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6-11-07王玉兰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课外课外阅读

王玉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7-0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下面我们就从语文素养的其中几个方面分别谈一谈。

1.语文素养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显然,"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1.1横向上,语文素养是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的。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它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1.2纵向上,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式的概念,构成的要素分为不同层级。听、说、读、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1.3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概念的发展变化来看,"语文素养"还包含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有力地增加了语文教育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其次,"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它既不以入学之时为起点,也不以毕业之时为终结。

2.培养语文素养的方法

2.1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2.2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3.培养语文素养的策略

3.1课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收获者。

课堂气氛的营造要围绕民主、平等、创新的宗旨,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以人为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2课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扩展,是对学生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它把语文教学由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引向课外,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从组建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入手。课外兴趣小组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活动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语文能力和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参加活动的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活动小组。当然,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要为兴趣小组提供活动场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各类活动,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要坚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指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不断探索创新,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求知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课外课外阅读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