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现象研究综述

2016-11-17韦理鹏刘建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项群竞技稳定性

韦理鹏,刘建和

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现象研究综述

韦理鹏,刘建和

本文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相关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力从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方面对运动竞赛复杂性与运动员发挥稳定性的关系、特定项群内部各项目之间影响运动员发挥稳定性因素的共性、定量化解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表现难美项群、竞速及竞距项群、对抗性项群)稳定发挥的表现形式及构建发挥稳定性评价加以论证探讨。

运动竞赛;稳定;失稳;发挥

1 问题的提出

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的稳定性即所谓“稳定性”问题及随之而来的“失稳”问题,是涵盖所有竞技项目的基本实践问题,亦可构成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理论的基本范畴。正常发挥、失常发挥及超常发挥是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发挥稳定与失稳现象的三种基本类型[1]。本研究探讨的稳定与失稳问题特指正常发挥与失常发挥。相对于某些竞赛中呈现出的超常发挥现象属可遇而不可求,本研究不予涉及。

大多数常态下,教练员、运动员追寻的是正常发挥,避免的是失常发挥。此既是教练员、运动员的内涵追求,也是构成本研究的实践起点。[2]“稳定与失稳”现象主要表现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技术结构、战术发挥及运动素质水平发挥上;同时,“心理稳定”是前述竞技能力因素发挥稳定的重要保证。

2 运动员发挥稳定是实现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光滑连接的通道

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发挥稳定性既受到确定性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3]。不确定因素是否会在竞赛中出现,有一些可预料,有一些则不可预料。前述因素影响运动员发挥进而影响运动成绩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心理主导因素产生的一些特殊现象(失稳状态)较多,诸如“克拉克”现象、“崩盘”现象、“Choking”现象、“埃蒙斯”现象等。美国著名学者Daniel.M认为[4-5],“Choking”的机制是运动员在高强度高风险运动竞赛条件下,由于压力而导致运动员机体生理负荷、心理负荷产生了不同于训练时的基础阈值,最终无法控制自身的技术动作结构及思维而导致突变而呈现出与训练水平大相径庭的现象。于此同时,我国的学者也相继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李益群(1990)的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级的大赛,诸如奥运会,世锦赛及世界杯,大约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运动员不能按自身训练的稳定的水平呈现在大赛中,而最终不能获得满意的比赛结果;李双成(2003)通过对竞赛运动员成绩的系统跟进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正式的大型竞赛中,能正常或较正常发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只有27.80 %,高达72.20%的运动员都不能在大型比赛中发挥自身正常的水平[6]。还有部分学者统计对比了最近四届奥运会游泳比赛的成绩得出,在26个单项中出乎意外的有14个项目的前世界纪录保持者或者当年世界最好成绩保持者在当年的奥运会中没能够继续拿到金牌,并且有三分之一的运动员没有进入复赛。

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频繁而匪夷所思的失常表现让学界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运动训练专家田麦久教授在(2002)[7]的提出了运动员参赛理论,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将运动员参赛体系从由参赛准备、参赛指导、参赛表现、参赛控制和参赛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其中,运动员的参赛表现和控制是该理论的重中之重。因为从运动员自身发挥上看,运动员自身对于技术结构,战术实施的掌控以及外部竞赛环境的调控成为了稳定与失稳现象产生与否的核心焦点问题。刘建和教授(2004)从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上思考认为,运动员已获得的竞技能力如何能在高度非线性、动态性混沌条件下的竞赛环境中得以高水平的、创造性的再现,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系统理论,包括极为复杂的神经生理——心理因素和非线性混沌运动竞赛环境因素[8]。

