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音乐特色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2016-11-19马雯

艺术评鉴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别山民歌老区

马雯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声乐教育是以欧洲体系为中心,教学中偏重于西方美声唱法,教学内容多是欧洲古典艺术歌曲以及歌剧咏叹调为主,而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声乐资源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河南乃至全国各地的民间歌曲由于种种原因,正在逐渐消亡。本文以大别山民歌为例,探求在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对推进声乐实践教学和创新及民间歌曲的保护所产生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特色教学大别山民歌

伴随教育部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对于完善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的高师声乐教学起步较晚,在教学体系、教材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受专业音乐院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西方美声唱法在教学中大多被采用,现在的教材中的教学曲目大多充斥着外国歌剧选曲,这些歌剧选曲多半为咏叹调,而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传统声乐资源,这些声乐资源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河南乃至全国各地的民间歌曲由于种种原因,正在迅速消亡。民间歌曲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本土民歌是我们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以河南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和大别山老区民歌教学为例,探求在地方高师声乐教育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的作用和意义,以期推进地方高师声乐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民间歌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一、河南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河南高师声乐教学发展至今,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院校,相应地均成立了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并开设了声乐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也逐步走向完善。在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日益成熟,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催生了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本科教学工作更加完善,特别是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各项工作更加规范,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声乐教学及声乐课程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并没有使教学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笔者走访调查了省内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师范类院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声乐学科建设。

1、演唱方法过于单一,歌曲表现过于程式化。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或者通俗唱法,学生的演唱方法大致相同,区别不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声音缺乏个性,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机械地追求高音,似乎有一种不到高音死不休的境界,这样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好比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模一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脱离实践的需求,脱离观众的要求。

2、演唱曲目过于单一,与观众需求脱节。现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僵化、曲目内容单一等等。教学模式已经严重不适用形势发展变化,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还一直沿用的欧洲的教学模式,曲目也是一程不变的照搬过来。演唱曲目大都照搬国外的艺术歌曲,曲调也多半是以咏叹调为主,这种教学曲目的选择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的需求,很多学生演唱外国歌曲并没有达到标准和要求。很多学生的语言、发音等都过不了关,因此经常闹出了演唱外国歌曲不伦不类的尴尬,曾有人反映很难听懂中国的学生唱的是外国歌曲还是中国歌曲。

3、教学方向的偏失,导致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匮乏,动摇了基础教育的根基。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埋头于“象牙塔”里,对外面的世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顾接受按部就班地接受着常规的“正规”训练,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多活生生的现实感到非常的陌生,他们并不懂得社会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作为当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修养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境界。结果是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知识面会越来越窄。他们会失去很多机会去接触、学习多民族、多风格、多唱法的民间音乐。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育师资的摇篮,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会走上音乐教育岗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潜移默化影响到中小学生,容易使得中小学生在初级阶段就对民族音乐产生偏见。

二、大别山老区民歌的现状

1、经济全球化给包括大别山老区民歌在内的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除了经济领域以外,社会文化领域也将全面接受一种全新的考验,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考验,在全球化的挑战之下,原有的国家之间,区域之间、民群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很难区分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界限。除此之外,原有地域、民族之间的制度,文化、思想、意识的界限也在逐渐消亡。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冲击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先进文化体制和生活方式必然冲击着古老的传统文化。本土民歌所依赖的传统土壤越来越贫瘠。

2、信仰的弱化和传统习俗的改变使一部分大别山老区民歌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大别山地处偏僻,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古代,这里流行的是图腾信仰及婚丧嫁娶,一些祭祀仪式在当时十分流行,因此,这方面的音乐传统占据着大别山当地民歌内容的很大一部分,但是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新的意识观念,新的价值观的产生,使人们远离传统。祭祖、庙会、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逐渐减弱,伴随着这些仪式的一些本土民歌也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已经消失。

3、现代化的生活及娱乐方式挤压了大别山老区民歌的生存空间。由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技术的改进,电视、KTV、网络等新的娱乐方式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每天一个普通人会接触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某种处理机制在思想上会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形成、价值甄别等等。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可供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在这种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别山老区民歌从原来占据人们主体娱乐地位逐渐离开公众的视野,日益被边缘化,一些民间演艺团体面临生存问题。老区民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4、“学院派”演唱标准也是压制原生态民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学院派强调唱法的专业化、标准化(追求的是共性),是现代声乐教育的主流,占据着主流音乐舞台和强大的宣传媒体。

