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探析

2016-11-09李玉青王佳祥王雨村

关键词:商业街空间

李玉青,王佳祥,王雨村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探析

李玉青,王佳祥,王雨村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能力的提高、网购的普及、体验经济的兴起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构成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这些变化要求商业街区应有特色的空间及优美的环境,并对休闲娱乐功能及社会交往功能的需求增强,商业街区不再是单一的购物空间,对文化体验等精神享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文中结合相关案例及实践,提出了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的目标及相应策略。

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现代生活方式

在城市商业开发中,商业街区通常能统筹规划与集中建设,设计师能从建筑群与城市总体艺术空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进行构思,街区建筑群体比较完整、协调,对突出城市特色、丰富和塑造城市形象效果明显,并能吸引旅游观光,因而备受各地欢迎。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电子商务的普及使人们从传统商业转向网购;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人们对高品位购物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对体验性、游乐性及文化性的期望也不断提升。一些商业街区由于未能适应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逐渐变得门庭冷落。

总结现状商业街区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1)功能业态过于单一。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街区的休闲及体验等功能被极大的削弱,浓重的商业氛围严重的影响了街区的文化感,单纯的购物也是最易被电商所取代的,最终使街区失去了活力。(2)街道空间尺度的缺失。以汽车为中心的规划严重影响了步行体验,传统城市人性化尺度的街巷被宽阔整齐的车行道路所取代。新建的商业街区在空间尺度上一味的追求气势,使得街区不在适宜人们日常的交往活动。(3)形态盲目仿古与抄袭。一些现代化城市中的商业街区把特色简单的定义为形态的具象“仿古”,造成了千街一面。对街区周边环境与城市文脉的忽略,使街区与城市难以融合共生,只能沦为多样的城市语境中呆板的布景。形态上的粗制滥造使得街区丧失了特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验、游乐及文化等精神需求。

1 现代生活方式对商业街区的影响

1.1西方商业模式变革的历程

西方商业模式共经历了四次变革(见图1)。第一次变革产生了以百货商店为代表的大型购物商场,第二次为超市、仓储店、便利店等,第三次则是20世纪中期盛行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前三次商业模式多是全封闭的,以购物为主导功能。

图1 西方商业模式变革历程

在20世纪末“新城市主义”及“体验经济”的兴起背景下,西方商业模式发生了第四次变革,产生了诸如中央休憩式商业街区(Street Mall)及生活方式中心(Life Style Center)的形式,它们更注重对休憩、娱乐、交往、文化与艺术的体验等。丰富的功能决定了第四代商业模式须布置在开放式的环境中,并且保证人们能在其间自由通行。

1.2现代生活方式对商业街区的要求

生活方式区分着人的行为模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应不同的心理结构及行为特征,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工业社会以工业化大生产及城市的快速扩张为标志;进入后工业社会,则提倡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与体验经济。我国经济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当前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正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文中所指的现代生活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现代生活方式下,消费能力的提高、网络购物的普及、体验经济的兴起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对商业街区提出了新的要求(见图2)。

图2 现代生活方式对商业街区的要求

1.2.1消费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与之对应的是人们对高品位购物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传统商业模式多是全封闭式的,购物中心仿佛把人们关入一个人潮拥挤的商业牢笼之中。商业街区用蓝天白云代替了天花板,自然清风代替了空调管道的风,但在此基础上,为满足人们对环境品质的需求,商业街区应走特色化之路,有风格鲜明、低层低密度的建筑、尺度适宜的街道与广场,打造环境优美、富有亲和力的开放式消费空间。

1.2.2网络购物的普及由于电子商务成本低廉、商品种类丰富、购物快捷便利的优势,网购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中的重要部分。网购对包括商业街区在内的传统实体商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商业街区要应对这种冲击,就需要更多满足人们对于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等网购无法提供的需求。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成为电子商务的潮流,所谓O2O即通过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真实世界进行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电商与传统实体商业可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互相促进。

1.2.3体验经济的兴起“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注重商品的功能、外型及价格,而体验经济则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因此,现代生活方式下,体验经济的兴起要求在商业街区中简单的销售商品已不是唯一目的,如何使人们在其中得到文化体验等精神享受才是目标所在。

1.2.4闲暇时间的增多后工业时代,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西方有学者把未来社会称作“闲暇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更重视个性化消费,休闲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主题,同时,人与人之间花在交往上的时间也更多。因此,商业街区应该侧重游乐性,并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空间。

1.3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应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

