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治理研究
——以丹巴县为例

2016-11-08王兴贵

四川环境 2016年5期
关键词:丹巴县农牧民旅游

王兴贵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四川 康定 626001)



· 生态环境·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治理研究
——以丹巴县为例

王兴贵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四川 康定626001)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推动旅游精准扶贫。丹巴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其乡村旅游成为四川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研究发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不足,县域内乡村旅游发展差异显著,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面临从单一的乡村旅游开发向开发、管控与协调转变。研究提出由丹巴县政府为龙头,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运作,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为协调、补充的乡村旅游开发治理组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乡村旅游开发治理对策。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治理;丹巴县

乡村旅游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定义、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1~3]。近10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对城郊型、景区依托型、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四川省成都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税伟[4]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探讨了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马勇[5]对四川省成都市乡村旅游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龙茂兴[6]、杨蜜蜜[7]、李伯华[8]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理论进行了探讨,韩卢敏[9]提出了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策略。邹再进[10]、莫艳恺[11]、柯珍堂[12]等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进行了研究。此外,杨振之[13]、袁中许[14]、刘孝蓉[15]等从产业融合视角对乡村旅游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四川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近10余年来,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景区带动型和特色村寨型乡村旅游(臧家乐、农家乐、彝家乐等)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阿坝州的桃坪羌寨、甘孜州丹巴的碉楼群、凉山自治州的泸沽湖等乡村旅游具有典型性,特色鲜明。丹巴县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是四川省首批(甘孜州第一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丹巴县是四川扶贫攻坚的“四大片区”之一(高原藏区)的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其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甲居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其乡村旅游面临社区参与、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等问题[16~18]。本研究以丹巴县为例,对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治理进行分析,为指导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丹巴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丹巴县位于甘孜州东部,东、北和东北部分别与阿坝州小金县、金川县接壤,西部与道孚县交界,南部和东南部与康定县比邻,全县辖14乡、1镇(图1)。丹巴县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品位高,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其中,以嘉绒藏寨、古碉、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等独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景观、民族文化景观、特色藏寨聚落景观。甲居藏寨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六大乡村古镇”,梭坡乡、中路乡分别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表1)。

图1 丹巴县地理区位与主要乡镇分布简图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ain villages of Danba County

乡镇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特点聂呷乡森林田园风光、嘉绒藏寨中国最美丽的六大乡村古镇,嘉绒藏族风情浓郁中路乡森林田园风光、古碉、嘉绒藏寨、古人类遗址、石棺葬墓群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景观村落梭坡乡乡村田园风光、古碉群、藏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千碉之乡巴底乡乡村田园风光、齐鲁村藏寨、邛山村土司官寨“美人谷”、土司官寨、农业景观组合东谷乡牦牛谷天然盆景、乡村田园风光、沿线特色村寨自然环境优美,沿途藏寨、农家乐岳扎乡墨尔多山自然景观、纳顶藏寨、乡村田园风光藏寨、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与宗教文化有机组合太平桥乡丹扎村“把总”官寨房、乡村田园风光“把总”官寨房、农业景观丹东乡雪山、海子、森林草甸、角峰刃脊、牧场民居、草坝溪流集雪山、森林、草原冰河、海子于一体革什扎乡革什扎河谷景观、布科藏寨、巴郎藏寨、葡萄园、大桑藏寨藏寨民族风情浓郁,田园景观与藏家民居小院组合边耳乡党岭藏寨、田园风光、党岭自然保护区集雪山海子、森林草甸、溪流温泉、牧场民居于一体

自2000年以来,丹巴县乡村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民居、乡村田园风光、生态农林牧等特色资源等)为依托,形成以甲居藏寨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树立了“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形象品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2014年11月20日丹巴县荣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丹巴县部分乡村经济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2 丹巴县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与管理

目前丹巴县乡村旅游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一组织的领导和约束,旅游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乡村旅游给当地农牧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面临农村原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在部分已经开发(或正处于旅游开发的初期)的区域,甲居藏寨、梭坡等地由于涉及旅游利益协调问题以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7]。

2.2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不足,农旅融合不够深入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农牧民以藏家乐、个体经营者等形式参与到丹巴县乡村旅游中来,但参与不足,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不够深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没能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2013年丹巴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 356.6元,是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895元的80.51%,是四川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 844元的92.88%。即使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聂呷乡、中路乡、梭坡乡农牧民人均收入仅和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持平,甚至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没有显示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优势(表2)。

