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外贸发展的战略方向

2016-11-15余淼杰崔晓敏

开放导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十三五创新

余淼杰 崔晓敏

[摘要]“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点是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并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依然是我国持续发展的主要方略,力争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对外直接投资四个方向逐步突破。

[关键词] 创新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 F7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5-0032-05

[作者简介] 余淼杰(1976 — ),广东潮州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崔晓敏(1991 — ),河南固始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

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意义巨大。根据“十三五”规划,本文将“创新”作为 “十三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核心,并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和质量提升、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四个方向进行深入解析。讨论将回答三方面问题:如何通过进一步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四个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和质量提升”、“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和“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创新对它们的影响;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一、以创新为基点

如何创新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问题。“十三五”规划表明未来我国将主要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宏观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提升国内的创新能力。首先,“对内改革”是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内改革”旨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环境的改进和企业能力的提升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处在技术前沿的高生产率企业才有通过研发创新谋取丰厚利润的动机。对于低生产率企业来说,它们可通过模仿学习前沿技术获利,因此其创新激励不足。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企业的研发行为。

其次,“对外开放”为研发创新带来规模收益。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出,我国的贸易市场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潜在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企业进行研发的单位产出成本,进而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国内市场的开放一方面为我国企业带来了高质量、高技术的投入品,帮助企业从学习吸收国外新技术并创新;另一方面则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激发企业为生存而竞争。

最后,创新行为的兴起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万众创新”和“科研创新”政策,并将在我国掀起工序和产品创新的浪潮。

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十三五”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展开。对内改革行业资源配置方式,旨在将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向新兴和高附加值行业转移,从一些低效的国有企业、“僵尸企业”向活力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的中小企业转移,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对外开放则是进一步增加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开放程度,加强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产业融合程度,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一些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帮助我国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工厂向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基地转移。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和质量提升”、“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和“对外直接投资”四个方向详解“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产业结构调整

2016~2020年,我国对内改革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仅影响各行业的产出能力,也关乎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变。“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工和一般贸易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密集型行业将逐步缩小,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将提升。

劳动成本的上升促使一些企业开始将劳动密集型工序外包给非洲和东南亚等工资相对较低的国家。具体表现为我国对一些劳动丰富型国家的直接投资增加。国内企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优势逐渐增加。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包行为使得部分劳动力得以流转到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这些行业资本的边际产出,而这又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到资本密集型行业。我国在经济腾飞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增加了我国在资本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劳动成本的上升和巨额资本存量的支撑将促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

第二,制造业逐步升级,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

2015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长期低于50(50以下表示恶化),尽管2016年有所提升,但仍然仅是在50附近徘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中国将丧失其世界工厂的优势地位。但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是在经历调整阵痛期,而并非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低效、落后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资源逐步向高效高质的企业转移。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两极分化现象也将增强。一方面依靠政府补贴存活的“僵尸企业”短期内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一波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迅速崛起,并在国际竞争中逐步胜出。

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并在吸收就业上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无论是在整体经济发展中,还是在对外贸易中,服务业的影响力都在逐步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逐渐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国际消费市场,对各项服务的需求也迅速膨胀。这从近两年来快递业在国内的兴起就可以看出。继网购潮流兴起,国内物流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大大小小地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5年快递量仅有2.29亿件,而2014年达到139.59亿件。2005~2014年,快递量年平均增长率达60%。“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着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力主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品牌,以解决国内有效供给不足、引导海外消费回流。endprint

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依然不容动摇。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经济腾飞才成长为世界生产工厂,制造业的核心优势应该要长期保持。这不仅是考虑到制造业在为第一和第二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方面作用,更是考虑到制造业对于展现国民经济实力、维系国际关系和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且像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近期也提出了“重返制造业”、“工业4.0”的发展口号,可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对大国发展依然保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一般贸易重要性提升。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一路下行。在出口方面,加工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2007年的50%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35.04%。与此同时,加工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也从2005年41.6%的历史高位下降到2015年的26.57%。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有效缓解国内幼稚产业受外国企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则能够有效吸收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并为我国积累了大量具有生产经验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人,为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奠定基础。此外,加工贸易还为我国企业带来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贸易的弊端——人均工业增加值、资本劳动比及生产率较低、生产波动性更大等逐渐显露出来,并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因而,加工贸易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般贸易企业将逐步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中流砥柱。此外,我国外贸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了一般贸易企业重要性提升。如今我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攀升、以及从国际代工向自主出口的转变。

