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路径研究

2016-11-19欧阳意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设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的特点,从实行思政课专任教师负责制、明确社团任务、创新工作机制、改善学习方式、保证经费支持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设学生理论社团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理论社团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08-02

一、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及其特点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是高等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众团体,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自愿型团体,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实践、宣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作为高校理论社团的一部分,与本科院校学生理论社团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社团组建具有被动性。本科院校理论社团主要是出于学生思想的共鸣和自身成长的需要自发组建的。而在高职院校,技能高于一切,许多学生对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兴趣不大。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常常是学校党政部门或者思政课等教学部门的领导或教师提出、设计、规划好之后,发动学生参加的,具有被动性的特点。

(二)追求目标的差异性。在高职院校,由于组建的被动性,导致社团成员追求的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社团成员中,有的是为了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有的是为了在此类高大上的团体中结识新朋友,有的是为了不违背支部委员的发动能顺利入党,有的是为了看看热闹图图新鲜,等等不一而足。

(三)社团结构的松散性。在高职院校,因为组建的被动性和目标差异性,即使有专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但只要教师不到场或者不是教师亲自指导,也由于活动组织者本身学生的身份和理论水平的不足,无论活动组织者多么耽精竭虑也常常会出现一盘散沙甚至难以收拾的局面。

(四)社团影响的力度小。在“技术技能就是王道”的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建立之初大多就举步维艰,加之师资指导力量不足,学生能力水平有限,经费支持难以到位,缺乏经验,交流沟通对象不足等原因,在学习、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影响力极其有限,个别的甚至在几年间逐渐夭折。

基于以上特点,在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维护、提高其品质,使高职院校在学习、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方面独树一帜并带动感染多数人、向多数人传播先进的理论,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应针对自身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实行思政课专任教师负责制。《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的特点,建设学生理论社团,关键在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实行思政课专任教师负责制,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为了何种需要,都应该选派那些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德高望重、教学和实践丰富、乐于奉献甘愿承此要任的思政课专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他们作为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传播者,作为学生自我提升的榜样,能正确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引导社团良性的发展,追求更高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要建设好,思政课专任教师负责制是决定成败之举。这些指导教师在举行大型活动时担任顾问或嘉宾或主讲,即便社团展开的日常活动或例会都能予以事先指导和策划,他们主导社团骨干成员的培训使之逐渐在理论社团日后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实行思政课专任教师负责制,无论是对社团的方向、活动的完善,还是对理论社团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二)明确学生理论社团的任务。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皆以学习、宣传、研究、追求、实践、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宗旨,但学校性质不同决定其任务侧重点不一。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学生骨干为目标。而高职院校造就的是生产、服务、管理、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且由于成立之初入会成员几乎都是高职生中思政素质优良出类拔萃的分子,因此与此适应,学生理论社团的任务应该有双重定位:使全体成员具有坚定的“四信”,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又能够较好地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行动,使这些成员今后在学生阶段成为思想素质过硬能引领带动班级的模范人物,在工作阶段中成为德高技优的部门骨干并能够带领和影响团队成为正能量的弘扬者主旋律的传播者。

(三)创新理论社团工作机制。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不同于其他技能型、娱乐型、琴棋书画型社团,其工作机制也随之产生较大差异。这就要求社团负责人和每位社员,不仅要保持积极上进的思想状态,还要根据社团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断改善工作方式之不足。既要紧密联系指导教师,又要定期以例会等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陈出新提出新的看法和意见,逐渐建立和完善社团工作机制。特别要注意不断地为理论社团注入新鲜的血液,一是提升社团成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社团的理论水平,二是不断发展社团成员的创新性思维,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高校理论社团源于学生、面向学生、立足学生、服务学生,只有把广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并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唯有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理论社团才能在高职院校专业复杂繁多、没有可借鉴固定模式的不利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完善社团工作机制,唯有创新工作机制才能完成社团双重定位的任务。

(四)改善学习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要取得更优的活动效果,要扩大影响树立品牌,绝对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学习方式,把理论研究科研成果作为重中之重。与高职院校特点相适应,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在注重理论提升的同时,更应加强实践的体验。提升理论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要求所有成员认真有效地利用高校三门思政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学习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和原理,三门思政课至少达到良好以上的学业成绩,也可以通过在第二课堂,要求所有成员研读圈定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参加所有由指导教师或者其他特邀专家学者开设的理论讲座,组织学习“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习社团联盟宣言”,“举办理论学习夏令营,开展‘理论之星、‘高校优秀学生理论社团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实践的体验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的主要学习方式,可以参考国内名校“思政课教师领衔主讲,辅导员群体参与大型校园思政类脱口秀、以微信抢票方式入场”的做法,以及借鉴他们深度阅读原著和其他理论文章展开辩论讨论,跟随相关教师实施课题研究进行专门探讨的做法,但要采用与广大高职生理论水平相适应的方式,组织实践考察活动,引导他们在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感悟、检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参加二级学院和学校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寻访优秀校友,“四进四信”、“延安情·中国梦”、“井冈行·扬青春”红色文化感悟专项活动、“新三农”、“新工人”、国企私企发展状况调研等,这些活动也许会员只参加仅有的几次甚至一次,但带给学生的思考、感悟、震撼却是永生难忘的。

(五)保证经费的支持。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因性质特殊而不能像其他任何社团那样向社员收取会费等,但没有经费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并建设社团呢?可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为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一级指标“组织管理”中的二级指标之第四项为“专项经费”,要求“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本科院校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同时,该通知还专门落实“责任部门”是“学校党委、行政领导及财务部门”。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应充分利用此项极其有利的条件,弥补思政教学部门经费不足的缺陷,通过社团的上级主管部门例如学校党委、团委,商妥经费来源、使用办法、报销政策等,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解决社团开展工作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郑欣峰,朱月红.高校理论社团——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锋队[J].社会人文,2010(8)

[2]田华文.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3)

[3]崑崙策.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习社团联盟宣言[EB/OL].(2015-11-09)[2016-06-12].http://www.kunlunce.cn/llyj/fl1/2015-11-09/15089.html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以“四个全面”为主线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DGW1516BJX011);2015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以高职思政课为平台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15-B17)

【作者简介】欧阳意(1969— ),女,广西钟山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