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2016-11-16梁同波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实意义

梁同波

【摘要】作为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核心理论之一的剩余价值,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依据所在。本文从创立、演变等角度,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内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该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 共产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69-02

剩余价值理论被马克思发现后,给之前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剥削本质在无产阶级经济学面前昭然若揭。剩余价值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它既是商品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这是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必须清醒意识到的。

一、理论的创建和成型

马克思剩余价值既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凭空直接产生的,它是在以如下两个基础上产生和成型的:一是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二是马克思基于自身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长期观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作体系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二、理论的基本内涵

1.价值与剩余价值内涵详解

自从人们认识到商品的价值之后,就开始进行商品交换,之前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关系支撑的劳动的社会性,逐渐演变成基于物物交换的新型社会关系。劳动自身的社会性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是以物物交换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并非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仰关系和血缘关系。然而,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的形成并不能依靠简单的、具体的商品交换关系。如果不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进行分离,那么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无以为继,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发现通过自己的劳动并不能产生自身的使用价值,自身的使用价值只能通过交换得到的商品体现出来,使之具有社会性。一般等价物必须包含商品价值,这是物物交换的前提。

对于劳动者来说,交换只能在价值处于同一定量的条件下进行,才获取其他劳动产品。然而,我们再来看看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无偿占有之后的情境,那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对于劳动者来说,交换不再等价,剩余价值开始出现。下面我就就从两个不同侧面对剩余价值进行分析:

其一,从经济上进行剥削,这种剥削是直接的。劳动者利用定制商品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以外的时间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资本家没用从工资上进行体现,也就是说这部分本应付给工人的工资被资本家据为己有了。

其二,从社会关系上进行剥削,这种剥削是间接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商品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劳动的社会性,它是以人与人之家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者受到资本家的剥削是双重的,也就说剩余价值具有双重性。这种特性可以追溯到劳动力转变为商标之初。原始资本积累的充满了血腥,从剩余价值的双重性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雇佣工的劳动与剩余价值真相揭秘

其实,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将劳动视作一种商品。当用商品的眼光来看待人类劳动,那么劳动者从资本家手里拿到的工资就是他们通过工作交换而得到的价值。有人认为,在等价交换法则下,这个“价值”理应和劳动者到手的工资等价,这样一来从经济上对雇佣者进行剥削的现在就不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乍一看上述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是马克思告诉我们,如果劳动者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自己的“劳动”这种商品,那么在有人购买之前,这种“劳动”的存在状态应该是独立的,可是劳动自身之于生产资料的作用是不间断的,因此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是不可能的,其对象化的作用就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者的劳动在他们向劳动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已经和这种劳动产品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仅一字之差的概念,构成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枢纽。对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劳动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是劳动者与生俱来、可被利用的,其存在形式是独立的。通过商品可以对劳动力的价值进行衡量,只要劳动者的劳动力得以维系,那么就不仅能生产出食物和资料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还能获得子女生活和受教育等的费用。作为价值的一种,剩余价值表现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生产者生产出的那部分商品价值。商品价值事实上物化的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所以剩余价值也以另一种方式对人类劳动社会性进行了表现,劳动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对应关系:抽象劳动——价值,具体劳动——使用价值,雇佣劳动——剩余价值。

3.三种“劳动”内在的逻辑联系

这三种劳动分别是指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以及雇佣劳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内在逻辑联系。“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基础和源泉,通过劳动这种手段,人类让自然界得到了改造,同时,劳动产生的使用价值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手段。一部分人类活动是采用劳动的手段来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新的需求也会伴随着劳动的过程不断产生。这就是人和动物在需求上的差异:对于动物来说,其需求不仅简单直接还一成不变,自然需求涵盖了动物的所有需求;而人类的需求除了自然需求之外,还有更为复杂、更为间接、更富变化的社会需求,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需求大部分表现为社会需求。对于劳动者来说,资本家获得其劳动力的同时就成为了资本家的受雇佣者,他劳动这种你源泉就全部出售给了资本家,以此还回来一些“事物”以维系自身再生产的需要。而对于资本家来说,他是雇佣者劳动的所有者,这就表示,在劳动创造过程中,雇佣者不断丰富的劳动力和创造力都进入落入资本家的“腰包”。所以,工人的劳动被全书占有、雇佣者本身也被垄断和占有,这就是以商品的形式向资本家转让劳动力的结果。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之于现实的主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党和国家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改革开放即将进入“不惑之年”,人们思想上或多或少仍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顾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知半解甚至歪曲理解。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巨大阻力。基于现实,回首历史,我们发现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之于现实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继《资本论》后,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的公有制经济的建设,也就是将生产资料国有化,而国家权力以及生产资料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体征。

其二,“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句话充分解释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如此惊人的原因:那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劳动创造出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对于劳动力劳动过程的注重,充分说明了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尊重。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以人为本”的思想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绝对不能舍弃。尽管国际上还存在局部的冲突和动荡,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我们应该将发展的最高标准定位于“以人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这也再次证明,整个社会发展得以持续,离不开马克思剩余价值这把理论钥匙。

总的来说,借助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将社会发展的规律展示在了大众面前,这不仅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找到了理论指导。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该理论进行拓展和补充,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实意义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