运动竞赛本质上就是一项具有高度风险性的非线性活动,成功与失败混沌交错的非线性波动性较强的竞赛活动,游离于“稳定与失稳”状态的跌变中;随着竞技体育的极值化程度的进一步呈现,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发挥稳定与失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运动员发挥稳定性是实现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光滑连接的通道。即可从“稳定性”去透视训练与竞赛的关系。此种认为沿循如下逻辑路线:竞技能力的形成是在运动训练中逐步动态积累形成的;竞技能力表现过程是在运动竞赛中呈现出来的。发挥程度的主要标准——稳定。关于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相互关系,当前已有多种论述,诸如练为战、从实战出发、以赛带练、以赛代练、竞赛是训练的导师、竞赛是训练的镜子等等。虽不无道理,但都嫌生涩。关于训、竞关系最终可表述为:如何在运动竞赛中稳定地发挥训练中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稳定性问题的核心是比赛场上的稳定发挥。因此,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表现出的“稳定性问题”是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所关心的、极富实践价值的重大课题。

然而我们注意到,鉴于多种原因,关于运动员发挥的“稳定与失稳”问题的实证性研究成果不多。目前关于运动竞赛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关于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与管理领域的研究,而较少涉及到运动员自身在运动竞赛中发挥的行为、过程和结果研究。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就关于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问题这一具有重大实践价值的课题进行初步的实证分析。

3 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现象的一般性描述

3.1 “稳定与失稳”释义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稳定”作为科学术语,最早是出现在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体系。从力学角度考虑分类,将稳定性分为物质系统的“静态平衡稳定性”和“动态运动稳定性”[9]。随之,稳定性成为一种理论是由19世纪80年代俄国的数学家李雅普罗夫(Liapunov,1857-1918)创建,它在自动控制、航空技术、生态生物、生化反应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概念和理念也发展得十分迅速。而与之对应的“失稳”,最早也是出现在物理学领域,顾名思义,失稳就是失去稳定性,在物理学的解释中认为是在受到外力的条件下丧失了保持平衡(稳定)的一种状态[10]。

目前,虽然“稳定”与“失稳”已作为专用名词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被采用,但真正对其明确加以定义的,是在系统工程的控制学领域。当前,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李亚谱若夫三个定理成为了控制学领域对于稳定与失稳状态判别的标准。而在运动竞赛学中,运动员发挥的“稳定与失稳”概念界定引发了我们思考:第一,运动竞赛的“稳定与失稳”的呈现,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与偶然性,并且在不同的项目表现的形式不一,运动成绩与竞技表现的“稳定与失稳”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二,运动竞赛环境的复杂性与运动员发挥的“稳定与失稳”的非线性混沌状态的关系将会是界定“稳定与失稳”状态临界点的基础条件,这在数学模型中是可以约定,但在其它学科领域则相对较为困难,牵扯到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情感意志等范畴,则更难做到。

因而运动竞赛中的“稳定与失稳”必有其自身特点。不同的学科有着属于自身的研究范式,关于运动竞赛中的“稳定与失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必须站在属于自身论域范围内来对这些一般性描述加以必要的“修正”[11-12]。

3.2 关于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现象研究

随着竞技体育的极值化程度的进一步呈现,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发挥稳定与失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国内外一些学者陆续关注和研究到运动竞赛表现的相关问题中,从竞技能力表现形式的差异、比赛行为表现分析等不同的视角切入,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的效能入手进行了一些研究,出现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早期的研究中,李益群(1991)研究员提出的“克拉克现象”概念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理论研究和竞技实践之中[13]。

图1 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中“稳定与失稳”关系Graph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in sports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

随着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不断飞跃与突破,学界对于运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主体在高水平竞赛活动中本体的感受以及运动竞赛环境对于运动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多,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佳作,其中,关于包括熊焰(2005)、石岩(2004)、许小冬(2004)和顾季青(2007)等。关于主客场参赛环境问题的研究有马红宇(2001)、张莉清(2008)等。关于特定项群参赛规律的研究,有蔡睿(2001)、王宏(2008)等[14]。

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的竞技能力的呈现过程是对运动竞赛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是对竞技能力积累过程的描述,又是对竞技表现结果的评价。竞技表现的过程直接影响竞技表现的结果,竞技表现的稳定性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内在追求,“稳定与失稳”是相对的统一体,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内,在自身与对手之间呈现出相互制约,混沌共存。