(二)生产率和质量提升

我国“十三五”创新发展战略的另一个重点是——着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和逐步融入全球产品供应链,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出口企业面临的竞争都更为激烈。这一方面淘汰低效企业、促使国内企业的平均生成效率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不断攀升,出口产品质量也有望提升。

第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

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和国际分工的加快,一国的企业不仅面临本国竞争对手,还将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生产效率是关系企业能否屹立于国际市场的核心因素。要实现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要继续扩大开放规模,引入竞争。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关税显著负相关。即平均而言,关税水平较低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更高。

企业研发创新是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来源。无论是智能机帝国苹果、搜索引擎老大谷歌,还是智能电动车新贵特斯拉,它们无一不是靠持续不断地创新,才得以牢牢把握大众需求和掌控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使自身的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第二,促使低附加值企业向高附加值企业转变。

尽管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初期作用巨大,但其生产效率和附加值通常较低,不符合我国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方向。通常而言,一般贸易企业的国内附加值比远高于加工贸易企业。因而,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将会促使我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提升。事实上,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的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下降,一般贸易重要性逐步提升。需要说明的是,有研究指出当前我国一般贸易企业的国内附加值有下降趋势,但这主要是来自于短期因素的冲击。贸易自由化之后,我国一般贸易企业使用高质量的进口中间品的相对成本降低①,这促使一些企业对进口投入品的短期需求迅速增加,从而拉低了其国内附加值比。但也要看到的是,投入品质量的提高,在长期也势必将带来我国出口品质量和附加值的提高。

第三,从低价竞争向高质量和高技术产品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主要依靠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价格优势逐步降低,这促使我国未来将从依靠低价竞争向高质量和高技术产品转变。事实上,加入WTO以来,我国贸易品质量情况逐步改善。2000~2011年我国燃料和润滑剂行业的出口品质量显著提高,食品和饮料、工业供给品行业的出口质量也小幅增加。与此同时,资本品和运输设备及其零配件行业的出口品质量则有所下降。这两类行业的资本密集度较高,与我国劳动要素较为富余的现状不相符合。但需要看到的是,随着我国资本要素的逐步积累,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上的比较优势也将增加,届时资本密集行业的出口品质量或将提升。

在进口品质量方面,食品和饮料以及其它非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品质量也有所提升。运输设备及其零配件行业的进口品质量则显著提升。进口品质量的提高将预示着这些行业的出口品质量也将逐步攀升。而运输设备及零配件通常作为其他产品的中间投入,其质量的提高对其他行业的质量提升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三)区域性自贸区建设

过去十五年中,我国的贸易自由化工作主要集中在融入世界性贸易组织,并通过与发达国家构建良好贸易往来,融入全球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而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因而,未来5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在于区域性自贸区以及与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建设上。

我国当前已形成良好的区域自贸区谈判势头,并将逐步建立多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仍在谈判中的中日韩自贸区。作为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另两个分别为欧盟和北美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根据世界银行,截至2015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涵盖11个发展中国家,约20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13.3万亿美元,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17.0%①。作为“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自贸区的升级版“东盟+中国+日本+韩国”(以下简称“东盟10+3”)自贸区谈判、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以下简称RCEP②)谈判也在陆续推出,并有望在下一个十年内达成。endprint

无论是“东盟10+3”自贸区,还是RECP谈判,中日韩三方谈判无疑都是其核心内容;中日韩三方谈判进展制约着RECP谈判的推进。由于领土问题和在贸易自由化原则上的分歧,RCEP谈判尚未完全协调一致;中日韩自贸区具有巨大的规模效益。三国2015年的GDP总额约为16.4万亿美元,占东亚GDP总额的76.9%。中日韩自贸区将成为东亚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区,并将极大地促进东亚、乃至东南亚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区域和国际影响。RECP谈判有助于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RECP的建立有助于深化十六个成员国之间的产业整合程度。以往研究发现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者“承上启下”的角色。我国未来将逐步转变为向一些东南亚国家供应配套零部件,并经由这些国家向美、欧出口最终消费品。RECP的成员国经济规模总额较大,势必对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都将产生重要影响。RECP将成为构建亚太贸易新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

