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理专业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对护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

2016-11-17张云萍傅玉峰夏前正张红彦

护理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科任认同感育人

张云萍,傅玉峰,夏前正,张红彦



高职护理专业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对护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

张云萍,傅玉峰,夏前正,张红彦

[目的]探讨高职护理专业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模式对护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级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化原则,在该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作为试验班,班级学生纳入观察组;再随机抽取1个班级为普通班,班级学生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育人模式,观察组学生采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模式,学期结束后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应用育人效果评价表及本科护生专业认同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技能考核得分和育人效果评价及专业认同感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职护理专业实行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模式,可有效激发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专业认同感,促进其专业教育及技能培养的双重提升。

合作育人;高职护理;护生;专业认同感

“合作育人”实质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各科任教师为学生导师,组成一支合作育人团队。科任教师定向导育一定量的学生,班主任则全面把握班级整体情况,关注学生动态并深入了解各学科教育情况,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相互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育人经验,参与班级决策等途径共同协作,全面育人,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1]。有研究表明:合作育人符合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特点,促进德育、专业教育及技能培养的共同提升,使学生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2]。护生的专业认同是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现在的护生角色和将来要承担的护士职业的认识、期望、感知和思考[3]。国内外的学者对专业认同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良好的护理专业认同感对护生的思想稳固、学习效能、职业规划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4-7]。提高护生专业认同感,巩固其专业思想,关键在于加强护生的专业性学习,注重其专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探讨适应性的护理育人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模式对护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以期为护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及优化提供依据,以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201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处于4年级的上学期,在2011级中随机选择1个班级作为合作育人试验班,将班级学生全部纳入观察组,其余班级为非试验班。为了便于研究结果的测评与分析,在非试验班级中再随机选择1个班作为对照班,班级学生全部纳入对照组。研究观察时间为1个学期,两组学生人数均为50人,且性别、年龄、基础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结果测评时排除厌学或因其他原因中途可能退学的学生。

1.2 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育人模式,即以班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的班级管理负责制,班主任负责班级事务的管理和学生的德育教育,科任教师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观察组学生则实施合作育人模式。各班班主任均在各年级新生入学时配备,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课程设置、科任教师配备均一致。

1.2.1 合作育人模式 合作育人的实质为:班主任为班级管理核心,科任教师为成员,一个导师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个性化指导的育人模式。合作育人模式的具体方法为:在合作育人班级成立班主任为合作育人组长,科任教师参与的育人工作组。班主任组织召集科任教师参与班级分析会,根据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平均分成4个~6个导育学习小组,并设立组长,明确组长及组员职责;开展科任教师导师与班级学生互选会,让师生进行双向选择,对互选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定导育关系。科任教师与各导育小组定期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实施全方位、个性化教育;各导育学习小组则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班主任则定期组织召开班级团体活动,负责班级总体情况的把控,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共同分享、班级决策,彼此在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长,实现合作育人目的。合作育人调动了科任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也成为学生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智育启导、技能训导的贴心人。

为保障合作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制定了合作育人实施方案及细则,设立完整健全的组织机构,成立合作育人工作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监查机制;利用合作育人工作考评机制,对实施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合作育人学生成长档案》,以考查学生成长、进步情况;制定《合作育人科任教师工作手册》及《合作育人班主任工作手册》,使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模式落到实处。1.2.2 评价方法 为评价合作育人的效果及对护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应用以下测量工具进行测评:①学期结束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及课程设置,对合作育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举行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核,总分均设置为100分。②采用自行设计的育人效果评价表来测评学生对育人效果的感受情况,共有10项内容,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分为非常好、比较好、好、一般、差5个等级,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育人效果越好。每项10分,共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育人效果越好。③采用胡忠华[8]编制的本科护生专业认同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专业价值观6个维度和30个条目。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均按时参加技能考核,成绩有效;两种问卷的发放与收集均征得研究对象同意,采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发放与统一收回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技能考核得分比较±s) 分