目前相对比较集中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对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及在比赛中的相关规律认识层面来促进竞技能力再现,谢亚龙[15]等以博弈论作为大科学理论基础,全面概括了当前我国优势项目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实施层决策层以及博弈层三个层面全面而深刻的提出了我国相关优势项目在制胜规律上的客观规律与制胜原则,并且在当时提出了运动竞赛的复杂性对于运动成绩的影响的思考,为后续的研究指引了方向。

刘建和(2001)运用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将高强度非常态下的运动竞赛系统认定为复杂系统,以复杂性科学的思维范式结构详细分析了运动竞赛稳定与失稳的关系,运动竞赛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性是运动竞赛的关键特性。运动竞赛系统的复杂性则是寓于运动竞赛系统之中,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从而呈现复杂性。他认为由于运动竞赛本身所具有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偶然性特质,从事件发生概率的角度得出运动竞赛的结果的不可完全预测性,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竞赛环境稳定与失稳的相关因素。刘建和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系列研究中(1997,2000,2001)对运动竞赛过程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提出了随机性、开放性等概念,同时提出了比赛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运动员发挥的稳定性实质是竞技表现的稳定,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所谓稳定性是指系统发展趋势的持续性和面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运动竞赛复杂性理论的解释将会是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过程的必要前提条件,也是后续研究必须攻克的难点[16]。

4 关于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失稳”现象研究的热点

“失稳”即失去稳定性,即指运动员在运动竞赛环境下竞技表现系统发展趋势的不可持续性和面对环境变化的反常适应性变化。在本研究中特指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的失常发挥,在不同的项目中,不同运动员初始竞技能力与竞技表现差异性以及在非线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及动态运动竞赛环境的运动员主体呈现出的稳定与失稳状态都不尽相同;当前国内外对运动员主体在运动竞赛中的发挥失稳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心理因素为主导因素而造成的Choking现象,克拉克现象的研究中为多见。

(1)Choking现象:实质上是借用医学上描述的突然窒息的生理现象“窒息”来形容在运动竞赛中失常发挥的现象。美国运动医学专家 Nideffer RM[17]研究认为“窒息”只是一种意识变化现象的状态,由于高强度的竞赛环境导致运动员认知压力使运动员无法捕捉的相关任务信息。国内的学者王进也对“Choking”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Choking”现象不应仅仅是描述运动的结果,而应着重反映运动的过程。英国医学博士Baumeister RF(1984)[18]认为,“Choking”现象是由于神经系统在高强度比赛的刺激下产生了一种多肽酶,而该酶产生了对于意识控制障碍而导致受阻。

(2)克拉克现象:李益群(1990)对克拉克现象产生的原因,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呈现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将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赛前被一致认定具有冠军能力的运动员在正式的大型赛事中没有发挥出自身正常水平或运动成绩的现象定义为“克拉克现象”[19]。并且进一步分析了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时所获得的竞技能力水平在大型比赛中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比赛都是一对一的呈现形式,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诸如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教练员与运动员赛前心态与情绪,参赛对手、环境、裁判在主观自由裁量权评定等客观因素问题而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功能所发生的劣变最终导致参赛的“克拉克”结果。

5 关于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与竞技表现关系的研究

竞技能力结构描述的是运动员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耦合的方式,反映的是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日本学者根本勇(1984)[20]借用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全面分析了日本速滑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并且对速滑项目竞技能力决定因素进行了初步构建,并着重强调最薄弱因素对于全局的决定意义。田麦久则认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分析包括“结构分析、价值分析和量度分析”[21],在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存在着对运动成绩的决定性作用。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获得的竞技能力能否在运动竞赛中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竞技表现问题。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随着复杂性科学相关大科学理论体系向训练学理论的不断植入,部分的学者开始借鉴系统科学及复杂性科学从系统体系,对竞技能力与竞技表现的复杂性系统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综合认为:竞技表现在复杂的竞赛条件下对竞赛过程的描述,也是竞赛结果的评价,受到了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组成的复杂系统。[22]

综观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尚存在如下缺憾:运动员竞赛发挥稳定与失稳的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非线性,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构成不仅包括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包括运动竞赛大环境的开放体系作用。当前已有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在比赛前、比赛中的研究,相对呈现出碎片化、线性体系的研究,还没从复杂性、非线性、动态性的角度出发,对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问题进行研究[23]。

