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2016-11-15薛燕玉

农民科技培训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培育互联网+农民

薛燕玉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实现科技信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重要一环。为此,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举措。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唯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农民从事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知识,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因此,要大力倡导“互联网+”与农民的结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互联网的思想认识和应用水平,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善用网络出效益的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培育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传统农民是一种身份,更多的是一种户籍限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农业生产大多是为了维持生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产品经济。新型职业农民则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群体,为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从国内学术界的学者们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的定义可得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必须要在农村占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资料,然后在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料基础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以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为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还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愿意终身从事务农的工作;第二,作为市场的主体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懂得充分把握市场的一切可能因素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第三,具备一定的现代观念意识和较好的社会素质,不仅有文化、懂技能、会经营管理,还会遵守进出市场的道德原则、规章制度,安全生产。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时,“互联网+农业”将会给农民自身及其思维方式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1. 农民自身的变化

农民自身的变化主要是加速传统的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转换。目的是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力资源投身于农业生产,也让现有的农民获得所需的农业技术,满足“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大量需求。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通过“互联网+”的助推,需要掌握较高的农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又能凭借其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准确把握市场上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其价格作出适当的农业生产调整,实现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最大利润化,不同的农民进行各门类的农业生产能各得其所。

2. 农民思维方式的变化

新型职业农民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促进思维方式的自我更新来充实自己。传统的习惯性被动因为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逐步走向主动,农民的思维方式也处于日益革新的变化,开始能够随时关注市场上农产品发展的动态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农民与互联网之间的这种频繁接触和互动,实际上体现了身份农民思维方式的一个转变过程。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好地”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农业生产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1. 城乡二元结构,高素质劳动力流失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促进城镇的现代化、工业化优先发展,长期以来,广大地区农村在哺育着城镇,而农业的基础却相对薄弱,生产落后,导致城乡二元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化,农村农民就业困难,受教育机会、政策享受方面出现不公现象。一方面,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劳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跳农门”,走出农村,脱离农业;另一方面,在家务农的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近年来,大部分妇女和儿童也开始逐渐走向城市,接受城市更好的教育。这将增加城市的收益,拉大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距离。所以,如何尽快培育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并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2. 成人教育滞后,缺乏实用技能培训

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巩固率2014年达到92.6%,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毛入学率2014年达到86.5%,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普遍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全国农村地区相继展开了“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多种类、多层次的培育。培训规模快速扩大,为乡镇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实用的农业技术人才支撑,通过这些不同的培训,农民不但获得了不同的农业技能,而且更加专业化、标准化。

但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进校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农民比率相对不高,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从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内容来看,培育缺乏实效性,普遍的理论讲解农民难以理解渗透,田间实际操作偏少,农民所面临的疑难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从技能培训的结果来看,偏向于向非农产业转移,对那些真正从事农业劳作需要专业化的农户培训力度不够。

3. 投资力度加大,但培训模式单一

2004年国家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由财政部、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联合实施,实施初期,中央财政投入了2.5亿元专项资金,加上地方政府的5亿多元配套,到2011年投入资金增加到11亿元,总体得到良好的实施效果。从2003到2009年,国家中央财政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0多亿元。以上资金拨款说明,农民培训工作已受到了中央跟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下级联合推动农民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

但政府对涉农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仍显不足。据调查,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涉农林牧渔的专业毕业生人数和招生人数只占总数的10.4%和12.1%,远低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33.6%。中高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支出之和只占总支出的12.1%,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在教育经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却下降,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最初几年的平均每人培训经费只有100元。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培训成本加大,为节约成本利用,培训模式无法多样化,培训时间往往被缩短,农技方面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培训很少,涉及为农业发展方向服务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足。

二、“互联网+”带给新型职业农民新的发展机会

(一)“互联网+”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经济发展的对立不利于传统农民身份的转变,更阻碍着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培育。“互联网+”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将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搭起信息资源的桥梁。

