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桂颂》
——用品格高尚的诗意之作构建广西形象

2016-11-14璐/

广西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锦 璐/ 著

虽然是用诗歌的形式歌颂广西的神奇、美丽、多情,呈现异彩纷呈的广西文化,但是石才夫的《八桂颂》显然不走套路、不落八股。我要坦率地承认,在我阅读《八桂颂》时内心涌起一次次惊奇,它对传统范式的超越,常常让我出乎意料,打破了我对“颂歌”的固定思维。有激情、不矫情,有境界、不虚无,有思想、不谄媚,有自信、不张狂,《八桂颂》以胸襟开阔的文化行走和写作实践,以炼达丰沛、明亮真诚、沉着从容的诗意言说,呈现了美丽广西瑰丽奇异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为构建广西形象提供了强大的文本支撑。

石才夫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是壮民族的一员,如他所言:“‘广西’两个字,已经像与生俱来的胎记一样,印在了我的身上,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分离。”走过万千山水,到过许多地方,最美的还是自己家乡。当诗人对生养他的土地爱得深沉,本能地吟诵他热爱的家乡,“大地上蜿蜒的河流,静默的高山,肃立的树木,躬耕的农人,高天上的流云,夜空中的繁星,我当它们都是诗歌”,这种简单纯粹却又热烈无比的情感,只有凝聚成喷薄而出的“颂”,才最能呼应起于真诚、源于血脉、直抒胸臆的歌唱。

缘于本真的存在,集纳在“颂”这面旗帜下的78首诗歌,拥有真实的品质。之所以着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太多涂脂抹粉的文字、充斥宣教的文字、思想贫血的文学、浮肿虚胖的文字,正在荼毒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假体的植入,让文字变成注脚、变成装饰、变成工具、变成号角,变成与心灵无关的异形。事实上,下笔是否真诚,意味着笔下是否真实;笔下是否真实,也意味着下笔是否真诚。两者互为镜像,又互为递进。

《八桂颂》以“真”成为“颂”的至高伦理,从而让“颂”遵从内心召唤,让“颂”达到作家初衷,让“颂”回归文学天性,让“颂”具备了文学的本体价值。诗人将诗歌化为“一束柔光”,看这片土地的视角,是“坐在台下/看白云起舞”。通观整部诗集——不粉饰堆砌,对形容词的使用“惜墨如金”;不佶屈聱牙,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令人心生亲近;不拔高调门,以温厚平实的叙述感动人心。即使是统领诗集的序诗《八桂颂》,激越的情绪依然被真诚把握方向,奔腾的情感绝不会漫漶出理性的河床,“这个民族太喜欢歌唱/必须有鼓声为伴/这个民族需要起舞/只有鼓声才能敲出心灵的颤音/山歌好比春江水/鼓声就是春雷/有歌声的日子越过越滋润/爱铜鼓的民族能翻过最高最险的山。”又如:“而这里/每一根柱子的背后/都是高山/每一处卯榫的衔接/都有一双筋骨清晰的手/木结构承载的善良与崇高/使我们心里敬畏的天空/每一次仰望/都鼓声隆隆”(《鼓楼》)、“自从有了灵渠/这里的人终于才知道/渠水的那一头/是湘江/再往上就是长江和中原了/那么多操着陌生方言的士兵/顺渠而下/老了就在这里解甲归田/这哪是运河啊/分明就是一根血管/哗哗淌着的/是和炎黄一样的血”(《灵渠》。这样的诗句充盈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又仿佛阳光对万物天然的拥抱,印证了诗人与他生长的这片红色土地唇齿相依、互相理解,也使歌颂的基调接上了地气和人气。

作为广西新诗史上第一部专写广西壮族自治区所管辖市县(区)的诗集,评论家陈祖君认为,“诗人并没有把这些规模不同、长短不一的作品写成我们所习见的广告招贴或风俗旅游拼接画,而是以一个家乡人的身份,真实地写出了对于广西各个市县的个人观察和情感。”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我试着这样理解诗人,他无意于把自己“升华”成为“我们”,更无意于摆出“代言人”的姿态,因为,在文学的世界里,打动人心的从来只有独特的“我”。事实上,《八桂颂》是诗人给自己出的一道不小的难题。如何在与现实对接的写作中,不是仅仅驻足于对现实表象的描摹?如何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人们并不陌生的事物,却又绝不停留在个人体验的玩味和留恋上?这是所有对文字怀揣热忱和敬畏的写作者,想要攀越的高峰。

