APP下载

麦秆画“叫好不叫座”,“互联网+书画”来帮您

2016-11-19郭剑夫

新城乡 2016年4期
关键词:蓬溪县麦秆黄泥

郭剑夫

面对困境,遂宁市蓬溪县黄泥乡民间艺术家柏波正准备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把自己的麦秆画打造成自己家乡的艺术名片

春暖花香,遂宁市蓬溪县黄泥乡的乡道硬化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自2008年正式被命名为“中国书画之乡”开始,蓬溪县就从未停止过对县内艺术家的寻找和推广。借着此次黄泥乡乡道硬化工程考察,蓬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邓正强专程来到黄泥乡探望一位老友——民间艺术家柏波先生。年过花甲的他能够用麦秆和沙石书作画,栩栩如生,且作品相较传统书画更加立体可观。

为传承祖传技艺,柏波从小就开始学习麦秆画的制作。聪明的他不仅将祖传的手艺学透了,而且还改良创新,将麦秆画作为商品推向市场。然而,这位专注麦秆画20余年的老艺术家,但直到2011年,才卖出了第一幅画。更无奈的是,由于麦秆画的销售价格偏高,导致市场遇冷,遭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如何为柏波这样的民间艺术家打开市场,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跟随邓正强来到黄泥乡柏波家中,一同为老先生寻找麦秆画的出路。

坚守:20年让“耍玩意儿”变艺术品

走进柏波家,一楼是他的陈列室,四周挂满了他制作的麦秆画,有山水、人物、卡通、花鸟、建筑,甚至新闻时事等类型。

二楼一个靠窗的大书桌,就是柏波的工作台。桌上摆放着他制作麦秆画使用的工具:熨斗、刀片、电烙铁、尺子、胶水……都是一些很常见的简单工具,而原材料则更简单,就是普通的麦秆。要把这些普通麦秆变成一幅幅精致的麦秆画,过程却并不简单。“一般工序是,先将麦秆进行挑选、漂洗、蒸煮、晾晒处理,剖开后用熨斗和刀片打磨平整,然后用烙铁对其烙烫,使麦秆呈现不同深浅颜色,最后再通过剪、刻、雕、粘等,制作成画。”柏波告诉本刊记者,如果要制作更复杂的麦秆画,则还需要进行上色处理。

“以前爷爷和父亲教的麦秆画以平面画为主,也没颜色,看起来不精美。”柏波说,长辈们只是将麦秆画当作“耍玩意儿”,并没想过靠它赚钱。

1978年,柏波参加工作,被分配到粮食部门。工作几年后,爱折腾的他辞职下海,靠着做衣服的手艺外出闯荡。1996年,他又回到黄泥,开始专心制作麦秆画。“感觉上班和生意都不安逸,还是做麦秆画好耍。”柏波说,他喜欢制作时噼啪直响的麦秆声,这声音旱已融入了他的心间,他要和麦秆对话,和麦秆交流,用麦秆来表达他的价值,用麦秆向人们传递真善美。

术业有专攻。20年对麦秆画的执着让柏波把“耍玩意儿”玩成了艺术品。

在房间内,一幅山水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山林层峦叠嶂,奇峰屹立对峙,远望像一幅水墨,凑近细看,这些深浅不同的颜色,都是用被焚烧过的炭化麦秆制成的,这正是柏波发明的“炭麦画”,原图来自南宋名画家马远的作品《踏歌图》。这幅长80厘米、宽50厘米的画作,柏波做了近半年时间。“用焚烧炭化过的麦秆制作,能体现更多细节和颜色,让画也更有层次感。”柏波说。

除了“炭麦画”,柏波还发明了“炭末字画”——用废纸壳折叠粘连做成立体的字样,将麦秆烧成炭末,然后将炭末粘附在废纸壳字样上。因为麦秆画,柏波认识了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他便采用这样的方法,将曾来德一副草书作品制作成“炭末字画”。同样,沙石画、浮雕画等也是柏波自己琢磨创新出来的,他现在正在研究如何将更多身边东西加入麦秆画中。

突破:用“互联网+”打造乡镇艺术名片

手艺日渐精进的同时,柏波也在考虑将自己的手艺转化为收入。早在2003年,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柏波就在场镇上开启了店铺。然而,由于黄泥乡远离交通主干道,地处偏远。无法远销,柏波的店铺开了不到一年便夭折了。之后,柏波又自掏腰包把店铺开到了遂宁市区,可麦秆画的销售情况仍不理想。

“我们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成本很高,所以售价也高。”柏波说,由于制作工艺过于繁琐,麦秆画售价比一般的画价格更高,一般都在几千元以上,不少画价格达到上万元,愿意买单的消费者并不多。

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柏波和他的麦秆画作品无疑经历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柏波分析说,价格偏高和工人的劳动效率密切相关。如果能做成流水线,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价格起码能降一半。为此,2012年,柏波带着妻子到青神参观考察竹编,当地的竹编专业合作社让他深有感触。于是,他回乡也效仿成立了麦秆画专业合作社,并于同年将麦秆画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他的作品又相继在2014年和2015年获得了“遂宁市手工编织民间能手”以及“遂宁市工艺美术师”的称号。

诸多荣誉的获得以及专合社的成立让柏波信心大增,他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麦秆画的创作中,并将其发展成一个产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然而,招人难的问题又摆在了柏波面前。

“培训一个麦秆画制作人员,最快也要半年。”柏波说,制作麦秆画,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而目前市场又未能很好开拓,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人大多不感兴趣。柏波说自己有3个子女,但子女们都在成都工作,虽然都多少学习了些手艺,但只有逢年过节回家时,才帮帮他的忙,所掌握的都只是皮毛。而他带的学徒,前前后后换了好几个,平均年龄都是30多岁,至今也没有能完全继承手艺的。

“为何不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把你的传统艺术品打造成我们县的艺术名片,做出地域特色。”邓正强听了柏波的故事,立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县委出面给你安排电视台的人员,将你的技艺做成碟片在互联网上发售,再给你安排网络课堂,让你在网络视频中现场直播麦秆画的制作过程。”

邓正强的底气源自2015年年底,蓬溪县委、县政府提出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全县大力推广“互联网+”。之后,县委、县政府还进一步确立了以本县特色文化资源——书画为引擎,“互联网+”为载体,撬动新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到2016年年底,我们将力争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0亿元。”邓正强说。

看着柏波家门口已经重修的新乡道,邓正强信心满满,“柏波老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帮他抓住了打开市场、传承文化的钥匙,我已经看到了未来这里快递运出一批又一批麦秆画的繁忙景象。”

猜你喜欢

蓬溪县麦秆黄泥
大丰麦秆画
四川省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
黄泥水
折段麦秆来作画
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体系构建
变废为宝的麦秆画
Journal of Japanese Invation ofChina and Nanjing Massacre
长期不同施肥对南方黄泥田水稻子粒与土壤锌、硼、铜、铁、锰含量的影响
人心如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