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2016-11-10省民族宗教委党组副书记主任李四明

今日民族 2016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 文 / 省民族宗教委党组副书记、主任 李四明

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 文 / 省民族宗教委党组副书记、主任 李四明

编者按:8月25日,省民族宗教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举行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第七次集中学习,省民族宗教委党组副书记、主任李四明主持集中学习讨论并讲话。委党组成员、副巡视员,机关各处室、委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宗教业务四处、省民语委办公室、云南民族出版社负责人作学习交流发言。云南大学教授郭武应邀作了《“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的专题讲座。本文为李四明主任的讲话摘要。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其精髓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既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更趋成熟,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路上的文化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整合、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精神纽带。同时,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民族独立需要培育和创造的文化形态。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培育形成了各具鲜明区域特色的革命文化,其中所蕴含着信仰坚定、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勇于探索、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和优良作风。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而形成的新文化,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能够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正确理解“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坚定“四个自信”,必须正确理解它们的辩证关系。“四个自信”有其不同的含义、内容、作用、适用范围,又有其相同的实践基础、目标指向、互动生长关系。

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这是一条成功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理论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这是一个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并正在继续接受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制度自信,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一套直接关乎党和国家发展方向的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继承与创新、本来与外来、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文化体系,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的牢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只有在对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保障。没有文化自觉,不可能达到文化自信;而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是装腔作势、虚假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自觉的升华和信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文化自信,才是对道路、理论、制度发自内心和心悦诚服的自信,只有文化自觉,才是对道路、理论、制度清醒、理智的把握和践行。

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少数民族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特色鲜明、多元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云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对于我们民族工作者来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就是要立足云南拥有多姿多彩民族文化这一最大优势,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一)充分认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为此,在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大前提下,对待我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应该牢固树立自信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象脚鼓、孔雀舞登上全国舞台

第一种自信,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自信。这种价值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历史背景下的实际价值。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塑造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发了各民族对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发展的认同;“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特征增强了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其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内容。留得住山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有效保护云南各少数民族长期与自然相依相存中形成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上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再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我省共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共同的文化体系成为经济影响、文化辐射的先天优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辐射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刻影响我省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影响产品和品牌的打造,影响平台和阵地的建设。

第二种自信,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自信。我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绚丽隽永的民族风情、风格各异的区域特色、精彩纷呈的审美表象和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成为云南旅游、云南文化乃至云南形象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云南的魅力在于文化魅力,而文化的魅力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魅力,体现在“多元”的文化形式和“一体”的文化内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类型多、形式多、风格多、数量多,经过历史的分化、融合、重组,各民族文化形式各美其美,体现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呈现为多元的文化形态。同时,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各少数民族都以一种亲和的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并且不断地互相吸收学习,各民族文化形式美美与共,造就了云南各民族追求自由、爱国守家、诚信友善、和谐共生的价值体系,民族文化的“多元”体现在中华文化的“一体”之中。

(二)正视当前我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法律和政策保障不断健全,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抢救保护、整体保护、重点保护、开发保护等措施不断完善,民族艺术、民间工艺、服饰、建筑、医药饮食、节庆、民间文学、民族体育、民俗、历史文化等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发展中仍存在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少数民族古籍流失现象突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流失,民族文物面临流失和损毁,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等;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整体规划不够,具体的传统文化项目实施较多,但远景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尚未健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相互效仿、趋同现象严重,通过挖掘开发带动传承保护的良好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三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方式较为单一。保护方式上追求“原汁原味”“原锅原灶”的保护,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民族文化经费总量不足。近年来,我省设立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费每年2000万元,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每年1500万元,但远远不能满足各地、各少数民族实际申报需求。

(三)发挥省民族宗教委的职能作用,加快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第一,要继续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分类完善各项规划,明确保护发展的目标、思路、措施、工程、项目。结合我委工作实际,进一步实施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实施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目录和规划。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建设和各世居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云南省民族文化宫建设。

第二,要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发展工作既要一脉相承,又不能因循守旧,既要吸纳创新,又不能割裂传统。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不丧失文化本真的基础上,追求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传统和时代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加强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艺会演及相关文艺活动。

第三,要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在保护传承工作中,要为各族群众的文化创造提供平台,扶持民族文学、艺术、歌舞、影视、戏剧和新媒体的创作传播,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民族文化活动平台,支持基层依法兴办文化团体,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蕴藏在各族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同时,要加强对各族群众文化创造的组织领导,确保文化创造沿着正确方向健康蓬勃发展。

第四,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人才。人才是传统文化的生命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传承保护工作的根本保障。要深入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以点带面,进一步加大民族传统文化名家项目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以及民族文化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全方位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到2020年打造100名全国知名的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精品,推出100名全国知名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增强传统文化在群众中,特别是年轻一代群众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本刊综合)

(责任编辑 赵芳)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