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景物描写为文章增色

2016-11-07王海玲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0期

王海玲

摘要:初中生的习作中景物描写要么缺乏,要么只会为了写景而写景,脱离文章的内容,要么不懂得在什么地方运用景物描写,来更好得为人物形象服务,为突显文章的中心服务。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景物描写通过渲染环境、折射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故事结局等达到为文章增色的效果。

关键词:景物描写;渲染环境;折射情感;推动情节;突出中心;暗示结局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09-02

早在1984年,作家汪浙成、温小钰在与朱寨的通信中,就创作中的景物描写问题作了以下的阐述:作品的自然环境描写应该是典型的一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样,同样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影响着人物的心境和情绪。它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一个有力的表现手段,同时又是作品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自然环境可以增强生活气息,唤起读者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感情,使作品具有一种亲切感。可是很多初中学生的作文,忽视了景物描写在写人记事文章中的运用。有的通篇缺乏景物描写,有的虽然加入了景物描写,但往往写得不够生动、真切、形象,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景物描写大众化,纯粹为写景而写景,甚至有的只会用华丽的词藻描写大段大段的景色,孤立于文章之外,脱离文章的内容、事情发展的氛围,不能很好得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不能为人物形象服务,更不能突出中心。

正像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贵有情。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产生共鸣,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所以,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穿插景物描写的目的要明确,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还是为了渲染气氛,为故事发展铺设条件,从而推动情节发展;是为了衬托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还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在动笔之前要好好构思一番。

1.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可做以下几种处理:

1.1让人物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活动。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在记叙人物活动的同时不忘绘景,使景物为人物服务。让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两个极端的天气,两个恶劣的环境,更好得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下层人物的悲苦命运,使读者能深刻了解旧社会的不公平与非人道性质。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完全是建立在对特定景物描写的基础上。若让祥子脱离那特定的环境,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凄惨未必能淋漓尽致得展现出来。又如学生的习作:记叙父亲为女儿买书这件小事,若是在风和日丽的周末,天气宜人,时间充裕,父亲又闲来无事,在这种情况下,为女儿买书,未必会有多少感人的因素。但若设置这么一种情境:时间紧迫,第二天就要用这本书,而父亲的工作又脱不开身,只得在下班后去买。下班后天色已晚,寒风越发得凛冽,甚至飘起小雨,忍饥挨冻的父亲跑了好几家书店终于买到了书。当他回到家时,疲倦不已……这种环境下的人物活动就能很好得彰显父亲的思想感情,从而突出中心。

1.2通过景物描写来折射人物的内心情感。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所以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古诗文中就常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爽朗乐观之情,也常有"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惆怅。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例如,我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描写了下午放学前的雷阵雨:"义和团……历史老师的声音还是在耳旁忽高忽低地传播着。天上黑压压的云又靠近了几步,就快把那一抹倔强的光亮挤开了。真让人担心,这暴风雨前的宁静。我第N次看向窗外。好歹等我到家再下嘛,没几个人带伞的。"此处作者通过对雷阵雨来临前的描写,折射出她此时的担忧、焦躁。文章继续以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担心:"等云层隔开了所有的光亮,从天上倾泻下的大雨伴随着闪电和雷声,闹哄哄得炸开了。天哪!这雨势逆转了整片灰暗,仿佛哪个粗心的画家错用白色代替了黑色,近处的楼房隐约现出了点轮廓。照这雨势,回家,可真是个难题啊!"作者细腻地写出眼前所见,看着雨越来越大,内心的焦虑让人一目了然。同样,作者眼中美好的景物也能凸显人物的喜悦和幸福之感。另一位学生写雨后的草坪:"一场春雨过后,草坪里的小草长得愈发茂盛了,那一大片的翠绿简直就是一块碧玉,绿得发疯,绿得逼你的眼。在他眼中,那滋生的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叫幸福的种子。"记叙文当中的景物描写都应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实,人物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反之则不然。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你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你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因而,写景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让读者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