表2 2010~2013年丹巴县及聂呷乡、中路乡、梭坡乡农牧民人均收入

资料来源:丹巴县2011~2014年统计年鉴。

2.3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县域内乡村旅游发展差异显著

目前,丹巴县乡村旅游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县域内乡村旅游发展差异显著,聂呷乡、中路乡、梭坡乡等部分藏寨因区位条件较好,开发较早,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处于发展提升阶段;巴底乡、东谷乡、岳扎乡、太平桥乡、革什扎乡等乡镇距离县城章谷镇较远,交通条件较好,处于乡村旅游开发起步阶段;丹东与边耳乡因地处边远区,交通条件较差,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滞后,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图1)。

2.4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资金问题是制约丹巴县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瓶颈”,由于丹巴县财政较为困难,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乡村道路、供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缺乏。一方面,在不利天气情况下影响乡村居民生活用水、旅游用水等用水供给,影响丹巴县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污水处理率与生活垃圾处理率都很低,家庭生活污水、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大大影响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也影响了丹巴县作为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

2.5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丹巴县高层次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等)短缺;由于发展环境的差异,丹巴本土人才资源外流,如巴底乡因当地“美女”外出打工而影响“美人谷”旅游品牌。丹巴县农牧民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影响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部分农牧民难以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农牧民也缺乏相应的服务技能,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成为旅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

3 丹巴县乡村旅游开发治理目的与组织体系

3.1丹巴县乡村旅游开发治理目的

通过乡村旅游开发与治理,引导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一方面,通过乡村旅游环境治理,保护和提升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坚守县域内生态安全“底线”,塑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另一方面,优化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对乡村旅游空间进行分类、分级和分区管治,建立健全县域乡村旅游空间管治机制,促进丹巴县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毁。

3.2丹巴县乡村旅游开发治理组织体系

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丹巴县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从单一的乡村旅游开发向乡村旅游开发、管控与协调转变,满足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双重需要。丹巴县乡村旅游涉及到丹巴县各级政府、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藏寨社区居民等各方利益主体,各方利益协调事关丹巴县乡村旅游的有序开发。因此,结合丹巴县乡村旅游开发与治理的现状建立由丹巴县政府为龙头,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运作,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为协调、补充的比较完整的开发治理组织体系(图2)。

图2 丹巴县乡村旅游开发治理组织结构 Fig.2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in Danba County

丹巴县作为甘孜州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协调周边区域,整合自身乡村旅游资源[19]。为全面优化和提升丹巴县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强化丹巴县乡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丹巴县空间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利用、管治协调等活动的规划统筹和综合调控,成立一个有针对性的机构“丹巴县乡村旅游发展委员会”,直接由丹巴县政府领导,丹巴县旅游局、环境保护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规避与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部门管理权限交叉和条块分割的局面。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县乡村旅游统一规划,控制和引导全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注重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

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的核心作用,政企、企事分开,按照市场化运作手段,明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由丹巴县乡村旅游发展委员会代表政府所有,经营权委托给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充分调动旅游经营企业积极性。

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由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行家组成,是丹巴县乡村旅游协调组织,为丹巴县乡村旅游发展委员会、乡村旅游经营企业提供咨询、技术支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旅游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推行行业自律、促进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丹巴县政府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给予资金与政策支持,赋予一定实权,增强其自主性,充分发挥其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实现乡村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工作重点是针对乡村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等,可以赋予它参与决策权、参与审批权与监督实施权等。

4 丹巴县乡村旅游开发治理策略

4.1农旅融合发展,推动旅村(寨)互动

一方面,充分利用青稞、优质马铃薯、绿色蔬菜等绿色农产品;苹果、枇杷、香桃、葡萄等绿色水果;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产品;野生中药材;藏猪、藏鸡、藏羊、牦牛养殖等提供原料通过特色农林畜产品深加工,满足游客绿色农牧产品购物需求,增加农畜牧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气候资源、绿色农牧业生态环境,依托特色藏寨,开发绿色农牧观光旅游、藏寨民族风情体验游。通过旅游与村(寨)互动,积极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农牧民经济收入,促进村寨经济发展,改善寨容寨貌,保护优美的农牧生态环境,实现良性互动(图3)。

4.2加强大区域旅游合作,提升旅游竞争力

丹巴县乡村旅游必须跳出丹巴县域树立大区域旅游合作观念,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一方面,加强与东女国国家级旅游区相关县域金川、小金、马尔康与壤塘的区域联合,成立旅游合作联盟,形成旅游媒体联盟、旅游研究机构联盟、旅游投资促进联盟等合作体系,减弱相互之间的正面竞争,协同发展,提升旅游发展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相邻的道孚县旅游合作,做好丹巴县西部边远地区与道孚县交通无缝对接,形成丹巴县城-边耳-党岭-玉科草原-甲宗草原-道孚民居-龙灯草原-八美镇-牦牛谷-丹巴县城的旅游环线,促进西部边耳、丹东等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全域开发。

