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起点,高视角——对2016年北京中考数学第28题的评析与思考

2016-11-18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张晓琼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综合题证法轴对称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张晓琼

低起点,高视角——对2016年北京中考数学第28题的评析与思考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张晓琼

近两年北京市中考试题让人们感觉耳目一新,呈现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几何综合题尤为突出.2015年的几何综合题最后一问虽然是常规的求线段长的问题,但是答题要求却非常规,不要求写出解答过程,而是写出探究思路,这是前所未有的.第三问的“别出心裁”,让学生得分惨不忍睹.2016年的几何综合题在2015年转型的基础上,又改变了以往试题的呈现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将学生课堂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试卷当中.试题消除了学生以往“入手难”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容易进行初步分析,心态平和、思路开阔,既考查了基础,又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数学教学起到引导作用.

一、原题呈现

题目(2016年北京市中考数学第28题)在等边△ABC中.

(1)如图1,P,Q是BC边上两点,AP=AQ,∠BAP=20°,求∠AQB的度数.

(2)P,Q是BC边上的两个动点(不与点B,C重合),点P在点Q的左侧,且AP=AQ,点Q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M,连接AM,PM.

①依题意将图2补全;

②小茹通过观察、实验,提出猜想: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始终有PA=PM.小茹把这个猜想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形成了证明该猜想的几种想法:

想法1:要证PA=PM,只需证△APM是等边三角形.

想法2:在BA上取一点N,使得BN=BP,要证PA=PM,只需证△ANP≌△PCM.

想法3:将线段BP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K,要证PA=PM,只需证PA=CK,PM=CK.

……

请参考上面的想法,帮助小茹证明PA=PM.(一种方法即可)

图1 

图2 

二、解法探究与评析

我们首先从图形的构成入手,题中给出了两个共顶点的特殊三角形:等边△ABC、等腰△APQ,且四个顶点B、P、Q、C共线,很显然图形具备轴对称性.因为∠BAP= 20°,所以第一问求∠AQB的度数可以直接转化为求∠APC的度数,很容易利用外角与等边三角形性质求得∠AQB=∠APC=80°.第二问中改变了P,Q两点的位置,让其在BC上运动,再作出点Q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M,虽然P、Q、M三点的位置都在变化,但运动变化中的△ABP,△ACQ,△AMC的轴对称关系不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它将线段与角进行转化.

来看第二问,我们不妨从四个角度思考.

第一类方法:要证AP=PM,即证△APM是等边三角形.由AP=AQ=AM,即证∠PAM=∠BAC=60°.

图3 

答案中给出如下证法:过点A作AH⊥BC于点H,如图3.由△ABC为等边三角形,可得∠BAH=∠CAH.由AP=AQ,可得∠PAH=∠QAH.可得∠PAB=∠QAC.由点Q、M关于直线AC对称,得∠QAC=∠MAC,AQ=AM.所以∠PAB=∠MAC,AM=AP,所以∠PAM=∠BAC=60°.则△APM为等边三角形,PA=PM.

我们可以将答案证法优化,不添加辅助线,直接推导得到∠PAM=60°.

如图4,由AB=AC,AP=AQ,可得∠APQ=∠AQP,∠ABC=∠ACB,所以∠PAB=∠QAC.根据点Q,M关于直线AC对称,可得∠QAC=∠MAC=∠PAB,所以∠PAM=∠BAC=60°.我们还可以连接MC,如图5,证得∠APB=∠AQC=∠AMC,所以∠APC+∠AMC=180°,由∠PCM= 120°,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得到∠PAM=60°.

图4 

图5 

第二类方法:要证PA=PM,只需构造以PA,AM为对应边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即可.

证法:在BA上取一点N,使BN=BP,连接PN,CM,如图6.由△ABC为等边三角形,得△BNP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N=PC,∠ANP=120°.由AB=AC,AP=AQ,得∠PAB=∠CAQ,所以△ABP≌△ACQ,BP=CQ.由点Q,M关于直线AC对称,得∠ACM=∠ACQ=60°,CM=CQ.所以NP=BP= CQ=CM.由∠PCM=∠ACM+∠ACQ=120°,所以△ANP≌△PCM,PA=PM.

图6 

图7 

我们还可以在CA上取一点N,使CN=CP,连接PN,MC,如图7.所以△PCN为等边三角形,PN=PC,∠ANP= 120°,同前可证△ABP≌△ACQ,所以BP=CQ=CM=AN,由∠PCM=120°,所以△ANP≌△MCP,PA=PM.

这两种方法都是构造与△PCM全等的三角形,也可构造与△APB全等的三角形.如图8,延长PC至N,使得CN=BP,可证BP=CQ=CM=MN,所以△ABP≌△PCM,PA=PM.

图9 

图8 

第三类方法:根据等量公理,利用中介线段证明线段相等,证明的关键在于找准中介线段.

证法:将线段BP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得到BK,连接KP,CK,MC,如图9.要证PA=PM,只需证PA=CK,PM= CK.由作图,得△BPK为等边三角形,KB=BP=PK,∠KPB=∠KBP=60°,所以∠KPC=120°.由△ABC为等边三角形,得△ABP≌△CBK,AP=CK.同前可证△ABP≌△ACQ,BP=CQ.由点Q,M关于直线AC对称,得∠BCM= 2∠ACQ=120°,CQ=CM=PK.所以MC∥PK,四边形PKCM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K=PM,PA=PM.

我们还可将将线段BP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K,连接KP,CK,MC,如图10.先证△AKP≌△CPK,得到AP=CK;再证△KPC≌△MCP,得到PM=CK,因此PA=PM.

图10 

图11 

第四类方法:利用同圆中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等间的等量关系来证明线段相等.

证法:如图11,由AP=AQ=AM,可得点P、Q、M都在以点A为圆心,AP长为半径的圆上.所以由∠MPC+∠ACP=∠CAM+∠AMP可得∠AMP=∠ACP=60°.由AP=AM,可知△APM为等边三角形,从而证得PA=PM.

评析:分析完本题,再跳出它的预设思路,从整体重新审视,我们发现△ABP经过连续两次轴对称得到△AMC,而两次的轴对称变换可实现一次旋转变换,且旋转角为对称轴所在直线夹角的2倍.本题对称轴所在直线AH,AC夹角30°,如图3所示.所以旋转后的对应线段的夹角为60°,即∠PAM=60°.亦或者本题可以做一些变式,所需求证的∠PAM=60°,和点Q并没有关系,那为何交代点Q,只为了交代点M的位置,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变换一种方式,如连接CM,给出∠PCM=120°即可.如果这样设计,那就和2013年北京市的几何综合题(第25题)如出一辙.

三、思考与启示

本题的第一问虽然很简单,但有部分学生利用边边角证明三角形全等,说明他们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没有熟练掌握;第二问有的学生直接利用第一问的已知条件∠BAP=20°,说明学生对于题目的大前提与小前提分不清楚.本题的第二问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需要发现问题(PA,PM的数量关系)、再提出问题(PA=PM),通过交流与讨论,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思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最终选择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抛开题目本身来说,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当中,不仅需要注重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同时还需要注重思维的深刻性.也就是说,在追求解法多样性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善于总结哪个思维出发点解决问题是最优的,既要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要保持思维的深刻性,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1.王亮亮,范永春.2016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解析[J].数学通报,2016(7).

猜你喜欢

综合题证法轴对称
巧用全等形 妙解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轴对称》巩固练习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证法
认识轴对称
an=f(Sn)型数列综合题浅探
综合题命题宜渐次展开和自然生长:由一道综合题的打磨说起
三个猜想的另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