1. 共享信息资源,成为市场的主体

加强农村互联网信息资源互动,有利于消除农村信息资源贫困,城乡接轨,缩小城乡信息差距。互联网可以有效地扩大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便捷农民自由选择信息的需求,使农民开阔视野,了解各类涉农市场的行情。还可以通过网络推销自有农产品,寻求合作经营的伙伴,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畅通农产品的销路。总之,网络资源具有引导性、增值性和统一性,在网络资源的开放共享平台,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及时关注政府出台的涉农政策,扬长避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2. 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和流动

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的改造实现产业模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打破以往农业生产产品互相交换的局限性。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可以在不同区域或相邻的区域间进行同类农产品、不同类产业产品之间的交换活动和流动,不但能缩短流通时间,提高效率,还能降低成本,使新型职业农民在市场流通中打造出自己的优质农产品。除了农产品的区域间流动以外,新型职业农民的劳动力资源也可以在农业市场中进行灵活的流动,交换自身的技术资本,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发挥金融市场的杠杆作用,帮助那些学到农技却缺乏资金投资的新型职业农民度过创业起步的艰难初期。

(二)“互联网+”调动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互联网+”将激发农民学习网络新知识的积极性,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并更新他们的务农观念。一部分学习到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了传统的以加大人力投入来扩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意识到基础设施智能化对农业的安全生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部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加快建设规范化的农民合作社,示范带动了“农民合作社牵引、农业企业经营、个体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既能解决个体农户农产品的质量生产问题和市场流通问题,又能加强农产品的市场运作,共享利益,同担风险。

(三)“互联网+”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据2015年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公布,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200个示范县名单,包括中央财政将拨款20亿元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并重点扶持中西部、老区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关于资金扶持,中西部地区占到82.5%,贫困县占比超过了43.5%,每一个示范县都可以获得10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由于城市市场发展已趋向于饱和状态,农村市场对电商企业越来越有吸引力,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开始将目光投向县域、农村的电商领域,并展开激烈的竞争。

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逐渐成熟,将会出现新的就业岗位,给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可能。“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不仅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村电商消费市场的潜力,也为农民和青年人的就业创业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据阿里研究院数字显示,2013年仅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从县域发出的包裹就达约14亿件,阿里巴巴各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到500亿元。另外,近几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预计2016年销售额将突破4600亿,持续缩小与城市网购规模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趋势,电商下乡都是大势所趋。

三、“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简单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关键是创新,让“+”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互联网 + 新型职业农民”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模式,在各种培育形式中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探索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当前发展“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府要做好农村地区的扶持工作,关键要提高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从而扩大农民的“触网”群体。农村地区只有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政府投入资金合理利用的最大化。网络信息化有覆盖面广、节约成本、高便捷等特点,能使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的不同地区广大农民都能接触到“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机会。

(二)构建网络服务云平台

1. 互联网在线

互联网学习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灵活性特点。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开展农民的远程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模式更加有利于农民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学习时间,农民随时随地都能通过相关网站开始接受在线教育,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任意挑选自己想要学习、想要听的某一课时内容,还可以重复听、反复学习。受过远程教育培训后并具备相关知识能力的农民,可以去参加相应的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

2. 手机移动终端

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农民在忙碌的季节,可以随意查看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了解近期农产品在不同区域市场上的供求趋势,查询有关天气预报的情况,防控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知识、技术和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率等多种信息资源。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移动的服务云平台,农民都可以以微信、交流群、专家或农技师在线咨询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与专家、农技师、社会专业人士、其他的农民学者等各类人群展开有关农业领域问题的交流,帮助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同时,要进一步规范涉农网络服务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立农业大型数据库,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

(三)拓宽农民对“互联网+”的思想认识

提高农民对“互联网+”的应用水平,前提是要扩宽农民对“互联网+”的思想认识,这样能有效地推进“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范围,有利于快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加大“互联网+农业”的宣传力度,更新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农民普遍了解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它的到来与农业的结合,将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其次,可以通过互联网应用的典型人物和成功事例,激发农民学习、应用互联网的热情,并最终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生活充分结合。最后,培育机构要开设专门场所,定期普及课程,为农民提供免费的网络课程体验。

猜你喜欢

培育互联网+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