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11-14姜晓双薛达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6期
关键词:耐多药西药耐药性

姜晓双 薛达辉

(吉林市结核病医院,吉林 吉林 1325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

姜晓双 薛达辉

(吉林市结核病医院,吉林 吉林 13250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复治耐药肺结合患者80例,随机分为西药化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各40例,两组均采用6Z-Lfx-Am(cm)-PAS-E(Pto)/18Z-Lfx-PAS-E(Pto)化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加服中药汤剂,西药短期化疗组40例只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与西药短期化疗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痰涂片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转阴率、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率升高。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痰菌转阴、病灶和空洞吸收,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和缓解耐多药情况,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耐多药肺结核;疗效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咳嗽、咯血、盗汗、胸痛、消瘦等[1]。而耐多药肺结核病是指痰结核菌阳性患者,对异烟肼、利福平以及其他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现就我院收治的80例住院耐多药肺结核病患者以中医辨病与辨证为基础,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院2009年~2014年收治的复治肺结核患者中痰涂片和肺结核分支杆菌培养阳性,并有药敏试验结果证实的MDR-TB患者共80例,年龄18~62岁,平均42岁,初始耐多药9例,获得性耐多药71例。80例患者中,矽肺21例、糖尿病7例。男52例:其中矽肺患者18例、糖尿病患者5例;女28例:其中矽肺3例、糖尿病2例。

临床症状:潮热、盗汗等症状74例;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58例;咯血36例;形体消瘦、神疲乏力等72例;面色不华、口唇发绀16例;舌红、脉细数54例。痰结核菌检查:80例均为阳性,阳性率高达100%。

1.2方法:耐多药肺结核病患者80例符合耐多药肺结核标准为同时耐HR或HR两种以上抗结核化疗药物者[2],分为西药短期化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两组患者在给予规律化疗的基础上,西药短期化疗组,以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治,每日1剂中药汤剂,分2次给药。对照组只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药物来源均由本院药房提供。

中医分型论治:①肺阴亏虚: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血色鲜红,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方药:月华丸加减。沙参15 g、麦冬15 g、天冬10 g、生地15 g、熟地20 g、茯苓20 g、山药20 g、桑叶10 g、白菊花20 g、阿胶10 g、三七6 g、百部10 g、川贝10 g。伴有咳痰不利者:加天竺黄20 g、百合20 g。伴有咳血较多者:加白芨10 g、地榆炭10 g。②阴虚火旺。症状:呛咳气急,痰少而黏,血色鲜红,盗汗少寐,失眠,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苔薄黄或剥。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和秦艽鳖甲散加减。鳖甲10 g、龟板10 g、知母20 g、百合20 g、麦冬20 g、玄参20 g、生地20 g、熟地20 g、当归15 g、白芍20 g、桔梗10 g、浙贝20 g、百部10 g、甘草10 g。伴有咳血较多者:加地榆炭10 g、三七10 g、白芨10 g。③气阴耗伤症状:面色不华,神疲体软,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痰中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自汗与盗汗并见,苔薄,脉细弱而数。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保真汤与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15 g、云苓15 g、白术15 g、山药30 g、桔梗12 g、百合30 g、大枣10 g、黄芪20 g、莲子15 g、当归12 g、白芨20 g、功劳叶12 g。④阴阳两虚。症状: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或夹血丝,唇紫,肢冷,形寒,口舌生糜,大肉尽脱,舌质淡或光嫩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太子参15 g、黄芪20 g、白术20 g、山药20 g、茯苓20 g、白芍20 g、生地20 g、当归20 g、枸杞20 g、龟板10 g、鹿角胶10 g、紫河车10 g、枣仁20 g、远志20 g。

2 结 果

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6个月后,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明显增多。12个月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随治疗时间延长症状改善更加明显。见表1。

表 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

2.2实验室检查结果:经治疗6个月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化疗组比较,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胸水吸收和空洞缩小及闭合率均升高;经治疗12个月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化疗组比较,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和空洞缩小及闭合率均升高,见表2。

表 2 西药短化疗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疗效对比 [n(%)]

2.3痰涂片检查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西药化疗组痰菌转阴3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痰菌阴转36例。治疗12个月后,西药化疗组痰菌转阴3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痰菌阴转39例。与西药化疗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痰菌转阴率升高。

2.4胸部CT结果显示:6、12个月后,西药短期化疗组病灶吸收分别为29、32例,合并空洞者闭合分别9、1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病灶吸收分别为34、36例,合并空洞者闭合分别为11、15例。与西药化疗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结核病灶的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均上升。

2.5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治疗中药物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80例患者在治疗中共5例出现肝脏损伤,1例胃肠道反应、1例眩晕耳鸣,3例全身乏力等不良反应。其中西药组患者治疗中出现眩晕耳鸣1例、全身乏力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胃肠道反应1例。

3 讨 论

现代研究表明,结核分支杆菌基因突变后成为耐药性结合杆菌。随着近年来抗结核西药的广泛应用,高耐药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已成为全球结核病控制中的一大难题。耐药结核病,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的严重流行,正在使抗结核治疗面临严峻挑战[3]。中医中药有着丰富的与结合病抗衡的临床经验,耐多药结合菌的西药治疗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中医中药方向寻找抑制耐多药菌株扩散的方法,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寻找突破口就越显其必然性和重要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西药治疗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耐多药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痰菌转阴率升高、病灶吸收率上升、药物不良反应下降。表明中医中药能有效的改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痰菌转阴,能有效的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医治疗肺结核,强调补元气,驱灭“痨虫”。许多中药有抑菌作用。西药在灭杀结合菌作用上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相当明显。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肺结核,可以借助中医药在未病先防的理论,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应用相关措施,有助于解决目前单纯应用化疗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相对明显,短期疗效常不突出,起效慢,痰菌转阴率低的情况。

目前,耐多药菌株的基因水平的研究和不同条件下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等研究中,以中医中药在耐多药结合病治疗中的抗耐药性作用为基础,寻找药物在机体代谢过中抗耐药性的差异蛋白表达和基因靶点,是否有利于耐多药肺结合病耐药机制的研究。随着基因技术的突破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结核杆菌耐药基因检测技术、人类自身免疫、中药的抗耐药性机制的明确,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避免广泛耐药性肺结核和控制结合病蔓延将成为未来临床选方用药的首选。

[1]胡忠义.结核病耐药性检测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865-867.

[2]刘晓清.耐多药及广泛耐药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J].北京医学,2012,34(9):781-782.

[3]李炳杰.γ-干扰素对耐多药结核病的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143-144.

R521

B

1671-8194(2016)26-0213-02

猜你喜欢

耐多药西药耐药性
结核分枝杆菌McSpoligotyping基因分型在宜昌地区耐多药结核病中的应用研究
Ibalizumab治疗耐多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及经济学评价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莫西沙星和依替米星联合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近期疗效分析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2013年医院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