原生态民歌唱法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势下很难得到教育行政工作者和专家的认同,也很难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由于不被重视,很多演艺团体和整个民间歌曲事业的发展严重缺乏资金支持,人才流失严重,很多人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舞台去从事被的职业,同时,也缺乏民歌传承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几所大学能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不畅,人才青黄不接,演出没有多大市场,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年,这些造成或变相造成了对原生态民歌的否定,极易挫伤歌手们的传唱积极性,原生态民歌手的创造力也被压制。

5、大别山老区民歌在传承方面后继乏人。在处处讲究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大别山老区民歌的传承岌岌可危,首先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大批青壮年和劳动力离开了吸附他们的土地,走向城市,离开了祖辈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小山村,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这些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备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青人不愿意担当地方民歌的传承的重任,不愿意在生活中扮演这样的角色。最后是当前的民歌传承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由于社会对当地民歌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很少,没有资金的支持,很多演艺团体名存实亡,一年也不演出几场节目,这样造成了民歌生存的恶性循环,日益衰败。这些因素都对大别山老区民歌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三、将大别山老区民歌元素引入到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1、能够丰富演唱形式。大别山地处中原腹地,多山地,当地主要盛产茶叶等,因此,形成了以采茶民歌、扭秧歌、山歌、劳动号子等为主的风情民歌。由于大别山北麓是绵延的淮河,在此劳作的人民还形成了一些颇为欢快、曲调优美的民间小调。第一,独唱。这种演唱形式比较自由,形式独特,演唱地点多为山区无人地带,大多是歌唱者一个人独自吟唱或者干农活时为了消解疲劳随口吟唱,演唱内容也十分丰富,大都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和消遣娱乐,或者为了活跃干活时的气氛,营造一个农忙市清爽活泼的氛围。表演者或演唱者有时也是为了安慰自己。如:“清早起来梳梳头,一把眼泪往下流,人家的丈夫多帅气呀,我家丈夫……瘌痢头,我家丈夫瘌痢头”,这是一种十分欢快幽默的曲子。第二,对唱。大别山顾名思义山区较多,因此很多男女在山上劳作时就隔山对唱,这种对唱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但是有一点就是演唱歌曲内容要有紧密关系,也就是说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不能跑题。如男唱:“哥在田中搭田埂,妹在塘边洗衣襟。郎丢石头试深浅,妹浇清水试郎心。凭借山水做媒人。”女对道:“妹在山坡放黄牛,郎在山上丢石头。石头打在黄牛背,牛不抬头人抬头。有情有意两心钩。”第三,一领众唱。这种演唱形式往往发生在结婚建设信访等农村大喜事的场合,这种歌唱形式主要为了烘托热闹气氛和幽默氛围。如《闹新房》[领:进了新人房。众:嗨幺,领:新人房里亮堂堂。众:嗨幺!领:左边摆的箱和柜,众:喜啊!领:右边摆的柜和箱,众:喜啊!领:一床锦被盖鸳鸯,众:喜啊!鸳鸯成对,凤凰成双,夫妻和爱,地久天长,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一领众和,这种形式最常用于“洞房撒帐歌”、“起梁歌”和“打夯歌”等。这种歌唱形式简短明快,节奏感强,主要以一种现编现唱的刑事居多,这类歌曲也比较灵活,容易烘托气氛,场面比较热闹,也能引起观众共鸣。如《打夯调》。[领:打起糍粑汗不干,合:嘿嗬嘿嗬嘿嗬,领:全身带劲用力翻,合:嘿嗬嘿嗬嘿嗬,领:粑儿好吃田难种,合:嘿嗬嘿嗬嘿嗬,领:辛勤换得丰收年,合:嘿嗬嘿嗬嘿嗬。]第四,山歌小组唱,或表演唱。这种演唱形式要求一般比较严格,它是经过特殊人才专门创作完成,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或者依据一定背景的故事、传说等编撰而成的,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形式性。这种演唱歌曲适合在舞台等专门场合演出,能代表乡土民情,具有很强的民歌色彩和民族风情,也为人们津津乐道。例如商城县创作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脍炙人口,唱起来十分流行,曾经唱遍大江南北,这种歌曲形式欢快,音调欢快明朗,不拘一格,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深受观众喜爱。将这类歌曲、民间小调引入声乐课堂必将丰富演唱形式。