我们看到诗人的格局与勇气。诗人将自己放在广西的时空坐标系中,以有血有肉、有思有想的生命存在,感知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演变、现实发展、未来愿景、文化个性、民俗民风,这使作品在个人化的体察和书写中,具有了知识传承、历史考察、现实观照、人文思考等诸多内涵,并体现出更多的介入性、现实性和时代特征。

《绣球》是“一针/一个心愿/一线/一个怀想”的事物,是“一个民族/无字的经文”,是“一个信徒/最虔诚的/长叩”,通过与现实递进式的参照,诗人最后写道,“世界上/还有比绣球更大的/念珠吗”。提问和答案同时交付读者,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思考也由此走向深刻。

《刘冯》叙述精练节俭,三两笔陈述了刘永福、冯子材的黑旗军和镇南关大捷“让黑暗的中国近代史/有了一点亮光”,然而,诗人的立意并未停留在对“血性”“脊梁”的浅表赞美,笔锋停顿,反弹出坚实之气,“我猜/刘冯二位将军/应该是喝茶的/茶具就是坭兴陶/海边的风/吹动衣袂/杯子里没有风浪/他们的眼前和心里/却有翻滚的波澜”。这首诗歌运用反向的力度,以“轻”处理“重”,以“静”处理“动”,在天地苍苍、乾坤茫茫的历史天空下,将张扬民族精神的题材处理得冷静、节制,然而它所唤起的遥想和感怀,在我们的胸中如波澜翻滚。这种效果绝非一百个“啊”再加一百个“!”所能实现。

当我们逐篇在诗人的诗意叙述中认知、感悟甚至刷新对广西的印象时,我们会发现,《八桂颂》并未过多地沉溺于“山美水美歌也美”的广西传统形象。不论是民族题材的《绣球》《铜鼓》《只用一根琴弦歌唱》《黑衣壮》,还是以地域特色入诗的《南宁》《柳州》《一条路从海上过》《回到阳朔》《骑楼日月》《围屋日月》,抑或是微观的《莲》《云片糕》《酸鱼》,或从词与物中隐喻式关联切入,或立足历史与现实的接驳点,或提炼典型的文化意象,呈现具体地域对象的文化特质、精神气质,挖掘这片土地对民族特性、精神人格生成的重要作用。在诗人超越“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层面的及物的、在场的,又有情感体温和爆发力的文字下,美丽广西的生命景观和人文气质显露光芒。

诗人的种种努力,实质上是用诗歌为热爱的土地“去蔽”。长期以来,广西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一直被风情和风景占据主导叙述。广西形象的“自我表达”一直没有能够超越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通过文化观察,发现广西的文化根性和文化特质,从而使广西形象具备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八桂颂》无疑是一次积极而有成效的文化寻找。尤其是这种来源于个人的艺术观察与想象进入大众视野,对内——提升了生活在广西的不同信仰、追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个体与群体,对这片红土地朴素的、真诚的共同认知和共同追求,从而从这片土地中获得热忱与自信;向外,传递和表达了当代广西奔跑行进的魅力与自信。

最早提出“软实力”的约瑟夫·奈认为:“在信息时代,真正赢家是那些会讲故事的国家。”这个“讲故事”讲的就是“国家形象”。当国家形象、区域形象的构建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紧迫的时代命题时,《八桂颂》为构建广西形象做出的文化层面上的开拓是令人称道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八桂颂》立足“八桂”,但诗人并不被地域性所封闭。相当多的作品具有普适性和超越性。比如这一首我特别喜爱的《风雨桥》,“人的一生要走过多少座桥呢/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风雨呢/站在桥边 每次一想到这个问题/我都对一个民族/敬佩不已”,短短五句,却蕴含着如撞破黑洞般遁回遥远、感念生命的哲学意味。诸如《老友粉》《与上林相望》《遇到一条旧路的惊喜》传递出的练达、幽默的人生态度,也颇让人共鸣。

