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开心阅读的实践探索

2016-11-16郑清华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读书孩子学生

郑清华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86-02

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我国著名文学家莫言先生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有利于孩子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真知。然而,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培养兴趣爱好。而兴趣爱好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表明,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让孩子开心阅读,笔者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经过了如下实践探索。

一、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阅读材料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是关键。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变化较快,不同年龄阶段兴趣关注点差异较大。我们对孩子阅读目的和要求也具有显著区别。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

(一)小学低段

小学低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直观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认字数量也不足以阅读中长篇文学作品,需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初步积累一些常用好词、好句。所以选择的阅读材料应该是短小精干的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卡通故事、带漫画的成语故事等。

(二)小学中段

小学中段的孩子注意力相对集中一些,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认字数量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富于想象,开始分析思考一些生活常见现象。阅读的目的在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阅读材料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短小的生活故事,自然、地理、科学常识等。

(三)小学高段

小学高段的孩子抽象思维初步形成,识字量较大,生活常识较为完备,开始思考一些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能理解别人,理解文章的逻辑体系,能抓住作品要点并结合自身的认识去领会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树立美好的理解,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阅读材料就应当选择那些对现实生活有所思考,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能引起心理共鸣并引导心理健康发展的作品和一些带有细节描写、情感细腻、语句优美的叙事文学作品。

二、采取多种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材料是基础,兴趣是关键。实践中,我们根据孩子的现实状况,采取多种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一)营造氛围,引起阅读兴趣

孩子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缺乏自觉性。营造良好的氛围,布置一定的任务,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

1.宣传标语。为了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教室里布置了一些宣传标语。学生一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今天你读书了吗?会读书的孩子才会成功”以此来激励孩子读书。侧面墙上张贴读书名言,后面黑板的右上角“每周格言”都是精选出来的学生喜爱的读书名言。这样的环境,给孩子一种心理强化作用。

2.布置作业任务。根据孩子的阅读内部布置一定的作业任务,促使孩子有目的阅读。小学低段可以要求孩子复述故事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段可以要求孩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摘录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背诵优美段落,写读书笔记。高段除了抄写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外,可以要求孩子仿写作文。

3.到大自然中去生活去体验。优美的词句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再优秀的文学家也要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采风。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孩子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观察、思考。或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回顾自己生活片段,思考可以用学到的那些词句去表达,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表现之间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加深孩子对好词好句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二)“漂书”的形式,提供足够的书籍

农村学校资金不足,购买的图书难以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为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想到了资源共享的方式——漂书。每个孩子家里总有一些书籍,没有的可以去购买。每个同学都要从家里带书到学校来,老师做好登记,然后同学们轮流阅读。既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家庭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样的阅读,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阅读体会,相互比较阅读效果,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教给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方法、手段,也是一种艺术。要提高阅读效率和效益,必须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有些作品要精读,有些作品要快读。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方法也应该有差异。教给孩子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但能提高他的阅读兴趣,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摘录好词好句。从三年级起,要求孩子每学期都准备一个专用摘录本,设定表格,表格里有阅读时间、书名、文名、好词好句、读后感等等,以这种方式阅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果,也便于家长和老师检查。在小学高段还要求孩子注意长短句、细节描写等的作用,能说出自己摘录的词句好在什么地方,以提高孩子的认识辨别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驾驭能力。

2.概括内容大意。从四年级开始,我们要求孩子在课外阅读时要能简单概括作品的思想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意图。结合孩子自己的习作思考,每篇作文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反过来促进孩子边阅读边思考。

3.写心得体会。这是在高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要求孩子每读一篇作品或一个长篇的章节都要写心得体会,既可以考察孩子阅读能力,也锻炼孩子写作能力。

(四)激励制度

1.讲故事比赛

为了激励孩子们的阅读乐趣,检验阅读效果,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配合口语交际联系,或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班上举行讲故事比赛。让孩子把最近所读的书中故事进行复述。一些书是别的孩子以前阅读过的或讲过的故事,相互之间还可以有所比较。看谁更能理解原内容的含义或抓住故事情节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事实表明,孩子捕捉信息的能力或对同一本书里影响深刻的情节各不相同。教师不能要求孩子千篇一律的都做同样理解,应对孩子的不同认知加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是一种挑战。

2.谈作文写作过程

阅读量越大,阅读效果会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作文中的表现较为明显。首先是好词好句的运用,然后是作文语句的逻辑体系更加合理,甚至到对某个细节的描写更加细腻。这个时候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孩子作文中的变化。在课堂上引导那些进步较为明显的孩子谈谈自己写作过程的经验感受。既对他的进步表示了一种肯定和鼓励,对别的孩子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3.仿写比赛

针对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接近的作品,要求孩子在阅读之后,仿照其中的一些情节写作文。特别是语言优美、简练,思想性强,描写细腻的作品段落,学生非常喜欢模仿。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强化了对好词好句的积累、运用,也让学生学习了怎样去观察生活。

4.建立“开心阅读”评价制度。

在教室的墙上设“开心阅读”评价园。学生每读完一本书,由小组长考核合格后,在“开心阅读”评价园地里贴上一面红旗,红旗越来越多,读书的数量越来越大。期末班级中评选出“读书小标兵”、“读书小学生”、“读书小硕士”,进行表彰,这样既能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取得的成效

教学是一门艺术。多年来的实践,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角度来看,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阅读量有显著差异的学生之间,所写作文的感染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已经毕业的孩子进入中学以后的语文学习能力差异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农村学校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特别是阅读材料的匮乏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城区学校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即使让孩子自己购买图书,也由于书店规模小、品种少而产生重复严重的现象。发现这个现象后我们改变了思路,由老师收集图书目录,以分配任务的形式请在外打工的家长买好后邮寄回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重复矛盾。另一方面,部分孩子家庭确实困难。我们只有本着自愿的原则购买。还有就是学习习惯不好,积极性不够,对书籍的爱护不足,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去处理。

总之,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有效手段。让孩子大量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老师在指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合理的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对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解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要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方法得当,总会让智慧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发芽,并开出艳丽的花。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猜你喜欢

读书孩子学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们一起读书吧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