1.3通过景物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在情节发生变化的时候,运用景物描写来促使人物活动,从而推动情节发展。这不失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好办法。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正因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风大雪紧,草料场才会被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暗中听到仇人的话……这部分的情节就是这样通过景物来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展开的。有位学生的作文也是巧妙得通过景物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写她跟着爸爸到乡下探险,先是来到一块稻田,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一条田埂小路被草覆盖,不知通往何处,这勾起了父女俩的探险精神,顺着小路爬上一个陡坡后,眼前豁然开朗,是一片荒芜的田地,长满各色野花,美丽动人。欣赏完美景后,父女俩的内心已欲罢不能,趁着天色未晚,要继续寻找美丽的景色。就这样,由于景物的变化不断推动着父女去探险,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显得自然又巧妙。

1.4通过景物描写暗示故事的结局,让读者揣测结局,令故事显得意犹未尽。例如,《飘》的结尾,就有一段景物描写,既不是阳光明媚,也不是大雨倾盆,而是布满浓雾。虽然白瑞德最后离开了家,但布满浓雾的天空很容易被阳光赶跑,温暖能重新回来,只要思嘉努力争取,还爱着思嘉的白瑞德总有回来的时候(给《飘》续写的作者就是这么构思的)。当然,布满浓雾的天空也可能久久笼罩在阴霾下,白瑞德也可能彻底得心灰意冷,永远离开思嘉。像这样的景物描写就预示了不同的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放下书后还会牵挂书中的人物命运,这才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白的写出结局,用景物描写去暗示结局,应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5景物描写应生活化、地方化,这样才能富有生活的气息和地域文化色彩。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一样,切不可千篇一律,应尽量把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表现出来。例如,我们福州地区颇富地域色彩的榕树、茉莉花,春末橙黄的枇杷、夏天满街的荔枝、龙眼,秋天的更为亮眼的太阳、顽固的秋老虎……这些都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再如我们福清这个县级市的特点,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的马路宛如大城市一般的西区、拥挤的旧城区、布满灰尘的行道树,在人群中、车流中往来穿梭的摩的,时不时响起的喇叭声、污浊不堪的尾气、随处可见的废弃的塑料袋,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这一切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小城市的典型景象,热闹又喧嚣,拥挤又无序。

总之,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景物特点,显现出景物的地方色彩来。有学生写假日到外婆家,"老远就看见门口随意堆放的海蛎壳、挂在竹竿上的长长的海带、晒在大竹匾上的小鱼干,嗅到浓郁的随风而来的海的腥味。"让人一下就感受到了海边人家的气息,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景物描写,让人怎能不喜欢?

2.景物描写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1写景应该抓住描写对象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这些方面进行描写外,还可以抓住描写对象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2.2写景还须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景物描写顺序一般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又分为两种,一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或由远及近,或由内而外,或由上到下,或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再有就是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是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也叫游览顺序(或叫移步换景)。时间顺序则是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景,描绘出景物的变化,如春、夏、秋、冬;晨、午、暮、夜。写作中选用哪一种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和描写的实际需要而定。

2.3写景定要做到 融入感情,即写景要言情。自然万物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我们写下的景乃人眼中之景。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

当然,这里所说的景物描写不包括以景物描写为主体的写景文章。在以写人记事为主体的文章中,景物描写不可喧宾夺主,也无须大段的冗长的描写,只须几笔勾勒,要么表现人物活动的背景,要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要么反映人物心情、烘托人物的性格,暗示故事的结局,就能在写人记事中增加点色彩,增加点情趣。

参考文献:

1吴东平《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妙用》《文学教育》2012.01

2 汪浙成 《创作要重视景物描写 》1984.8

3王辰洁《浅议如何写好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3

4喻旭初《求真务实 面向全体——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5潘立军《景物描写应伴随心灵的颤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7

[6]黄劼. 试论景物描写的审美功能[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5期

[7]黄绍文. 景之美,情之真——如何描写景物[J]. 写作 2013年Z4期

[8]林志丽. 中学作文景物描写方法谈[J]. 教育评论 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