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教师知识共享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问题

2016-11-19杨馨吴晓娟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

杨馨 吴晓娟

【摘 要】知识共享是指教师个人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与学校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学校组织知识的过程。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讲易于交流和共享,但教师知识共享,仅仅停留在显性知识的共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

【关键词】教师知识共享;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化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和强大的发展力量。学校是一个以知识生产、传播、创新与应用的基地,也是一个以知识、人才、思想资源服务于社会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组织。知识是学校的共同体,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既能加速知识的转移、流通和运用,又能建设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高学校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教师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就是指教师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体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与共同提高。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行、思合一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也是一种最实效、最经济、最具体的一种校本培训方式。什么是知识共享?有学者认为,知识共享是对知识的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的个体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过各种共享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移过程.有学者说,知识共享,它是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学校联系起来,从而加速知识的流通和大量知识的创新。综合以上定义,笔者归纳为知识共享是在学校和教师群体中,信息和知识应尽可能公开,使教师能更有效地接触和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体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的过程。在教学和科研中,通过教师间的对话和交流,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升教师的学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分类是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的4W分类。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

(1)知道是什么(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Know-Why)-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Kn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

(4)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的分类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四种类型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所知超过所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他于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第一个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研究者。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根据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号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则与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他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

可见,隐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源于经验。正如波兰尼用一句经典的话概括了隐性知识:“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二、隐性知识的特点

1.隐性知识的多与少决定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动,事实上隐性知识就是我们头脑中的经验、技能、智能,因此隐性知识可看作是一种个人的能力,一种在当前或未来做事或进行判断的能力。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观看、倾听或感觉(肢体的或情感上的)事物而获得这种能力。所阅读、查看、倾听或感觉的不是隐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转移的媒介。

2.隐性知识的获得是动态的

个人能否从源材料中获得隐性知识依赖于动态的交互过程,在该过程中,以下两个因素非常重要:

(1)个人的背景(他们的境遇、历史和基本假设)与所描述对象的背景之间的相似性;

(2)源材料的组织方式与读者的原有知识的结构之间的一致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隐性知识的获得高度依赖于两种非常主观的结构:背景和组织结构。例如,一个人能把隐性知识转移至另一个人的报告,但无法把隐性知识转移给另一个人。

3.隐性知识是生成性的

拥有隐性知识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解释、探究和运用对信息的补充和抽象。最重要的是,拥有隐性知识意味着一个人能够生成关于一个客体的恰当的新命题,而不仅仅重复所接收到的命题。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

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讲易于交流和共享,但教师知识共享,仅仅停留在显性知识的共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而教师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的共享并不能自动完成,要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

1.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障碍

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其成为外显的类似文档等形式,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主要有:

(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而隐性知识尚未或难以规范;

(2)显性知识背后已经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和实证的基础,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稳定、明确,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过编码或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述。而隐性知识更多的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形式来呈现

(5)显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有明确的本质认识,隐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的内涵认识不清而只是知识模仿;

(6)显性知识由于已经用特定的方式表现其稳定、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容易储存、传递传授、被人们理解、分享。而隐性知识则不容易储存、传递传授、掌握和分享。

2.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显性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当隐性知识变得清晰起来,知识就具体化了,就可以让人分享,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基础。

第一,建立“习得性、发现性和交流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可能和空间。诸如教师听“学者作报告,概念知不少,行动缺实效”的状况,就是缺乏教师主动参与、研究探索、交流分享的活动。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建构“习得性、交流性和发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来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书写“课后教学反思”。给予教师专门的反思记录册供教师使用,并做到不定期召开交流总结活动。“教学反思”不仅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而且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知识的显性化和凝固化。并通过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为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留下难以获得的素材。

第三,撰写“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如果说“教学反思”主要记录教师新鲜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的核心则是通过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发现教师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形成个人专业成长的转折点和关键、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对这些知识的格式化,对这些知识的编码,有助于帮助教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优势、可以采用的方法技术和需要克服或者“扬长避短”的弱点,这是教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元认知研究”。在教师中开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交流可以使教师们分享到其他人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是教师付出之后才能得到的收获。游泳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也代替不了在水中的练习。有趣、难忘、难堪的经历,最精彩、最得意、最特别的故事,挥之不去的困惑,令人兴奋的感受,在研究自己的“专业生活史”的过程中,升华专业思想,调整专业为。这就是一个向专业迈进的过程,这就是一个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四、结语

知识共享过程中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一般说,显性知识的共享比较容易达成,可以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文件的收集、数据的整理等书面文字方式,或教研室的集体活动、教师面对面交流、现代信息手段传播等方式实现。相比之下,隐性知识的共享要困难得多,因为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知识,存在于教师个人的头脑中,难以形式化和规范化,有些隐性知识甚至无法有效传递。知识共享的达成,需要教师间长期密切的接触、广泛开展教学观摩、认真的交流,也需要教师个人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不断地总结经验,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知识不会因过多地应用而磨损减少,相反,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时才得以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教师知识共享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教师群体水平的共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校组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捷.建构与整合: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4).

[2]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2).

[3]林崇德等.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4]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

[5]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6]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刘岸英.内隐知识: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8]丁嬿.标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9]马志刚.教育日记伴我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4,(5).

[10]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1]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12]李春玲.构建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13]竺辉.“非知识共享”下的教师管理现象批评[J].师资培训研究,2004,3.

[14]莫晓东,顾通达.实习培训机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探索[J].师资培训研究.2004,2.

[15]阵峰.衰永坤.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http/www.orum/maganize/read.php.

[16]阎德明.知识转换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http://www.pep.com.cn.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
如何处理初中信息技术中的隐性知识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地图分析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教学研究
基于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系统支持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