(四)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突破点。金融危机以前,贸易自由化是我国的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发展仍然相对落后,招商引资仍是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走出去”、“活商贸”、“一带一路”等经济战略逐步被政府和经济学家们认定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是我国“十三五”对外投资策略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战略将对我国及其它亚洲和欧洲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市场规模较大,经济影响巨大。“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产业效应,能够实现我国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双赢。“一带一路”从我国的西部、西南地区出发,这将有益于这些地区的发展和崛起,帮助我国从东部沿海一枝独秀的经济现状向东部和中、西部共同发展的局面转变。“一带一路”有助于我国技术、制度和文化的输出,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一带一路”在对外输出产能时,势必也将把我国的制度、规范和文化带到这些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此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建立也将提高人民币在这些地方的认可度和普及度。“一带一路”提升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助于冲销我国未加入TPP的负面影响。“一带一路”从中西部地区向欧亚辐射,尽管不予锁定亚洲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TPP相冲突,但其市场规模和政治影响力都足与TPP相媲美。此外,“一带一路”还同我国的生产需要和生产能力密切关联,能够在短期发挥作用。

三、以开放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

“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非两个独立的发展方向,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我们要力求以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对内改革,以对内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以对外开放推动对内改革。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如自贸区建设有利于我国形成区域性生产链条,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拾级而上。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资源向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配置,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水平。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外贸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出口的市场规模扩大,企业提升自身生产率和转向高质量产品将变得更加有力可图。具体而言,对外开放有助于扩大出口市场规模,缩减企业的单位研发成本,促进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而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和质量方面都具有正向作用。

以对内改革促进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成功推进,将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经济基础。在贸易方面,对内改革将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为我国出口寻找新的增长点;对内改革有益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增强了在位企业的出口能力;对内改革提升了我国各行业的竞争优势,为我国自贸区谈判增添筹码。在对外投资方面,对内改革不仅有益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高效、高质地输出,还将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来,进而扩充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戴觅,余淼杰,Madhura Maitra.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加工贸易的作用[J].经济学(季刊),2014(2).

[2] 余淼杰.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和关税减免——来自中国产品面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1(4).

[3] 余淼杰,王宾骆.对外改革,对内开放,促进产业升级[J].国际经济评论,2014(2).

[4] Bergin, Paul R., Robert C. Feenstra and Gordon H. Hanson, Offshoring and Volatility: Evidence from Mexico's Maquiladora Industr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Vol. 99, 1664-1671.

[5] Feenstra Robert C. and John Romalis, 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Endogenous Quality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4, Vol. 129(2), pp.477-527.

[6] Feenstra, Robert C. and Shang-Jin Wei, China's Growing Role in World Trade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endprint

[7] Gereffi, Gary and Olga Memedovic, The Global Apparel Value Chain: What Prospects for Upgrading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M]. Vienna: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2003.

[8] Hiau Looi, Kee and Heiwai Tang, “Domestic Value Added in Exports: Theory and Firm Evidence from China”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6, Vol. 106(6), 1402-1436.

[9] Koopman, Robert, Zhi Wang and Shang-Jin Wei,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2, Vol. 99, 178-189.

[10] Lileeva A, Trefler D., “Improved Access to Foreign Markets Raises Plant-Level Productivity… For Some Plant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 Vol. 125(3), 1051-1099.

Abstract:During Chinas 13th Five-Year Pla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which also brings chances and challenges to Chinas development. Recently,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based on innovation, centered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onnected with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organically. Domestic reform and opening-up still are the two main strategies for China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Whats more, more effort will be spent on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ing productivity efficiency and product quality, building regional free-trade zone and promoting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realizing high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lly.

Keywords: Innovation, Domestic Reform, Opening-up

(收稿日期:2016-09-13 责任编辑:垠 喜)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十三五创新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