可以看出,现代生活方式下对商业街区的要求与西方商业模式第四次变革的趋势不谋而合:商业街区应向蕴含情趣、具有休闲文化特质的特色化街区转变,在功能上主打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及文化体验,打造丰富的、特色的外部空间,增加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沟通,加强与日常交往空间的结合,为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街道、广场、庭院、绿地及水系等)应成为人们进行游憩、体验与交往等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发展的方向是从满足人的视觉美感转向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最终目标必定是关注人本身的。在商业街区中,人与外部空间是双向互动的,而两者的“中介”就是人的行为活动。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行为活动: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社会交往、旅游及上班,同时交织着散步闲逛、欣赏街景、观看他人、路过穿越等,这也是保持其繁华的重要因素。参考扬·盖尔(Jan Gehl)的相关理论[1],文中将其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见表1)。

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商业街区中应创造出富有特色并且积极的外部空间,提高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的发生频率,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于社会交往、休闲娱乐与文化体验的需求,从而反过来带动街区商业的繁荣,提升街区的生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文中提出现代生活方式下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四大目标:人性化的交往空间、蕴含秩序的序列空间、赋有场所精神的特色空间与融合商旅文的体验空间。下面将结合苏州工业园区李公堤、圆融时代广场的案例及山东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的实践,重点探析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表1 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中的行为活动类型

2 人性化的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商业街区外部空间首先应服务生长于斯的市民,满足现代生活方式下人们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因此,人性化的的交往空间是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的首要目标,具体有以下三点策略。

2.1互不干扰的交通——步行与车行

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汽车化”,而一个适宜人们交往的空间首先应保证安全,不用担心汽车的干扰。对于由数条街道构成、占地数公顷的商业街区而言,完全禁止车行不太现实,关键在于使车行与步行互不干扰。既不阻碍人性化交往空间的形成,又能保证街区内部的可达性。

如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在外围组织车行通道,内部实现全步行(能满足消防通道的要求)(见图3)。又如苏州圆融时代广场有着全步行化的空间,车辆从街区外围进入全地下的停车位,人车立体分流组织使车辆能方便的进出街区,并且不会影响人们在外部空间中的活动,为塑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见图4)。

图3 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交通分析

图4 苏州圆融时代广场的交通组织

2.2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街道与广场

“人的尺度”应成为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的基准,塑造出街道的热闹气氛,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方式中休憩娱乐、交往等社会性活动发生的视觉及心理需求。

2.2.1街道的宽高比街道的宽高比D/H(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之比)是影响人们在空间感受的主要因素。传统街巷是“步行时代”以人为标杆的产物,其D/H约为1∶1到1∶2之间。另外,街道的宽度20-30 m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可看清面部特征及表情,人们的交往才能发生。在苏州李公堤三期的设计中,积极借鉴了传统街巷的尺度观,形成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见图5)。

2.2.2街道的面阔比即沿街商店的面宽与街道宽度之比,小于等于一会增加街道的生气[2]。原因在于多变且有节奏的店面能带动其他要素变化,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相对窄小的店面意味着更多的出入口,人们在逛商店的过程中,有更多机会进入外部空间,从而有利于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发生。

图5 苏州李公堤三期剖面分析及鸟瞰图

2.2.3广场的尺度商业街区中的广场既应足够大而产生开敞感,同时又足够小产生围合感,应注意:(1)广场的边界线清楚,具有围合空间的“阴角”,能构成“图形”,明确空间领域,形成有安全感的空间;(2)广场尺度适宜,扬·盖尔与凯文·林奇认为不应超过100 m,应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以为交往、表演及节庆活动等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提供基础。

2.3密切感知的自然——生态环境

与传统的商业街相比,现代商业街区应更加注重现代生活方式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来匹配消费者的生活品位、消费习惯,外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应更加密切,从而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人们在外部空间中能感受到气温的高低,阳光的强弱,虫鱼鸟鸣,花开花落,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要素才能提高交往等社会性活动发生的概率。

设计中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日照状况:通过空间布局实现日照的最优,如将建筑布置在广场的北面,优化广场的日照状况;(2)降低热岛效应:可利用水体恒定外部空间温度的变化。同时,可布置多层次的立体绿化,降低热辐射,使外部空间中的温度更加适宜;(3)合理控制风速:风速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外部空间中的交往活动,南方主要通风降温,北方主要为防风避寒;(4)多样的滨水空间:水是生命之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天生就有亲水性。平静的湖面使人安定;广场中的喷泉能创造活跃的氛围;泛舟湖上能使人享受戏水的乐趣,在不同的亲水空间中人能获得丰富的感受。

