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谈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2016-11-19朱春雪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外高中历史笔者

明辨之:云在青天水在瓶——现状思考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让笔者遗憾的地方,从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课不被重视。历史学科成了被冷落的学科,不少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轻视心理,课后不加以巩固,更不参与实践,导致仅仅依靠课堂的有限时间去完成教学重任,成效自然不理想。

二是学生的自觉性差。大多数学生自觉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这样的学习态度不但自己很累,学习还收不到成效。

三是课堂教学效果低。由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虽然有的教师会采用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最终不过是 “花架子”,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慎思之:站在天平的两端——深度解读

1.课标要求:提纲而顿百无顺

新课标对于历史教学寄予了“厚望”,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内在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层次的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专家视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闲暇之余我品读了袁从秀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书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关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关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书中的理论给了笔者很多的领悟。

品读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感觉就如同站在天平的两端,一面是理想的彼岸,一面是现状的遗憾。笔者认为教学的关键以及核心在于提升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笃行之: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案例

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色香味美”的有效教学课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展:

1.色在精彩:注重历史课堂有效导入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开场白,让学生对于所讲授的内容引起浓厚的兴趣,使得学生乐于打开思维,参与到课堂的全过程中来。幽默的开场需要教师的智慧,可以运用一些幽默的情境、或者是图片,让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新课有一个期待。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由此可见,兴趣的激发,是学生探索的起源。

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授课的导入阶段,我就运用ppt引出新课: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背景之下,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与生产力是相互适应的。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这种传统的经济形式必然瓦解。

2.香在民主:小组合作课堂模式融入

启发不一定是教师对学生单向进行,也可以通过学生和学生互相进行启发。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去硬性地记忆,不仅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收效也不会太明显,不少学生都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和考试的要求,仅仅背完了事,很少自己去消化、吸收和理解。这时候需要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堂课为例,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展开思考和讨论问题:自然经济解题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条件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点。

3.味在和谐:有效历史课堂意味悠长

课内的启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课外的启发更是课内的延伸。怎样对每一堂历史课程进行精彩的收尾?这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略。如何让学生利用对历史课堂的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等等,做好课外的延伸?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精彩的收尾,让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有增无减,利用课尾的这份意犹未尽,展开课后的探索,这才能真正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课外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这一解体过程中农民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

意犹未尽的课堂收尾让学生大胆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课内的历史知识的延伸与升华。

4.美在交融:历史课堂教学习惯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纵观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一度备受外界质疑,质疑的焦点主要在于目前的中小学教学过于被动,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半是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学习。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采用目标唤醒激励的方法。比如短期内可以跟学生提及学习目标,还可以融入人生目标的建立,以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

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堂课的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落后就要挨打”,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笔者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挖掘事件背后的生命教育内涵。

领悟之:黄沙吹尽始得金——前景展望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勉励自己,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修养,才能真正使得自己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2012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陆宝婵.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论证[J]传承,2008,(18).

作者简介:

朱春雪(1987~)女 安徽淮南人,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猜你喜欢

课外高中历史笔者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