4.3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营造舒适、安全乡村旅游环境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宜居、宜游、安全”标准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既满足当地农牧民基本生活需要,又满足游客旅游服务需求。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乡村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另一方面,针对丹巴县高山峡谷地貌特征,存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做好地质灾害评估、监测与灾害预警;科学合理使用土地,加强生态用地保护,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

4.4加快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围绕游客服务、乡村旅游管理以及丹巴县区域旅游发展,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建立乡村旅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快丹巴县智慧乡村旅游网站建设,做好乡村旅游基础网络工程,包括藏寨无线宽带网(WLAN)和室内宽带无线覆盖工程,乡村旅游网络营销订购和旅游服务工程,乡村旅游安全管理信息服务工程,乡村旅游自助导游、导航工程,全面提升丹巴县乡村旅游服务业水平,实现乡村旅游高效管理,满足游客需求。

4.5多渠道加强农牧民旅游培训,推进精准扶贫

在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程度低,需要加强旅游教育培训[20]。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扶贫不仅是旅游经济扶贫,还包括农牧民旅游教育扶贫。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现代网络教育培训”的方式多渠道加强农牧民旅游培训,提升其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促进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扶贫。一是针对不同旅游从业人员(藏家乐、乡村酒店、旅游购物、导游等),利用四川省内旅游高校(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等),聘请有关专家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旅游基本知识、服务礼仪、普通话、客房管理及经营旅游等培训;二是不定期派出旅游从业人员到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如,成都周边地区)进行短期实践学习先进经验;三是利用远程网络,建立与四川省旅游院校培养和培训体系接轨的旅游教育网络。

4.6加强乡村旅游分类治理

根据丹巴县域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等背景,确定其乡村旅游发展时序,将丹巴县乡村旅游分为优先发展、引导发展、控制开发区域。对不同开发建设阶段乡村旅游进行分类管理,促进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协调发展(表3)。

5 结 论

丹巴县作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典型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品位高,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以甲居藏寨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成为丹巴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丹巴县乡村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不足,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县域内乡村旅游发展差异显著,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表3 不同开发阶段的乡村旅游治理

丹巴县生态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应完善乡村旅游开发治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与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丹巴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村(寨)互动,加强与相邻县以及东女国国家旅游区相关县的合作,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等,推动精准旅游扶贫,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针对乡村旅游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类型区域,加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分类管理,促进全县乡村旅游健康、协调发展。

[1]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 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 2014,36(1):200-205.

[2]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307-314.

[3]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21(2):61-68.

[4]税伟,陈烈,王山河.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2005,(3):97-100.

[5]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6]龙茂兴,罗进.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理论探究[J].商业研究,2008,375(7):198-201.

[7]杨蜜蜜,龙茂兴,刘建平.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生态经济,2009,(1):142-144.

[8]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王鹏.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11):1353-1360.

[9]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兼论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2):186-190.

[10]邹再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J].调研世界,2006,(12):17-20.

[11]莫艳恺.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 2010,(1):28-30.

[12]柯珍堂.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探讨—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1,243,(9):156-159.

[13]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28(10):10-11.

[14]袁中许.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J].旅游学刊,2013,28(5):80-88.

[15]刘孝蓉,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16]刘旺.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2(1):142-147.

[17]王克军.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博弈下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四川甲居藏寨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197-202.

[18]刘韫.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民居保护研究——以嘉绒藏族民居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55-158.

[19]王兴贵, 税伟,兰英.基于波特钻石理论的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以甘孜州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3):85-91.

[20]Wang H, Yang Z,Chen L,et al. Minorit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A case of Kanas Tuva Villagesin Xinjiang, 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759-764.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in Sichuan Minority Areas——A Case Study of Danba County

WANG Xing-gui

(DepartmentofTourism,SichuanMinzuCollege,Kangding,Sichuan626001,China)

Rural tourism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ourism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inority areas.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ethnic areas in Sichuan minority areas, th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Danba County were rich, diverse and characteristic. This study showed that rural tourism management system of Danba was imperfect, lacked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rural tourism, exist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regional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xisted the deficient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so on. And all these were confron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sing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o the exploitation,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This study had proposed to make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with rural tourism enterprise operation, and the governance organization system with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plement by the rural tourism trade association. This study also propose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of the rural tourism.

Sichuan minority area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governance; Danba County

2016-06-02

2013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四川旅游发展科学专项课题”(项目编号:SC13LY11):旅游导向的区域综合开发研究—以甘孜为例;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R1412):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治理研究—以丹巴县为例。

王兴贵(1970-),男,重庆忠县人,2008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副教授,从事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X36

A

1001-3644(2016)05-0026-06

猜你喜欢

丹巴县农牧民旅游
丹巴县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探访丹巴县一线扶贫工作侧记
丹巴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旅游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