2.4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选址布局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包括绿道、公园、广场,还应纳入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以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系统,给予现代生活方式中闲暇时间多样化的去处选择。商业街区的选址不但要从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性考虑,还要考虑其外部空间与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融合。苏州工业园区在环金鸡湖区域将滨水公园、商业街区、文化与游乐设施相结合,构成了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李公堤与圆融时代广场是其中两个重要的节点(见图6),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有机融合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图6 苏州环金鸡湖开放空间分布

3 蕴含秩序的序列空间设计策略

为体现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特色,能增强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满足人们对高品位空间环境的需求,吸引各类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在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中,应充分结合空间的排列和时间的先后两大因素,构成协调统一又充满变化、蕴含秩序的序列空间。下面从空间序列的四个阶段分辨阐述设计策略:序幕——发展——高潮——尾声。

3.1引人无限遐想的入口——序幕

序幕通常体现在商业街区的入口空间,它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内容,应引人遐想,激起人们进入街区的欲望。如苏州圆融时代广场被城市道路华池街分为两个地块,设计师安排了两幢高层商务楼挺立在华池街两侧,造型极富对话感,作为街区入口的竖向地标。而在商务楼之后若隐若现的是横跨华池街的世界最长天幕。这样的设计有效的提升了街区的形象(见图7)。

图7 苏州圆融时代广场

3.2丰富多彩的街道及节点——发展

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序列的发展需起伏结合、抑扬顿挫,使人们的空间体验足够丰富。需组织外部空间有运动感和方向感的韵律,如有规律的再现形态、景观、材质、色彩甚至功能,运用渐变、连续或交错等手法,形成紧凑而统一的整体意向,一步步引导人们进入高潮空间。总之,发展阶段承载着人们在街区中大部分的行为活动,连续而有变化的空间层次将让各种自发性与社会性活动不断萌发。

3.3展现街区特色的中心——高潮

高潮部分通常位于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的中心,这里有着最富特色的建筑及相对开阔的广场,并应设置一系列吸引人参与的特色演出、节庆仪式等社会性活动。

如在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中部是一个扩大的水面,水面西、南、东三个方向由作为“看台”的建筑围合,形成了强烈的领域感。水面北侧为中心广场,水面中间设有一个水上舞台,供各种节庆及演出活动使用,是整个高潮空间中的核心。水陆结合的高潮空间完美体现了该街区“运河古城池,鲁南水舞台,枣庄不夜城”的定位(见图8)。

图8 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中的高潮空间

3.4令人回味无穷的出口——尾声

商业街区的出口与入口通常是不分的,所以尾声和序幕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有类似之处,应首尾呼应,以便于人们对街区外部空间的体验产生回忆。

4 赋有场所精神的特色空间设计策略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场所精神是空间中的一种总体氛围。许多传统的老城街区容纳了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而给人以亲近、融洽的感受,正是因为它们具有了独特的场所精神。好的商业街区应“让老年人感到很怀旧,让青年人感到很时尚,让外地人感到很本土,让外国人感到很中国”[3]。因此,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应努力打造成赋有场所精神的特色空间,在设计中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注重人的主观体验,使人能感知空间特性并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归属感,满足人们消费能力提高后对环境特色的需求,从而吸引人们前来游憩、交往及体验。

4.1赋予空间特性,增强场所认同感

李公堤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中,为百年前光绪年间元和县令李超琼所修,曾经十分繁华。而至开发前,李公堤已沦落无人问津的荒堤(见图9)。在李公堤一期设计中,通过恢复李公堤碑亭及修建李超琼诗碑,记叙李公堤的过往及李超琼的事迹(见图10),赋予了街区独特的文化特性,形成了能使人产生共鸣的场所精神。

商业街区应体现地域特征,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正所谓“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4]。苏州水乡情趣文化的代表之一即桥,李公堤商业街一期结合金鸡湖水体,共形成了“九桥一亭”,将江南独特的桥亭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桥连同水体赋予了李公堤“小桥流水人家”现代水乡的场所精神(见图11)。

图9 李公堤商业街开发前后对比

图10 李公堤商业街一期中的李超琼诗碑和碑亭

图11 苏州李公堤商业街桥亭文化

4.2提取与引申文化要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东西才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传统商业街通常追求销售空间的最大化,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商业街区则应重视外部空间文化体验氛围的塑造。为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需求,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应传承地域文化,塑造体验空间。商业街区承载着城市发展的烙印,其外部空间融入传统地域文化不能脱离现代人的生活,应将其与时代精神结合。

