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长安陷落到清水会盟看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2016-11-07马郁靖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唐朝外交关系吐蕃

【摘 要】 汉藏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并逐步深入。“长安陷落”是唐蕃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直到“清水会盟”唐朝在唐蕃关系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关键词】 长安陷落;唐朝;吐蕃;外交关系

一、长安陷落的过程及原因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安史之乱”刚被平息,吐蕃便借机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唐朝的边疆再次被蚕食。冬十月,吐蕃进攻至泾州,唐朝守将高晖献城投降,并引领敌军深入关中,直逼长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日将在盩厔与吐蕃接战,“自辰至酉,杀蕃军数千,然其徒多殒”。此时的唐代宗面对即将进入长安的吐蕃军队束手无策,仓促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而此时的郭子仪早已不掌兵权,部曲离散,身边仅有二十骑。接到命令的郭子仪向长安进发,但到达咸阳时,吐蕃军队已经渡过渭水,唐代宗逃离了长安,长安宣告陷落。

长安的陷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唐廷寄希望于和谈,对吐蕃军事突袭缺乏防范。早在唐肃宗时期,为平息内乱,唐政府向吐蕃做出诸多妥协,包括对于吐蕃占领唐朝的实际承认。而此次唐朝廷也奉行了“输绢帛、割土地”的投降政策,其目的就在“姑务纾患”,暂时与吐蕃妥协,借以换取吐蕃停止东侵。其次唐代宗不愿向吐蕃履行以土地换和平的政策。吐蕃文献《大事纪年》记载:及至虎年(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同年四月帝殂,代宗立)……冬末,唐廷皇帝崩,新君立,不愿再输绢帛,割土地。唐蕃社稷失和……。虽然吐蕃文献中将唐蕃社稷失和的主要责任归于唐代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唐朝政局不稳,政权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局面,西北边防兵力空虚。广德元年刚刚平息“安史之乱”,玄宗和肃宗在同年先后逝世,朝廷内部政权不稳,外部藩镇林立,程元振专权,主要兵力集中于内地,导致吐蕃进攻时整个唐朝廷被打得措手不及。

再看吐蕃方面。此时吐蕃正处于国家的上升期。公元755年,吐蕃墀松德赞即位,重用尚野息、尚悉东赞、尚结息赞摩、论悉诺等三尚一论辅政,这四位重臣都是在对唐关系方面持强硬态度的一派,对唐的侵略企图已经蓄谋已久。在经济上,墀松德赞注重发展,整顿财政,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当时明文规定,每户属民养马一匹、犏牛一头、母黄牛一头、公黄牛一头,并在秋季打牧草晒干储藏,以备冬春度灾。允许富豪人家放债,将富豪放债列入法律保护的范围,前者成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后者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赢得了内部贵族官吏的支持。衰落的唐王朝与正处在上升期的吐蕃在对抗力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唐军收复长安

吐蕃军队占领长安之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大肆烧杀抢掠,“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并“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此时唐代宗已经逃往陕州,郭子仪则一路收集散兵,在商州驻屯。郭子仪与六军使张知节于商州会师,乌崇福、长孙全绪等率军与郭子仪汇合,唐军开始了收复长安的行动。郭子仪派遣张知节、乌崇福、长孙全绪等人为前锋,再派旧将王甫潜入长安城中,里应外合,“击鼓于朱雀街,蕃军惊骇而去”。郭子仪随即进军长安,长安克复。吐蕃军队败退,围攻凤翔,“节度孙志直闭门拒之”。镇西节度兼御史中丞马璘率军驰援凤翔,凤翔解围,吐蕃屯于原、会、成、渭等州。虽然长安之战结束了,但拉锯半个多世纪的唐蕃战争却随之拉开了大幕。

吐蕃在暂时撤退后并没有放弃进攻唐朝的企图。广德二年(764年)九月,仆固怀恩自灵武引吐蕃、吐谷浑的军队进攻唐朝内地,“是秋为向导,诱吐蕃十万入寇泾、邠州”,唐朝内地在一年的时间里两次遭到吐蕃军队的进攻。不久之后,吐蕃军队就攻至奉天,京师戒严。唐代宗在部署完京师附近的防卫后,决定亲征吐蕃。吐蕃受到了唐朝的顽强地抵抗,唐朝此次对吐蕃的进攻做出了快速的反应,先是浑瑊与白元光在吐蕃刚进至奉天还未稳定阵脚时先行驻守奉先,紧接着突袭吐蕃成功,士气大振。随后,唐朝的军队陆续赶到,李忠臣屯渭桥,李光进屯云阳,马璘、郝庭玉屯便桥,李抱玉屯凤翔,内侍骆奉仙、将军李日越屯盩厔,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屯同州,鄜坊节度使杜冕屯坊州,加之长安附近连续大雨,吐蕃军队无法继续进攻只能暂时撤退。