2、能够丰富演唱旋律。“大别山风情民歌的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唱腔结构以上下句为基本形式。常由起腔、正腔、腰板、落腔四部分组成,而又有多种板式变化。”男女分腔的句式落音,多是男腔为下句落“do”的宫调式,女腔为下句落“sol”的徵调式。男女不分腔的,则均为下句落“sol”的徵调试。这种民歌深受地域和风土民情影响,比较偏爱下行音阶式级进旋法,更加彰显出一种旖旎柔宛的风采。特别是大别山情歌,使用的是传统行腔习惯(即声韵感),也就是当地人经常使用的“三声腔”。用“三声腔”演唱“贤文调”,主要是由5、6、2三个音构成:诸如三声复合、四声音阶,徵调式中的宽、窄韵民歌在大别山情歌中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宽窄两种声韵复合的其他调式的多声韵民歌也有,特别是由半声韵(6 1 3)的羽调式民歌三百六十调、田歌主调、贤文调尤具特色。如“小奴初到这一方”,就是五声音阶的羽调式。大别山风情民歌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因为该地曾经是楚文化盛行的地方,因此形成了一种声音高昂,风格爽朗,感情质朴,节奏明快,语言活泼,感情直露。如果将这些优秀的民间演唱形式加以整理并运用于教学,高师声乐教育中演唱教学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3、以当地民歌演唱技法辅助高师声乐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南来北往人比较多,方言较重,据笔者走访了解,河南省内高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本地,这些学生虽然语言上受过严格的训练,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普通话的标准掌握的不够好,因此,学生在咬字、吐字以及吸气、换气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影响正确发声方法的掌握。针对此类学生,因为他们方言较重,发音不十分标准,直接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比较熟悉的家乡小曲等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演唱、发声方法,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又便于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并通过相互的比较来逐步达到熟练演唱各种各样风格曲目的目的。

4、能够丰富教学曲目,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受相互攀比的影响,现在的高校特别是地方类师范院校在教材选购上盲目贪大求洋,教材几乎都是比较流行的中外著名歌剧选曲集等,这些歌剧曲目较大,对学生的演唱技巧要求比较高,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的演唱技巧很难到位,因此,可供现在高师声乐学生能拿来作为练声曲的作品更加稀缺。而大别山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拘一格,格调活泼,形式上大多采用秧歌、山歌、灯歌、劳动号子、茶歌为主,同时民间还流行许多曲调优美、轻松愉快的民间小调。这些小调一般比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作曲技法也不受西方框架的制约。学生们经常演唱一些西方的古典歌剧选曲和咏叹调普遍感觉十分疲惫,如果能在声乐作品和课堂教学中加入这些节奏欢快的民间小调无异于给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学生也更加喜欢这些民歌作品。当然,等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我们民族音乐的和民间音乐的精髓后,相信学生的演唱技能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到那时再去演唱外国经典歌剧和咏叹调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歌剧曲,必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地方高师声乐教学必将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

5、能够增加学生更多的舞台表演技能。对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来说,培养目标是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风向标,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也就决定了怎么样培养,即培养模式。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都走上教育教师的岗位,这一点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定位不同,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现在的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着重理论教学、技巧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舞台表演实践技能的培养,演唱国外著名歌剧曲目对提高演唱方法和技巧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表演能力,同时,由于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语言障碍,学生难以理解歌剧曲背后深沉次的涵义,从而影响学生表演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选择上的先天不足就要从后天培养中去弥补,我国的地方民歌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节奏欢快,而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表演,便于演出,而且地方民歌大都带有一定的表演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完全可以克服学生演唱外国歌曲表演不足的缺陷,充分利用民歌的表演与演唱集于一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加强表演方面的训练。

6、将逐步扭转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偏见,进而带动更多的人认识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歌曲博大精深,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因而具有相当丰富的民歌资源,这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考虑将当地民歌元素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不仅能够使民歌资源得以传承发扬,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为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地方民歌,他们才能看到民歌无穷的魅力,深刻理解民歌的内涵,从而改变对民歌的偏见。高师院校的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摇篮,只有当这些学生认识到了本土民歌的重要性,才愿意去接受、了解、传承。那么民族音乐必将在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中找到它的定位,也必将迎来它的新生,必将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并逐步的走出人们的误区,这对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提高和举步维艰的民间音乐保护是一种双赢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大别山老区民歌元素引入当地高师声乐教学不但能解决地方高声乐学习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同时也将对大别山老区乃至河南本土民歌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大别山民歌老区
走进红色大别山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穿花衣 唱民歌
老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