在外部空间界面中,可提取地域文化“元素”,使外部空间蕴含传统地域风貌特征。如李公堤一期位于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区,整体以现代简洁设计手法,在空间界面上大量采用钢、木及玻璃材质,但在建筑屋檐、门廊、窗框或梁柱等细微处上体现着复杂、精致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符号,色彩上继承了苏州传统民居黑、白、灰的主色调等。新中式的外部空间形成了古今、繁简的生动对比及融合(见图12),体现了对传统文脉的延续。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中,运用现代理念将地域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进行联想、引申。“对本土文化体验的注重,要运用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重新体察传统文化,空间设计不再是表象复现,而是意境再现”[5]。在李公堤商业街一期中,传统江南建筑檐下精美的挂落、圆木柱和石柱础被重新演绎(见图13),在恢复人们对于传统江南灰空间的记忆时不忘提醒人们所处的时代。

图12 苏州李公堤商业街一期的店面

图13 苏州李公堤商业街一期的柱廊

5 融合商旅文的体验空间设计策略

现代生活方式下,人们对文化体验等精神需求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商业街区不但要通过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吸引消费者,而且需要打造特色化、主题化及情景化的体验空间。商业街区不仅是商业繁荣的集聚地,还是文化传播的展示地及旅游休闲的目的地,是城市商旅文融合发展的黄金结合点。商业街区需将商业、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提供丰富的体验活动类型,打造地域文化的体验空间。商业街区的体验活动是对地理、民俗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商业街区中对地理特征的体验是最基本、最直观的。如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通过引入西沙河水,组织了或宽或窄、或直或曲、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水系,并规划了数条水陆并行的游览线路,空间体验丰富多彩。让人们在泛舟而行的活动中体验枣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地理与文化特征(见图14和图15)。

图14 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总平面及游船路线图

图15 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与传统水乡社戏场景的对话

另外,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大到庙会、花灯、戏曲,小到传统民间表演、地方特产的制作演示及售卖等都反应了多样的市井生活,蕴含着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情感,满足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和难忘,也是增强街区活力、满足人们文化体验的重要手段。另外,还可以运用新技术设置多样的体验活动满足游客需求,如演艺、焰火、水幕电影、光雕等。

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看,其以良好的景观环境于2010年4月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2012年7月,金鸡湖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李公堤与圆融时代广场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州工业园区的商业街区融合商业、旅游与文化,成为了苏州商务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而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在建成后,也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可见,商业街区在融合商业与文化的基础上打造自身特色,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进而旅游景区化是一大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对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的设计还需加强与城市旅游规划的衔接。

6 结语

现代生活方式下,消费能力的提高、网购的普及、体验经济的兴起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对商业街区的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及文化体验等功能需求不断增强。商业街区应发挥其外部空间的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外部空间首先应打造为人性化的交往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人们闲暇时间增多而导致的交往需求,这也是与电子商务错位发展的对策之一;第二,外部空间应突出趣味性及识别性,增强对外界的吸引力,打造蕴含秩序的序列空间,满足人们消费能力提高后对消费环境的高品位需求;第三,延续历史文脉,使人们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富有场所精神的特色空间;最后,外部空间应商旅文结合,成为地域文化的体验空间,并可向游憩景区发展。这是较高层次的目标,满足人们对文化体验的精神需求。

致谢: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空间设计研究所时匡教授主持的枣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设计项目,在此表示感谢!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秦川.休闲步行街--都市旅游的特色名片[N].中国旅游报,2008-08-15.

[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王伯伟.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Study on the outside space design of commercial blocks under the modern life style

LI Yuqing,WANG Jiaxiang,WANG Yucu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y in our country,the improvement of consumption capacity,the popularity of online shopping and the rise of the experience economy and the increase of more leisure time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dern lifestyle.The changes demand that commercial block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specific space and a beautiful environment;and the recreation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are greatly needed,thus the commercial blocks are no longer a single shopping space,which shows that spiritual enjoyment such as cultural experience grows up day by day.In this context,the paper proposes the target and the strategy of outside space design in commercial block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and practice.

commercial blocks;outside space;modern life style

TU984.13

A

1672-0679(2016)02-0064-07

2015-05-14

李玉青(1989-),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

通信联系人:王雨村(1963-),男,副教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方面的研究,Email:937814983@qq.com。

(责任编辑:卢文君)

猜你喜欢

商业街空间
完美小店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李晶晶作品
创享空间
商业街在智能技术影响下的运营模式与发展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创享空间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