吐蕃军队退至邠州后,吐蕃与回纥军队军地会师,随即由后撤转为进攻。丙寅,吐蕃与回纥合围泾阳,唐军统帅郭子仪命令军队设防不进攻。而正在此时,吐蕃与回纥的关系发生逆转,急剧恶化。唐朝方面将帅郭子仪得知消息后,深入回纥军营亲自劝降回纥统帅药葛罗并与唐朝共击吐蕃。唐回联军在灵台西原大败吐蕃,又在泾州之东再败吐蕃。

战场形势的变化迫使吐蕃与唐进行和谈。在永泰二年(766年)至大历二年(767年),唐蕃之间互派使者以修旧好。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唐代宗命鱼朝恩与吐蕃使者在兴唐寺会盟,史称“兴唐会盟”。吐蕃试图使唐正式承认其实际控制的唐边境土地为吐蕃所有,但唐朝并不愿意将土地拱手让出。在兴唐会盟后,唐朝陆续的在边境上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反攻,起用郭子仪、马燧、马璘、崔宁、浑瑊、韦皋、李晟等将领,遏制吐蕃继续向东、向东南等方向深入,加强陇右和剑南地区的防务。吐蕃习惯在秋天到唐朝边境抢劫秋粮,以补充粮草军食,而唐军十分重视“防秋”,有效地阻止了吐蕃军队的抢劫行为,不仅保障了唐朝人民的利益,更是增强了边防力量。但此时,唐朝此时依然处于守势。

三、清水会盟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德宗即位后,调整了与吐蕃的外交关系,以和为主,以战为辅。他曾派韦伦三次出使吐蕃,与吐蕃赞普墀松德赞谈判,并且遣返了部分被唐俘虏的吐蕃兵,为日后唐蕃会盟打下了基础。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二月,唐遣殿中少监崔汉衡、判定官常鲁持敕书出使吐蕃,与吐蕃商谈边界问题,会面时吐蕃赞普称自己与唐朝并非臣属关系,而是甥舅关系,“我大蕃与唐舅甥国耳,何得以臣礼见处?”又所欲定界,云州之西,请以贺兰山为界。经过一年的和谈,唐蕃双方决定在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一月十五日在清水会盟。参与清水会盟的唐朝使臣有张镒、崔汉衡、齐映、齐抗,樊泽、常鲁、于頔等七人,而吐蕃方面也是有七人,他们分别是尚结赞、论悉颊藏、论藏热、乞利陀斯、论乞力徐。经过协商,双方签订了“清水盟约”。在“清水盟约”中,唐朝做了巨大的牺牲,承认了吐蕃对实际占领区的合法性。并且唐朝和吐蕃之间设置了“闲田”地带,实际上“闲田地带”是双方的缓冲区,是谁的实力强就能占领的地区。以当时的唐蕃实力来看,唐朝的军事力量在边防地区是明显弱于吐蕃的,唐朝虽然已平息安史之乱二十年有余,但是各地藩镇尾大不掉,对抗中央,使得唐王朝无力在边境上与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了休养生息,早日平定国内藩镇割据,唐德宗不得不以这种方法以换来暂时平静。此次盟约中吐蕃成为最大的获益者,吐蕃边界向唐朝内地大大推进,唐朝为了保重关中三辅不得不处处设防。清水会盟为吐蕃下一步更大的扩张创造了条件。

从吐蕃乘“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亏损之机攻陷长安开始,饱经内外之忧的唐朝廷一直处于被动的防守阶段,而吐蕃也一直呈现步步紧逼的态势对唐王朝的国土进行进一步的吞噬。

【参考文献】

[1] 王效锋.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马郁靖(1993-)女,甘肃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猜你喜欢

唐朝外交关系吐蕃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宋代外交往来中的押伴
浅谈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信安王祎传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