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向岭谷区植物群落研究

2016-11-09刘艳芳刘建民韩春娥

农业与技术 2016年15期
关键词:植物群落研究

刘艳芳++刘建民++韩春娥

摘 要:本文在介绍了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对植物群落研究的发展历史做了概述,通过历史上对该区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对该区域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词:纵向岭谷区;植物群落;研究

中图分类号:Q948.1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36

纵向岭谷区主要是指云南省西半部,以巨大的高山深谷地区的模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纵向山谷景观,包括“三江并流”区为主。在近地表层,纵向岭谷区纵向高耸山系和深切河谷使得纵向岭谷区域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都起到东-西屏障效应,传输信道和南北屏障效应,在扩散效应的作用下,还存在着一些谷逆温层,从而在垂直方向上的显著阻挡效果和阻挡作用。使得区域内的天气、气候、河川径流的变化也表现出阻隔和通道效应的显著特征和规律;这构成了各种生物纵向迁徙的走廊和横向交汇的屏障,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有重要影响。

1 纵向岭谷区的典型特点

1.1 纵向岭谷区总体状况

纵向岭谷区由于地质历史相对年轻,地形地貌多样,生物气候带复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复杂的地区之一,高黎贡山和三江并流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还是世界自然遗传地。这里是我国3个特有植物多样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沿南北向发育、东西向分布的巨大山系和深切河谷格局,其特点是具有多数北半球沙漠生物群落类型,并且除了各种外界的海洋生态系统之外;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基因库,地区和世界级的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纵向岭谷区丰富特殊的植物多样性长期以来都受到国际和国内植物学界的高度关注。专注于纵向岭谷地区的山地,高原,资源丰富,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严重的灾害,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更多的短期发展活动的西部,环境恶化,民不聊生等多种功能,其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在人类活动和自然进化双重互动的巨大变化。纵向岭谷区是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极为重要的生态廊道,其生态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骚乱,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造成了中国广泛的国际关注构建跨边境安全和生态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资源巨大影响。在经过对纵向岭谷区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之后,为研究纵向岭谷区的植物群落的发生、演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应用已有的资料,并通过进一步开展野外调查后,重点研究高黎贡山、怒山下游(即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和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水平变化关系,探索其变化规律,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这对研究纵向岭谷区的生态系统变化规律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对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地理状况

纵向岭谷区位于纬度范围N203905~295404,经度范围E973020~1062615之间,一般以低山-盆景观为主,一些小盆地分布在高山,峡谷,发展和总水系统的分布仍处于横断山脉南“扫帚”形山控制。总体而言,经过高原,高山和河谷,气势恢宏肖像山脉,河流纵向岭谷区整个区域,构成了高山和体平行列,高山峡谷相间的独特的全球性的景观,反映了地球演化的关键地区也是造成自然景观区域内的差异的主要因素。

1.3 气候的主要特点

纵向岭谷区主要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几乎包含了所有主要的气候类型,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雨季占酷暑年降雨量的80%以上。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地理,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世界一流的基因库,目前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领域。由于准南北山谷和特殊的气候,已成为亚洲大陆的物种的南北主通道和避难所,同时除了绝大多数北半球有生物群落类型和各类沙漠和海洋生态系统之外,其他各类生态系统基本俱全。

1.4 生物多样性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类型繁多,生物种类各异,种质资源丰富。研究纵向岭谷区位于古热带植物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交叉点,由于区域的影响,从而大大丰富了植物品种,而且也丰富了动物和微生物物种。

2 纵向岭谷区的研究历史

2.1 植物群落研究历史

研究表明植被对地球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气候因素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指标。因此,植被的变化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植被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同时是自然生态系统最活跃的因素;植物群落学研究历史及现状。植物群落学主要是研究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生态、动态、分类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等内容。对于群落的主要概念、群落分类、分布格局、区划以及动态等方面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分类系统,并完成了植被区划的工作。最早发表这方面研究论文的是钱崇澍(1927)《安徽黄山植被和区系的初步记录》,随后刘慎谔(1929)、郑万均、杨承元、侯学煜等陆续发表了相关的论文。1956年,钱崇澍、吴征镒、陈昌笃主编了《中国植被区划草案》,随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了《中国植被区划》(初稿)(1960),侯学煜主编了《中国的植被》(1960)。1980年,《中国植被》出版,一些省区的植被专著也陆续问世,其中《云南植被》一书于1987年出版。目前,中国的植物群落学已经建立了适应于中国本土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系统,基本完成了植被本底的调查研究和植被的区划工作。由分类系统可以得知群落结构主要是研究群落的种群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物种多样性概念自1943年Williams首次提出以来,在物种多样性概念、测度、机制、格局、影响因子、动态变化、功能及保护等方面在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Simpson (1949 )、 Margalef(1958 )、Whittaker(1972)、 May(1973)、Pielou(1975)等都对物种多样性的测度进行了研究。关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国内外已有大量的报道。Margalef(1957,1963)、Odum(1969)、Auclair(1992)、Peter(1999)等人研究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在国内,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2.2 研究发展趋势

2.2.1 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

早期研究主要是对各种资源在不同层面上的定性研究,现在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基础,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其各自所占比例、效应程度等方面,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加以区分利用。

2.2.2 从现象研究到规律研究

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其规律性,从个别研究到系统研究。对纵向岭谷区域的早期研究多是局部地区的、表面的现象研究;现在多是以现象研究为基础,对不同区段的南北差异、相同纬度的不同坡段等进行对比分析其通道、阻隔效应等规律性的研究。

2.2.3 重要物种的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研究

主要物种(优势种、标志种)和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的知识是深入研究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基础。

2.2.4 运用3S技术进行群落的动态演替研究

3S技术的发展对群落动态研究作用重大,对纵向岭谷区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群落利用3S技术进行定点、定位,采取持续的监测和保护,通过连续的监测数据可分析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得出其演替规律,从而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3 总结

目前随着对纵向岭谷区的水电、矿产、木材、农业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公路网的建立、众多大小水库的形成和其他的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对纵向岭谷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那么怎样恢复和保持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直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世祥,李远华,何大明,等.参考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在纵向岭谷区的应用对比[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4):21-26.

[2]姜汉桥.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J].云南植物研究,1980,2(1):22-3.

[3]姜汉桥.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续)[J].云南植物研究,1980,2(2):142-151.

[4]刘轮辉,余有德,张建华.横断山地区植被分布规律的探讨[J].云南植物研究,1985,7(3):323-335.

[5]万云霞,张万诚,肖子牛.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4):657-663.

猜你喜欢

植物群落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上海外环绿带植物群落邻体干扰特征分析
谈城市滨水植物群落的构建
校园不同功能区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舒适度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