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神仙化”形象新探

2016-11-07李雪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诸葛亮

李雪娇

摘   要:诸葛亮作为的文学形象从东、西晋开始到清代《三国演义》的最终成书经历了“从人到神”升华。文章分析历代诸葛亮文学形象的流变的基础上厘清诸葛亮的自身形象与文学形象之差异,借用西方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强制神”概念分析诸葛亮被“神仙化”的社会原因和人为原因。

关键词:诸葛亮;文学形象;“强制神”;“神仙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14-01

三国的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诸葛亮作为文学形象一直在民间传为经典。现在人们所熟知的诸葛亮形象是在罗贯中运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历史资料,结合民间艺人的创作成果,加上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展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足智多谋,也有学者评价说“多智而近妖”。诸葛亮从“一介布衣”到最后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智慧之神”,其中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因素和历代文人的刻意渲染。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出身在东汉末年的中下阶的官僚家庭,从小家庭的政治气氛浓厚。官僚的家庭出身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给他后来的政治才能做了一些铺垫。在魏晋时期,东晋小说《语林》中写道,“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初唐时期的诗人们对武侯诸葛也是充满了崇拜之情。杨炯、骆宾王、李白等都写过诗歌赞美诸葛亮,在他们的诗歌中,诸葛亮被称为“英雄”。据鲁迅先生考证,在唐代“似当时已有说三国故事者”。①元代《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则是直接道出“诸葛本是一神仙”的说法。此时诸葛亮已经是一位能够呼风唤雨,与仙道无异。直到清代罗贯中的整理和编撰,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最终形成了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从“强制神”的角度分析诸葛亮“神仙化”的过程

1.“强制神”的概念和提出。“强制神”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在原始宗教中,“强制神”是人们推介出来的一个可以代替“神”来恩惠人间的、拥有巫术能力的人。韦伯将“驱动”巫术的超自然能力称作为“卡里斯玛”。从现实社会来看,实际上是信徒对英雄的精神依附。“神”往往是人们在心中对英雄或者“先知”强制附加的感情寄托。韦伯对宗教从本质的把握将具有个人崇拜式的组织都泛化为具有宗教性质的运行机制。生活中有许多以习俗和礼仪形式表现出宗教现象。从韦伯的学说中,也能够找出解读诸葛亮被“神化”的新思路。

2.诸葛亮的“强制”“神仙化”。诸葛亮的文学形象经过历代发展,最终在《三国演义》中形成。罗贯中在历代三国故事的基础上迈出了“真实”的一步,使得《三国演义》呈现三分演义七分史,但是从其文学形象变迁来看,夸大其聪慧程度与超自然相联系,将这位谋士神化的过程恰恰是韦伯“强制神”观念的一个凸显。历代文人对诸葛亮优点的刻意放大和缺点的刻意遮蔽使得人们将其形象定义为一个完美的人。在作品中,作者有意放大了诸葛亮的智慧过人之处,甚至强调了他神仙道化之处。如他拥有一般人不能匹敌的政治才干和军事谋略,对对手的知己知彼,他知道在司马懿心中他是一个及其谨慎的人,不会铤而走险,因此他算到司马懿不会再往城内进军,便获得了这次冒险的胜利,这是一般谋士所不能企及的策略和智慧。表现在理想层面的,如当周瑜为秋冬之际无东南风而忧郁成疾时,诸葛亮说自己“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并在之后的战役中大获全胜。这与《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于治戎长,奇谋为短”的形象已经完全不相同了。作者在有意遮蔽这些人性中的不完美,而将他在文学形象中推向一个高于普通人的形象,“可呼风唤雨”的驾驭能力也成为了他“强制神”的神化的标志。

二、诸葛亮被“强制神”的原因

历代文人对诸葛亮形象的逐渐“神仙化”的原因,从社会环境来看,大致有上层官僚的政治目的需要,文人对仕途的理想和民间百姓对“卡里斯玛”的崇拜。“卡里斯玛”领袖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表现出自己的超凡能力,为此他要以不断的创造来证明自己的这种资格,这就要求他永远取得成功。②当然,诸葛亮本身并不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而文学作品中却将他描绘成一个“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这离不开历代文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塑造诸葛亮的形象。东晋的境遇与蜀国颇为相似。文人们将陈寿在《三国志》中的“尊魏”改成了“贬魏”,转而尊蜀为正统。对于官僚阶层的文人来说,皇权的正统性显得极为重要,他们推崇蜀汉为正统,缅怀诸葛亮这样的贤良忠将,为自己的政权寻找攀附。而对于没有走向仕途又渴望走向仕途的文人来说,诸葛亮在皇帝身边做谋士的地位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羡慕的仕途理想,因此将自身的政治理想寄托在他身上,也是文人们表达自身美好心愿的中介。也是因此,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会无意识的将诸葛亮的缺点遮蔽,将他完美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三、小结

正是由于历代文人和民间传说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诸葛亮的形象不断的美化和修饰,才有了我们今天将他奉为人们心中的“智慧之神”。而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诸葛亮作为“强制神”所拥有的“卡里斯玛”禀赋在对他的文学描述中不断显现出来,如此循环便更加加深了民间对诸葛亮的“神化”色彩,最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文学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民间信仰的变迁和发展,并且在社会中体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和功用价值。

注释:

①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6:64

②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05.

猜你喜欢

诸葛亮
诸葛亮的困难
《草船借箭》中的“笑”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不划算
三顾茅庐
囧版三国之无敌战车
诸葛战皮匠
诸葛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