6 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的研究展望

(1)“运动竞赛复杂性与运动员发挥稳定性的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的研究思路为:复杂性科学的有关理论;随机性机理与系统科学理论;社会学中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学理论;生理学(主要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动作技能学等学科中相关理论和方法;体育科学中关于运动表现的有关理论等。

(2)“特定项群内部各项目之间影响运动员发挥稳定性因素的共性问题研究”的研究思路为:一般训练学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各专项训练理论,等,从内源性因素(运动员自身)和外源性因素(竞赛环境、竞赛规则与规程、裁判员等)探讨影响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的发挥稳定性的因素(普适性因素+个体性因素)。

(3)“定量化解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表现难美项群、竞速及竞距项群、对抗性项群)稳定发挥的表现形式及构建发挥稳定性评价标准”的研究思路为:训练学理论,数理化模型结构,极值分析理论等,通过构建运动员稳定发挥的表现形式及评价标准(表现难美项群、竞速及竞距项群、对抗性项群),解析不同项群运动员失稳机理(脆弱性机理分析、技术再现机理分析、竞技能力协调机理分析),初步建立不同项群稳定性判别标准,剖析不同项群运动员发挥稳定性特征;稳定发挥分别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发挥稳定;运动素质及技术水平的稳定发挥及技术和战术发挥稳定上。

[1] 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8.

[2]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

[3]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4]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

[5] 刘建和.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M].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6] B·H·普拉托洛夫.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陆绍中,译.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10.

[7] 刘建和.技术·战术·稳定性——训练学研究三大难题及其部分求解之可能性[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48-51.

[8] 刘建和.运动训练“组合问题”之研究论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4):20-25.

[9] 刘建和.论运动技术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2):32 -34.

[10] 刘建和.关于训练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1993(2):36-41.

[11] 刘建和.关于竞技战术研究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3):30-34.

[12] 刘建和.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23(4):11-16.

[13] 刘建和.运动竞赛复杂性:复杂科学新视野[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58-60.

[14] 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9-343.

[15] 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47-255.

[16] 蒋国勤.集体对抗项目运动队竞技表现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实证研究[M].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17] Adler,P.Momentum:A theory of social action[M].Beverly Hills,CA:Sage,1981.

[18] David’s,K.,&Hristovskic,R.The ecological dynamics of decision making in sport[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06,7,653-676.

[19] Franks,I.,&Goodman,D.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analyzing sport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010,4,49-59.

[20] Franken,&Fischer,C.Oscillations of centroid position and surface area of soccer teams in small-sided games[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1,11,215-223.

[21] A.H.and Farrell,M.An analysis of patterns of Play in soccer[J].Science and Football,1990,3,37-44.

[22] Glazier,P.S.,&Robins,M.T.Self-organization and constraints in sports performance.Rutledge handbook of sports performance analysis[M].London,UK:Rutledge,2013.

[23] Angora,M.T.Microanalysis of T-patterns.Analysis of symmetry/asymmetry in social interaction.In L.Anole,Duncan,M. Magnusson,&G.Riva(Eds.),the hidden structure of social interaction[M].From genomics to culture patterns,2005.

Study on the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Phenomenon in Sports Competition:Review and Prospect

WEI Lipeng,LIU Jianhe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phenomenon in sports competition and conducts a holistic,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ssue,i.e.Th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complexity and competition stability,the analysis on the common problems affecting athletes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games of specific event groups,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forms of stable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event groups(the difficulty and beauty group,the racing group and the distance group)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table performance.

Sports Competition;Stability;Instability;Performance

G808.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5-0083-05

G808.2

A

1001-9154(2016)05-0083-05

10.15942/j.jcsu.2016.05.014

(编辑 孙君志)

成都体育学院 2016年青年科研骨干基金课题(15YJQN03)。

韦理鹏,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运动竞赛与训练理论,E-mail:weilipengxb@qq.com。通讯作者:刘建和。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2016-05-03

2016-07-15

猜你喜欢

项群竞技稳定性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弱电网条件下V2G充电桩的并网稳定性分析与改进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