2.2 两组学生对育人效果的感受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育人效果的感受情况比较±s) 分

2.3 两组学生专业认同感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专业认同各维度得分比较±s) 分

3 讨论

3.1 合作育人模式的应用能显著提高育人效果 合作育人模式充分调动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发挥各班级管理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在育人方面形成合力,提高了育人的成效。从表1结果可看出:观察组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认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自我意识的提高、自我成就感、育人感受9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合作育人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教育管理模式,不仅让护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主观上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在客观成绩上也有显著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合作育人实施过程中,班级管理形式由整体管理转变为分组管理、整体统辖模式,班主任总体把控学生的各方面动态,科任教师则具体导育某一小组学生,使专业性教育具体到人,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有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增强护生的主体性,提高自我意识,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及交流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小组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长、相互切磋、共同分享,培养了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满意度[8]。

3.2 合作育人模式的应用能提升护生专业认同感 护生的专业认同指护生承认自己是护理学生以及将来的护士身份,认可专业价值,从心底接受护理专业,并对专业的各方面做出积极的感受和正面的评价[9]。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生在护理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专业价值观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作育人对于提高护生专业认同的最大优势在于发挥了科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科任教师在导育过程中对护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对护生实施思想上的引导、进行学业上辅导、在生活上给予悉心指导、心理上给予正性的疏导、做学生技能训导的引路人,同时激发学生创造力,启发学生智育,通过言传身教给护生树立榜样形象。有研究表明,发挥科任教师的导育作用能够提高学生专业兴趣,使其对职业道德与技术能力的认识更为全面,其职业承诺逐渐稳定,职业目标也逐渐坚定[10]。 护理学是一门较强的应用技能性学科,科任教师对培养学生专业性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皆为护理专业或医学专业研究出身,其中不乏临床护理专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对护生进行理论和技能知识教授的同时,能拓展护生的专业认识,为护生带来专业性及前沿性的护理知识。研究者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进一步访谈发现,92%的护生表示,他们从科任教师哪里了解了更多的关于护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对护理专业充满了兴趣,学习自主性逐渐加强,在对就业前景充分了解后,他们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与目标。此外,合作育人的开展,有利于科任教师更加了解学情,可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建立一支适应新课改要求、适应学生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育人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 周瑜昆.中学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1.

[2] 张云萍,傅玉峰,张红彦.卫生类高职院校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0):11-13.

[3] 张馥丽,陈瑜,赵志荣.实习结束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程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5B):11-14.

[4] 杨新丽,赵娟,贺艳宁.经济欠发达地区大专护生专业认同现状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7):19-22.

[5] 徐晓烨,许虹波,赵萍,等.不同学历护生专业认同和学业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61-63.

[6] Worthington M,Salamonson Y,Weaver R,etal.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acleod Clark Professional Identity Scale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c Today,2013,33(3):187-191.

[7] McCrae N,Askey-Jones S,Laker C.Merely a stepping stone?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areer prospects following postgraduate mental health nurse training[J].J 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2014,21(9):767-773.

[8] 张琪,曾铁英,陈英.小组合作学习在护理本科生科研评价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8):70-72.

[9] 胡忠华.四川省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1.

[10] 梁卫华,岑建毅,曾迎春,等.中职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2013(6):18-22.

(本文编辑李亚琴)

Influenc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head teachers and subject teachers in high vocational nursing on nurs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Zhang Yunping,Fu Yufeng,Xia Qianzheng,et al

(Jiangsu Nursing Academy,Jiangsu 223300 China)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立项课题,编号:B/2012/07/034。

张云萍,讲师,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223300,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傅玉峰、夏前正、张红彦单位:223300,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G642.0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6.31.026

1009-6493(2016)11A-3929-03

2015-11-26;

2016-08-15)

引用信息 张云萍,傅玉峰,夏前正,等.高职护理专业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对护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11A):3929-3931.

猜你喜欢

科任认同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秉持五个“一” 形成教育合力
科任教师如何与班主任搞好配合
科任教师要参与中学班级管理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