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策略探析

2016-11-08耿俊茂谷正杰

教师·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面向基层毕业生基层

耿俊茂+谷正杰

摘要:通过分析地方院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制约影响的因素为就业传统观念、就业环境以及专业设置等内容,并提出在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院校主导作用,构建从地方院校这一视角研究,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策略体系,以期尝试促进地方院校毕业生科学就业的新方向,开拓扩大就业局面。

关键词:地方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F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116-02

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地方院校就业压力突出,基层岗位已成为吸纳地方院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是地方院校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加快引导和鼓励地方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成为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理性分析

通过对作者工作区域的10所地方院校进行调查和分析,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归类分析如下:

1.政府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宣传力度大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后,在宣传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调查显示, 47.2%学生是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我国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达的;71.7%学生表示了解或了解一些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76.5%学生认为这些优惠政策很有或有一定的吸引力,只有18.4%学生认为没有吸引力,另有5.1%学生明确表示无所谓;58.2%学生愿意参加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

2.地方院校对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教育工作重视

地方院校是对学生就业宣传的主渠道,学校对就业信息的传播和工作的重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调查显示,32.9%学生认为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对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14.7%学生是通过学校开设的就业课了解的, 12.5%学生是通过就业专题报告了解的,19.0%学生是通过与老师学生交谈了解的;对于我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13.5%学生是通过学校开设的就业课了解的,21.0%学生是通过就业专题报告了解的, 14.4%学生是通过与老师学生交谈了解的。

3.地方院校毕业生择业方向逐渐趋向理性

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选择与基层人才需求有着明显矛盾。因此地方院校毕业生比较客观地分析就业于基层的现实性,在选择基层就业趋向理性化,基本上能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就业符合社会现实需要;也理解到各个基层单位缺乏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意识到基层就业有广阔发展空间,风险竞争压力小,适合创业。调查显示,81.9%学生认为基层比大城市更缺人才,其中47.8%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是为了学以致用和回报社会,该部分群体认为在基层后续发展空间广阔,更适合锻炼和磨炼意志,仅有5.9%学生是迫于无奈或被动到基层就业。

二、分析影响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面向基层就业表现较为理性,在对各种问题的回答中多是正面意见占多数,但也显示出毕业生对去基层就业还存在顾虑,究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待深刻转变

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大众化教育就带来了就业压力,导致地方院校部分毕业生求职期望出现调整,受限于传统世俗观念、社会舆论等复杂影响因素,无法摆脱安稳就业谋求发展的观念。通过数据观察,有34.8%毕业生愿意奔赴基层发展;有52.5%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有6.6%学生表示被动接受,另有6.1%学生表示无所谓;其中有46.6%学生表示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前提下会考虑到基层工作;从农村来的学生中有近60%学生都表示不愿意下基层就业。

2.就业环境削弱基层就业积极性

面对就业环境变化,毕业生趋向于建设和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大中型城市,对于建设投入力度匮乏的基层,在文化生活、人文氛围、社会交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毕业生个人技能和特性发挥容易受到限制,特别是基层教育资源和环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未来子女的教育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有10.3%学生认为基层的文化生活乏味;13%学生认为基层发展机会少;20.2%学生认为地方院校毕业生去基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工作环境。

3.社会需求未能引领专业设置

地方经济建设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该是地方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目前,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同化现象,专业特色优势和影响力差别较大,个别学校无法及时调整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导致部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严重过剩或严重不足,地方院校强调政策执行,但也缺乏实践调研,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地推进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落地,特别是对于基层人才的后续培训教育。

三、地方院校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的途径

从地方院校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地构建服务体系出发,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科学就业显得尤为迫切。

1.立足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地方院校专业设置对经济的适应情况,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高等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坐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将办学与地方经济建设实际结合起来,为毕业生到基层增设辅修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 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的生基层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社会,从而顺应经济建设和人才市场的要求。

2.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要努力实现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从更高层次上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强化服务职能,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地方院校要重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并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四年一贯制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合理确定就业目标,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结合自身实际,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

3.抓好就业基地建设,促进就业良性循环

地方院校应当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基地,打通基层就业渠道,依托就业协会,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强化学校与地方政府相关联系以及基层单位沟通交流,大力开拓就业基地,完善相应配套措施,不断巩固和稳定就业市场,形成一批有发展活力和吸引潜力的就业基地。在就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要理顺各个环节和各类关系,有规律地促进基地建设长效机制,减少就业成本,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可以通过各类就业、职业发展服务社团开展毕业生自我指导服务;通过与基层各个单位的交流,逐渐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4.开展社会实践,树立基层就业信心

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充分保证毕业生真实了解基层就业情况,清楚基层职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或者途径来实现,社会实践能更好地保证毕业生充分了解基层实际,并结合自身特点和取向,主动思考和自觉行为实践。地方院校应该有效运用这一实践认知途径,主动邀请基层单位合作交流,组织实习生招聘会、交流会,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切实体会和感受基层人才发展空间,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加强基层适应能力培养,坚定基层就业信心。

5.培养毕业生适应基层就业的健康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决定了毕业生能否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的需要,能否顺利接受考验,能否果断处理矛盾,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毕业生择业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后,面临角色、人际关系、环境的变化,都需要毕业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通过有效形式进行教育,可以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的健康心理素质:①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②坚忍不拔的进取心;③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④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

6.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基层就业氛围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校内舆论宣传力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①建立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通过思想教育、媒介宣传等多种舆论广泛教育,使毕业生充分认识到基层就业;②建立活动激励机制,就是要统一组织毕业生开展、参与基层交流、知识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氛围;③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就是要建立和畅通基层就业毕业生与学校的联系机制,做好跟踪服务,树立典型,交流经验,展示楷模。

要推进地方院校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工程,要在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主导作用,继续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积极理性的基层就业观,倡导以基层就业为全新模式的就业观念,必将开拓扩大就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耿俊茂.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实践探究[J].社会科学家,2015,(8).

[2]耿俊茂.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猜你喜欢

面向基层毕业生基层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面向基层教学组织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最“叛逆”的毕业生
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讨
面向基层,营造办刊新天地——中国工程咨询杂志2011年度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