这让我想起诗人沈苇在写出《新疆词典》之后的一段创作谈。他说,“从地域出发的诗,恰恰是从心灵和困境出发的。在好的诗人那里,我常看到他们的‘地域性’是虚晃一枪。他们揭示了地域性掩盖下的普遍人性”。

作为一名60后,诗人的青春岁月贯穿着文学兴盛的狂欢。对精神和信仰执着的追问成为他的生命底色,理想主义成为浇灌他文字的汁液。他的诗歌中有对社会的深切关注,有赤诚相对的勇气,以及对某种责任的自我承担。

在下列作品中,诗人不回避现实中的困境,不回避情感中的痛楚。歌声中包含着痛楚中的悲悯、尖锐中的体恤,以及内化在血液中的对现实的深切关怀。比如这首《在玉林寻找》,挑着担子卖云吞的夫妻俩形象,是墨色线条的简笔勾勒,我们却无法不联想到他们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还有这首《天坑》,当诗人将地上的巨坑比喻为“一张巨大的嘴,替人间说话”,我们仿佛真的被一种钝钝的疼痛袭击,张大嘴巴,却呼不出气、发不出声。还有《春天在大新看见木棉》,进城的木棉只剩一根树干,骨头一般凄然矗立,诗人没有勇气告诉它们“城市繁华的真相”——现代化进程冲击下乡土社会剧烈变动的命运投射,跃然纸上。还有一首非常具有反讽意味的《容县》,“那个唐代的杨玉环/倾国倾城的杨玉环/她是不是容县人/真有那么重要吗/这里有真武阁/天南杰构的真武阁/屹立四百多年的真武阁/这才是/中国容县”,一语道破消费时代的娱乐至死、精神溃败、价值错位。然而,即使是义愤,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世界的热爱。他有坚定力量去赞扬美,有更执着的力量去追求真和善。

文学要面对的,是自然、成长、时间、生命、死亡、爱恨、疼痛等人类基本的主题。在地域题材的写作中,必须拼尽全力,用深入骨髓、鞭辟入里的日常体验和生活智慧,用超越现实、通达世情的视角,写出复杂与深刻的况味,呈现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实。只有写出这两项真实,作品才能真正抵达人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具备文学层面上的意义。这是文学能给人生以力量的根本所在。

在读《八桂颂》时,有一些词总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心灵自觉,文化自信,审阅生命,以美储善,诗以载德。这些词是一部好作品、一个好作家的关键词。在这些光华闪烁的关键词中,我特别想就“文化自信”多说几句。

文化自信除了来自先人的创造积累、得益于先人的荣耀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来源,这就是当代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这种智慧和创造力得到了实践成果的印证。也就是说,自信心更多的来自“当下”。广西由于远离中原,历史上没有形成过政治文化中心,因此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不多,文化积淀不厚。但近年来,各方形成合力以及文化人艰苦卓绝的创造,广西文化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令全国瞩目的成就,给予广西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风物长宜放眼量,文化的繁荣发展靠当代,文化的积累靠当代,文化的自信更来自当代。当代文艺家必须要有创造精品的意识和毅力,让今天的创作成为时代的强音,让今天的作品成为后人的骄傲,让今天的积淀成就事业的厚重。

此刻,返回序诗,重温开篇之言。“这是一个人的舞台/我的诗歌是一束柔光/被叫作红水河 左右江 花山 北部湾 猫儿山 大瑶山 圣堂山的布景/写满脚印和歌声/山一幕 水一幕/花开一幕 乡愁一幕/流水和沙砾/坐在台下/看白云起舞。”

在这般物我相融、岁月静好的情境中体会《八桂颂》。山野吸纳了一切声音。空气中闪动着碎银般的光芒,花山巍峨,仿佛通往天堂的时空天梯。这是一处丰美绚丽的艺术世界,来自诗人的创造与天赐的结合。在充溢着诗意与灵性的土地上,让我们跟随诗人的姿态飞翔,寻找精神的故乡,寻找心灵的秘密,寻找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