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索

2016-11-19唐佳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应用型培育

◎唐佳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索

◎唐佳

本文从当前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入手,分析了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探讨如何应用型本科大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避免重技能、轻素养,培养真正具有健全人格、富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合格人才。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务院就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突进素质教育,但近年来国内高校频频发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现象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省。如云南某高校的大学生杀害室友案,上海某高校研究生投毒案,校园伤害事件几乎每年都在发生,而且其中行凶者不乏成绩优秀者和学生干部。大学本是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地方,但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明显受到人文素养弱化和人文精神缺失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一些高学历的“野蛮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对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并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因此,注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认真思考当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人文素养的内涵

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探讨,是全面深刻理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前提。“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泛指一切人类的文明,即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及所从事的实践,都在“人文”范畴之中。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内涵,更是强调对人的充分关注,强调以人文本,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现代教育语境下的人文,应该是从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的学习实践中被教化的过程和结果。其结果就是所谓“素养”,即个人的知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善良、包容、勇敢、正义、坚强、睿智等性格品格。

总而言之,人文素养就是内在的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独特的审美情趣及文化涵养的总和,通常表现为独特的个人魅力,是一个人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标志。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

当下的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技术性的人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教与学都明显呈现出功利性,客观上造成了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忽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更多地关心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很大程度上投入到考研、考级、考证方面,对于实用性不大、看不见眼前利益的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几乎不可能静下心来专注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学校的教育在不经意间培养了一批缺少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专业技能佼佼者,导致了很多时候,学生把读书和做人是截然分开。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备受关注和宠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容易养成惟我独尊、自负、任性的品格;在与人交往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较重、缺乏宽容和理解,缺少基本的人文情怀。造成目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和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生存和发展压力所造成的教育偏向。新建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社会用人标准大都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自然会出现注重应用而轻视素养,注重技能而轻视人文的倾向。在课程安排方面,强调学生的专业课、技能课、实践课、实习实训等针对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比较忽视人文素养类的课程。

社会环境人文精神缺失造成的引导偏向。就当下的社会而言,浮躁的心态和社会公共道德底线的屡屡被挑战,就是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缺失和被践踏的注释。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在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诸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拜金主义等颠覆传统、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袭来时,没有坚实的人文精神作为支撑,很难不被这些事物的表象迷惑,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导致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淡薄,人生的方向迷失,给未来的人生埋下诸多隐患。

长期的教育理念偏差导致的教育功利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处于较为功利的状态下,功利性的目的贯穿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的所有过程和环节。教育的目的过多地强调书本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传授的承袭,考试成为教育评价的最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中小学教育阶段,升学和高考是教育的中心任务,考分和升学成为评价学生的终极标准,导致社会形成了唯分数论英雄的价值取向。尽管学校和社会都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断地高调重复着,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只有智育一枝独秀地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北大钱理群教授在面对大学人文精神缺失时的感慨:“我们今天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智商高,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段话在微博上被迅速转发了3.5万次。当下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已经远离了理想大学的方向,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园里处处可见,价值取向的混乱和困惑本身就说明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加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礼记·大学》在谈到教育的目的地时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最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对于国家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将影响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强国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三个层面,阐释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国家高度重视人文价值,重塑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决心的体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全社会深层价值理念的根基,将直接影响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乎社会和谐安定,关乎个人的幸福。借此重新审视我们的大学教育,应用型本科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应给将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目标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统一结合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的设置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实用性,教与学都围绕实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进行,目的是交给学生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但这样的教学无形中助长了教师和学生的实用主义观念,大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有意无意地就被忽视了,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中人格的不健全。央视曾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过人文素养的调查,其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竟占到85%,其中因应付高考而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占65%,认为人文知识的有无关系不大的有10%,而余下的则认为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学生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人文知识缺乏,人文意识非常淡薄。而开阔的眼界、独立思考能力、积极进取的态度、探索精神、远大抱负等素质都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评价标准,这些素质都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得以塑造而成。因此,应用本科大学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方面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在精神上健康成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并不能带给学生直接的物质利益,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处,但它所起到的是通过各类人文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教育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地教化作用,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大学的任务是既要教书育人又要传承文化,大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地承载了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任,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优秀品格,才能应对将要面对的真实社会。

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和全员参与的过程,大学教育应当建立起一个与专业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入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的教育体系。人文素养培育应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只作为通识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出现,如果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文素养的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谈得上是“高素质”的。

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以大篇幅的笔墨论述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确立了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由于和牛顿的交往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认为,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大学人文素养培育强调的依然是“人本位”的精神,是对大学生作为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它应该融合专业、通识、情感和道德修养与一体,而不是割裂地对待。因此,大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应从管理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共同树立起以人文素养培育为重心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 对教学管理及行政管理、教职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营造优秀的人文环境,使人文素养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离不开教师的育人,如果每一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素养融入课程,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之余,还能承担对学生的培育辅导工作,如师徒一般将师生关系保持到学生毕业,那么,教师身上所具有的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都会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会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大学生可以进入到人文艺术的殿堂,接受文学、艺术、哲学的熏陶,健全人格、进化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维思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作为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经过程,也应该是评价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准。

构建优秀的校园人文环境,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提供浓厚的人文氛围。人文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个人文素养的提高更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本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而提升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离不开构建校园优良人文环境,离不开通过建设美丽的精神家园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熏陶与浸染。而以大学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是人文熏陶与浸染的关键。因此,大学应该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营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可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认识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大学生合唱团、舞蹈队、乐团、戏剧社、文学社、记者团、读书社、辩论协会、心理咨询门诊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使学生融为一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也得了到充分的锻炼;通过举办各种人文学术讨论、定期请知名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构建富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浓厚的学术氛围,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和熏陶人的作用;通过举办科技节、文化艺术周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张扬其个性,展示其才华,使大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充实,并能培养团队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向上的氛围,最终塑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氛围环境对大学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能达到对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育塑造。

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内涵式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就应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不断优化人文素养的培育机制,全方位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全员育人以及营造优秀的人文环境等举措,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题项目:本文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15年校级科研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B01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博士]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应用型培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