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雷洋案”引发的关于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模式的思考

2016-11-07杨静

求知导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传播模式

杨静

摘 要:笔者以“雷洋案”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梳理网络热点事件的概念、传播特点及其原因,并从政府、媒介和网民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旨在提出合理化建议,政府部门、媒体机构以及网民自身能够通过有效手段,把握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导向,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雷洋案;网络热点事件;传播模式

一、概念界定

“网络热点事件”这一概念至今尚未有一个官方的权威解释。丁柏铨和郭舒然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指经由网络媒体发布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成为众人所关注的热点的事件。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一定数量的网民围绕热点问题,大规模汇聚意见进而影响现实生活的事件。笔者认为,网络热点事件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参与讨论,并在一段时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雷洋案”就属于网络热点事件,它起源于一篇题为《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的网络帖子,随后在知乎社区的另一篇名为《愿为十万赞,换回一公道》的文章更是让这一事件在朋友圈刷屏,从而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传播特点

1.声音多元化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话语权从主流大众媒体到了普通百姓中。这种发布信息权利的‘易得性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权力的自由化和分散化,导致信息量的无限激增及交叉重复。”[1]传统的传播模式是由传播者(主流媒体)生产内容,受众被动接受。基于这种传播模式,很难形成大面积统一的舆论阵势。而在互联网上,网络的自媒体性赋予了每位网民发声的权利,并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草根性与亲和力

在论坛、博客、即时通信聊天工具中,每天都有无数的话题被人们提及, 但最终能演变为网络热点事件的话题主要只有以下三类:民生话题、政府执法、与社会主流意识相冲突的事件。“雷洋案”属于第二类,网民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直接驱动力,期望通过跟帖的形式以期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对话题的选择更具草根性和亲和力。

3.裂变式传播

在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网络的自媒体性构建了一个点对面的信息扩散场域,且信息源经过网民的不断回帖而位居“首位”,不断吸引受众关注,达到裂变式增值的传播效果。2016年5月7~19日,网民关于“人大硕士雷洋涉嫖被抓后死亡”的言论约99.17万条,其中有84.3%的网民转发了相关信息,帮助话题裂变式传播,增强了事件的传播效果。(以上数据来自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

4.不可控性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具有很强的自媒体性、匿名性和环境的虚拟性,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网络传播的不可控性。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传播常常伴有谣言、虚假冗余信息,并在裂变式的传播环境下一层层呈几何指数扩散,从而导致信息失真。

5.网络舆论的演变具有自然衰退性

“网络热点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16.8天,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4天网络关注度最大。”[2]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激增,人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期保持在某一舆情事件中。网民们在热点事件得到合理解决后,便迅速消散。5月9~13日,关于雷洋案件的文章一路飙升。至6月30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公布了雷洋案的侦查进展,事件逐渐淡出网民视野。

三、传播原因

1.社会因素

网络热点事件之所以能够迅速引起网民围观,其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如果常规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传统媒体的舆论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民意表达就会以网络热点事件形式释放出来。”[3]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舆情的写照,网民的过激言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种种不满的补偿性宣泄,并以此作为探求真相、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加上围观者跟风响应,很容易形成“燎原之势”。

2.标签式传播

标签式传播是一种简化认知,能够使受众快速提取相关信息的传播方式。标签具有定性导向、吸引眼球的作用,但也会使受众形成思维定势,妨碍其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在“雷洋案”中,标签式的传播模式也一度迷惑了众多网民的眼睛:“人大硕士”“初为人父”“环境专家”,这种“标签化”的传播迅速吸引了网民的眼睛,但同时也促使网民产生刻板印象,使大家将注意力一度放在考量雷洋的道德瑕疵上来。

3.冷处理方式激发网民逆反情绪

5月9日,某百度贴吧用户爆料:5月7日晚北京昌平区东小口派出所草菅人命,打死表哥雷洋;当晚,某知乎用户发表文章《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这些信息在发布后随即被有关方删除。单方面切断话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公众的言论自由和知情权,使得各种臆断猜测层出不穷,最终引燃新一轮争议与质疑。

四、对“雷洋案”网络传播的反思

要对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可从政府、媒介和网民三个主体入手。

1.政府的有效作为

近年来,一旦牵涉与公权力有关的离奇死亡事件,公众习惯性地去质疑其中另有蹊跷。鉴于此,作为公共事务解决主体的政府机关应制定相关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对事实真相进行披露,避免自说自话或出现一味地单方面删帖行为。在“雷洋案”中,生命权利的保障逐渐成为舆论共识,政府部门应尽力缩短舆论焦虑期,积极回应网民的一切质疑。执法机关调查要切实有据,诚恳谨慎,遵循相关程序,有条不紊地应对危机。必要时,要适度引入第三方机构,第一时间回复案件调查进展情况,赢得网民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使网络舆情逐渐降温。

2.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传统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通过议程设置,向公众传递主流价值观。大众在接触传统媒体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接受了媒体的意见和观点。然而网络传播打破了这一传播模式。网民进行议程设置而引起的话题关注及其形成的网络舆论日渐增多,影响力日益突出。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网络中,热点事件的传播更需要传统媒体的介入来巩固事件在公众的影响力,究其原因,就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要高于互联网。

3.网民的媒介素质培养

我们知道,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不是纯客观的,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所谓现实是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这就意味着网民更应具有对信息的辨别和批判意识、识别和区分能力,理智而镇定、有选择性地去接受网络传播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自身的媒介素质呢?这就要求网民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掌握网络传播的规律,不盲目,不人云亦云;获知信息后要准确解读信息,引导舆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星,赵恒煜.基于裂变式传播的新媒体噪音初探——以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2012(7).

[2]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牛新权.网民主体心理特征及网络传播特点分析——以近期网络热点事件为例[J].政工研究动态,2009(16).

猜你喜欢

传播模式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浅议
微信公众号崛起背后
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
健康养生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要素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跨屏互动节目中主持人传播模式变化及应对
如何拆掉政务微信中的官民“隔心墙”
浅谈电影怀旧传播模式对消费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