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研究与探究

2016-11-17粱卢允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静脉溶栓脑梗死

粱卢允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出血性转化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其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在年龄、早期CT缺血改变、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 h、大面积脑梗死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龄、早期CT改变及溶栓时间是导致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早期CT缺血改变、高龄以及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 h等,医疗人员应当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发病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出血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11..02

出血性转化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溶栓治疗后一项十分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其对溶栓治疗方案的推广与应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1]。研究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更好地开展或慎重使用溶栓治疗意义重大。我院对收治的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7.2±5.2)岁;发病时间3~5 h,平均(4.2±0.3)h。所有患者均有正常凝血功能、经CT检查排除明显低密度灶和颅内出血患者,同时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以及活动性内出血患者,本次研究均于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签字后进行。

1.2 研究方法

对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其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另外58例患者进行比较。溶栓治疗方法:给予rt-PA及UK静脉溶栓治疗,rt-PA剂量为0.9 mg/kg,最高不得>90 mg,其中10%剂量在1~2 min内进行静脉推注完成,其余剂量在1 h内持续静脉滴注[2];UK剂量为120~150万U溶入到0.9%生理盐水100 mL中,在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SPSS 20.0的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转化的关系

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58例患者中,平均年龄(60.2±4.3)岁,合并高血压30例,合并糖尿病13例,有脑卒中使11例,早期CT缺血改变9例,大面积脑梗死18例,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h者36例,肌酐水平(85.3±23.4)μmol/L;发生出血性转化的58例患者中,平均年龄(67.8±4.8)岁,合并高血压34例,合并糖尿病15例,有脑卒中使10例,早期CT缺血改变24例,大面积脑梗死19例,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h者54例,肌酐水平(86.4±26.5)μmol/L。两组患者在年龄、早期CT缺血改变、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h、大面积脑梗死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龄、早期CT改变及溶栓时间是导致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

3 讨 论

现有的研究发现,溶栓药物剂量、脑梗死严重程度、合并充血性心衰、高血压、心源性脑栓塞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均可能导致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性转化[3]。本组研究发现,导致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早期CT缺血改变、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 h、大面积脑梗死等。

当前,对于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和继发出血性转化的关系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认为二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就本组的研究而言,继发出血性转化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 h者有54例,所占比为93.10%,该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是发病至溶栓时间不超过3h的12.8倍左右[4]。此外,有研究发现,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也就相应增加0.4倍左右,这和多数老年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是脑白质淀粉样血管病变是现阶段临床上公认的脑实质出血的一项危险因素[5]。

经由头颅CT检查可以检查是否存在颅内出血风险,这对于早期发现缺血改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组所有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均是经过CT诊断选择的。继发出血性转化的患者多数有CT缺血改变的现象,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这一点和本组研究结论也相符合[6]。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T在诊断早期缺血改变方面的重复性和敏感性并不高,并且有研究通过MRI选择病人开展个体化溶栓治疗的优势更加明显,然而MRI是否可以完全将CT取代,从而选择溶栓患者的研究依然需要不断深入。

综上所述,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早期CT缺血改变、高龄以及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 h等,医疗人员应当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发病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杨继党,林清原.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11:1785-1787.

[2] 杨润华,范赟芝,张龙海,纪 放,吴金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2:16-19.

[3] 荆建杰.对76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3:178-179.

[4] 李 丽.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6:837-839.

[5] 黄卫华,林 涛,曾 鑫.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研究[J].海峡药学,2015,05:148-149.

[6] 许黎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10:1347-1348.

本文编辑:孙春宇

猜你喜欢

静脉溶栓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
分析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参芎龙蝎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