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日美景

2016-11-08李雨书

美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祭祖绿意写景

李雨书

时光荏苒,年味好浓。

过年了,正是冬春交接之际,恰逢祭祖虔拜之时。这时候出去祭祖踏青,脸上洋溢的是过年的喜庆,心中怀着的是一份虔诚的尊敬,眼中映射的是一片昂扬的绿意。小除夕回老家是传统,因为前几年天气限制而没有上山祭祖的我们,今年早早迎着阳光,去告慰祖先。

在连穿着薄毛衣都会流汗的冬日大晴天里,山下是一片热闹景象,家家户户都贴上新春联,挂上红灯笼,户门大开,温暖着过年归家的旅人,迎接着新年可贵的福气。阳光披洒在我视野所及的每一寸土地上,无论是人、树、草,亦或是不知名的飞禽,都被清楚地映照出喜气洋洋的影子来,不差一分一毫。抬眼,是清白如洗的天空,不掺杂一丝杂质,干净而深邃,让人能够一眼洞悉到天的奥义。我背对着阳光,那束热光让我的眼睛不敢迎着它追根溯源。丰盛的午宴和短暂的小憩后,我们便驾车去往目的地。上车前,奶奶对我说:“早点儿回来啊,我还有好多以前的故事要说给你听呢!”奶奶年近七十,每次回去总是会告诉我很多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只不过年年说的都是一遍遍重复的旧人旧事罢了。

车开到山路的转角处便难以前行,徒步上山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下了车,才发现山上山下完全是两个世界。我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艰难地向前迈进,阳光仿佛失去了温度,照在身上并不觉得暖和,不知道从哪里刮来的山风,吹乱了我的发梢,擦着我的脸颊,带给我一阵寒意,让我不自觉地裹紧了衣服。路很窄,好几次都被茂密的灌木枝叶挡得死死的,还得用镰刀劈出一条路来,一个不注意,一根长满刺的枝条亲切“慰问”了我的脸,火辣辣的疼痛让我不由得停下脚步,留意起周边的景色。刚才在山下看时,只觉得山上一片浓郁,黑压压的,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倒给人一种压抑感。现在放眼望去,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开阔感,阳光斜斜地从山那头照过来,叶子反射出淡金色,我站在半山腰,呼吸着只有大山才独有的那份纯净,空气微凉,鼻腔里萦绕着绿色的味道,说淡不淡,说浓也不浓。

我们的终点在山顶,继续前行,我才真正领略到了“曲径通幽处”的妙处。曲曲折折的小路“斗折蛇行,明灭可现”,在一片片阴翳下通向远方,让我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白居易有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确,我愈走愈感觉到寒冷,临近山顶,惊讶地发现前段时间下的大雪都还未完全融化。没有了城市里乌黑的车胎印和喧杂的人潮声,这些来自天国的精灵干净得如一片盛开的雪莲,又静又美,让人觉得连尘世间的空气都是一种玷污。向来时的方向回望,鸟瞰整座大山。山脚坐落着错杂有序的民居,呈团聚式簇拥在一起,向上是一片片整齐的梯田,在东西方向延伸开来,散布着点点绿意,承载着某个家庭来年的期望。再向上便是一望无际的树了,它们耐寒,冬季也不曾落叶,因而大山一年四季都生机盎然。

大山是神奇的,能将一个个孤立的景物组合成一幅幅美丽和谐的图画,景物本身是不美的,美的是其中的意韵。晚上,奶奶又给我说起那些听过无数遍的老故事,本来觉得厌烦的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老人一遍遍重复的不单单是故事,故事本身是不具有美感的,美的是故事背后那段让他们念念不忘的青葱岁月。而我觉得冬日之景是如此之美,是不是正因为我正处于青葱岁月呢?

【推荐理由】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踪清晰。采用移步换形的方式写景,景物富于变化,突出重点景物,写山麓之景,突出天空之美,写山腰之景,突出空气之纯,写山巅之景,突出雪之静美。小作者观察细致,运笔细腻,所写之景便美不胜收了。行文前后插叙奶奶的故事,看似闲笔,实则打破了一般写景抒情文章的藩篱,让一篇写景文字具有了哲理的意味,又充满些许温情。

(荐评:陈 军)

猜你喜欢

祭祖绿意写景
清明祭祖
学礼仪
绵 延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绿野仙踪
春芽
三月的风
除夕祭祖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像爱自己一样爱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