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理自然显真趣 姿态横生记深情

2016-11-08闫宏斐

美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理齐桓公苏轼

闫宏斐

注释:

1.萌:嫩芽。

2.蜩腹蛇蚹:蝉后腹一条一条的横纹,蛇所蛻的皮。这里是用来形容笋的形状。蜩,蝉。蚹,蛇腹下的横鳞。

3.遂:进。形容绘画时运笔的迅速。

4.轮扁斫轮者也:《庄子·天道》载: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轮扁停下工具,他不赞成齐桓公读死书的方法,说齐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齐桓公责问其由。轮扁说:臣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尽管齐桓公最初很不以为然,但终于被他说服了。轮扁,斫车轮的木工“轮”,“扁”是他的名。斫,雕斫。

5.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

6.墨竹一派:善画墨竹的人,指苏轼。

7.萃:聚集。

8.鹅溪绢:四川盐亭县鹅溪出产的绢,细匀,宜于作画。

9.箨龙:竹笋。

10.废卷:搁下画卷。废,搁下。

11.桥公:指桥玄。曹操年轻时,不为人所器重,而桥玄却很赏识他。

12.畴昔:从前。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了亡友即表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绝妙的竹画,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于是,写下这篇散文,长歌当哭,寄托哀思。

此文充分体现了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创作主张。文笔看似闲散无序,意脉却流畅完整,可谓“形散而神聚”。文章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以竹画为线索,庄谐相衬地记述苏轼和文与可亲厚无间的友情。

一入正文,文章便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表达了苏轼对文与可的钦佩之情。文与可“成竹在胸”的绘画理论强调蘸笔挥毫,意在笔先。构思成熟后,就要抓住创作灵感,奋笔疾书,一挥而就,力求神似。他重视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彼此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随心所欲。文与可曾把自己的绘画经验传授给苏轼,当时苏轼领会了他高深的绘画理论,但是在绘画境界上还达不到文与可的精妙程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谦虚好学的苏轼自然对其敬佩不已。苏轼曾在朋友家的墙壁上醉画竹石,并题诗“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这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足见其受到了文与可相当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文中引用了苏辙《墨竹赋》的语句,通过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点明文与可是绘画“有道”之人。不过,苏辙不会作画,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评论,较为肤浅;而苏轼是画家,不仅理解了其画竹理论,而且掌握了其画竹技法。两人切磋琢磨,诗画应和,契合无间,心有戚戚,真是难得的“艺术挚友”、“绘画知音”。

在神思与妙法的碰撞下,在才致与雅情的交汇中,两人的友情也变得越来越纯真,越来越深厚。如今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苏轼便在一段议理论得后情注笔端,以自然素朴的文字,讲述真趣鲜活的故事,行文错落有致,摇曳生姿,鲜明印证了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创作主张。

接下来,文章便追忆了两人在交往中与画竹有关的趣事。其一是文与可把求画之人拿来的缣素扔至地上欲做袜子一事。这在士大夫间被当做话柄,广为流传。用诙谐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文与可幽默风趣、淡薄名利、放任不羁的性格特点。

其二是文与可与苏轼围绕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竹”的幽默戏笑之谈以及《筼筜谷偃竹图》的来历。文与可写诗赠予苏轼:“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苏轼风趣地回复道:“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两人书信往来,关于是否有“万尺竹”展开争论,苏轼通过奇妙的想象创造出具有万尺气势的竹子:“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文与可既哂笑苏轼偷换概念的诡辩,又叹服苏轼机敏灵通的聪慧。于是,就把一幅具有万尺之势的《筼筜谷偃竹图》赠送给他。这幅墨竹不仅证明了苏轼的“万尺竹”之说,而且呼应了上文“胸有成竹”的理论,同时,在巧妙的点题中又印证了文与可画技的非凡。这是文人雅士关于画竹的探讨,又是兄弟之间心照不宣的调侃。在这轻松自由的诗歌酬和、信牍往来中,一位胸无城府、儒雅卓然的文与可便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其三是苏轼的一首《筼筜谷》诗引得文与可夫妇喷饭之例。诗中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与可读到这封信时,正与妻子在谷中“烧笋晚食”,恰巧被苏轼言中了,两人“失笑喷饭满案”。在玩读这样令人忍俊不禁的生活琐事之余,我们又深一层地感受到了文与可与苏轼在思想情感上的契合无隙。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与可去世,苏轼一直哭了三天,悲声感天,呼绝动地。同年七月七日,苏轼面对所发现的《筼筜谷偃竹图》,又悲从中来,“废卷而哭失声”,这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苏轼“嫉恶若仇,遇到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面对已逝的知己就黯然神伤,泫然流涕,而他又全然不顾现实危急的处境:因遭佞臣弹劾,此时,朝庭差官“奉诏奔驰”,“急于星火”,一步步近其家门,欲抓捕其回朝问罪。这样至情至意,大有曹操祭悼桥公、“车过”“腹痛”之境界,这又怎能不让人唏嘘顿足却又赞叹不已呢?

此文不同于一般的悼念文章,文思另辟蹊径,基调哀而不伤。既动情地描述了两人从真挚友情中得到的快乐,也抒发了作者因痛失挚友而伤惋不已的悲伤。“乐”与“悲”形成强烈的反差,以喜衬悲,益见其悲。此文表达方式灵活自由,行文语言凝练生动,文风轻松俏皮又不乏庄重肃穆。文章里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纯粹的心肺间流出一样,顺乎天性,本真淳朴。读者感到了苏轼温柔敦厚、天真烂漫的赤子情怀,也领略了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魅力。九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篇散文,感觉文思依然闪耀动人、清纯润心——这也许便是文学经典永恒的味道吧。

猜你喜欢

文理齐桓公苏轼
从善如流
文理生的battle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