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知识解决问题

2016-11-07柴荣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涉江芳草芙蓉

柴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6-01

1.教师讲了,学生就会了?

结构的作用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用文章带着学生把结构的作用给学生讲一遍,并把结构作用的相关术语教给学生。教师认为讲了知识,学生就会了。下面我们看学生如何答结构作用的题。

题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答案:一,这句话引出"采之欲遗谁",同时刻画了一个女子孤独采莲的情景。二,作用是呼应主题,引出下文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情感,芙蓉是女主人公对夫君思念的寄托。三,在诗中起总领全诗作用,这句诗的意思是涉江采芙蓉,生长花的地方土地肥沃生长着许多花草,与下文的悲伤作对比,并引出下文作者对爱人的思念。

三位学生都都在解读诗,都用到了教师教的术语,但为什么三位学生的分析或多或少地偏离了答案?根源在于学生是在套知识,而不是用知识。

2.教师讲了,学生为什么不会?

实际教学中知识与应用知识是有距离的。这里的核心是怎么让学生不套知识,而是用知识去阅读。

教师在教学时都要强调,答作用的题从两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一是内容。

题目的作答都要回到文本。"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是《涉江采芙蓉》的首句,它的意思是过江采摘莲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有很多香草。"香草"是"芳草"的字典义,在这句诗中,"香草"要改成"兰草"或"荷花"。作者塑造的主人公要采花了,而且花这么多,主人公看到如此繁茂的花,情感上应该是高兴的。从结构角度思考,要关注上下句,"采之欲遗谁",这句是承"涉江采芙蓉"而来,花采了想送给谁?这是一个问句,花采了不知送给谁,这自然给读者留下一个疑问,是无人可送,还是想送给人,人不在身边。诗中主人公是男是女,读到这时,读者还不确定。在习惯认知里,采摘花的大多是男的,要送的是女的。这个猜测对不对,读者还不能确定,还要读下面一句。下面是"所思在远道",读者知道主人公所思念的人在远方的路上,即可判定,采摘花的主人公是女的,花要送的是男的,主人公此时的感情因采摘的花送不到思念的人的手中,不再高兴,但具体是什么情感,读者还不确定,而这四句是合在一起表达了这一个意思,也就是这四句话表示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主人公看见荷花,内心愉快想采摘下来送给所思念的人,但这么好的花却无人可送,因为思念的人在远方的路上。

下一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读到这时读者有些混乱,前面四句已读出是女性采花要送给在外的男子,因男子在远方路上,花送不到其手上而悲伤。而这句主人公是远方路上的人回头遥望故乡,觉得路途遥远,此时主人公是男子了,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还是不能确定。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相爱的人却分开居住,而且这种分开是一辈子分开,这自然让人产生悲伤之情。不管是在家,也不管是在外,两者对对方而言都是分开的,产生悲伤之情都是讲得通的,因之主人公应该是在家的女子和在外的男子,读者读到最后一句时,往往一下子就被这种悲伤的力量打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把全诗都思考完了后,才能作答结构上的作用。所以尽管问的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作用,答时要把从整体首诗的意思上考虑,前四句的意思都要答出来。

因之结构上的作用是起句叙述平缓,引出采花无人可送的悲伤之情,与下文情绪的转折形成对比。

再从内容上思考这句话的作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句诗,从意象上看,诗人选择"芙蓉""兰泽"和"芳草"入诗,而这些意象的共性是高洁之物。同时我们也知道,诗中用到的意象是诗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而《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是通过采花之人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所以从内容角度上思考要从人物形象入手。所以从内容角度上的作用是兰草是雅洁之物,使人联想到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套知识"与"用知识"。

3.不"套知识",教师怎么办?

语文老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阅读要有抓手,不教些专业术语,学生怎么答题。这是从功利角度出发提出的问题,但同时也反应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不教专业术语,不知如何教阅读。所以学生"套知识"的背后,实际反应的却是教师无法把控阅读教学的无奈。

其实阅读就是看文字或图画并集会内容,看的主要载体是文字。表面上看,这个很好做到。而且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学阅读,初中也在学阅读,到高中了还在学阅读,虽然阅读的文章比小学和初中难些,但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就那么多,为什么就教不会学生阅读呢?

去除非本质的因素,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门技能,而技能的掌握需要的是练习。如果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的数量累积起来,好像也不少,为什么技能就是掌握不了呢?

再从哲学角度思考,量变到质变,量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也就是说阅读数量还是不够。

再回到"套知识",比如比喻句,我们老师一般都是这样讲:比喻句是中高考都要考的修辞之一,遇到比喻句,一定要答"生动形象",这是采分点。下面就进入学生实操阶段,也就是学生内化知识阶段。学生训练的结果是遇到比喻句,学生第一反应是生动形象,而什么生动形象,为什么要在这用比喻句,学生就不知怎么答了。这就是没知识学生也许能读懂文章,学生会由语言想象出画面,有了比喻知识,学生反而不知怎么阅读了。

其实,这里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行为缺少了很重要的一步。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阅读的规律是先整体再局部,而局部解读得对与不对还要放回整体去思考。这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这是用知识去解决阅读问题。

猜你喜欢

涉江芳草芙蓉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芳草满天涯文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体育梦想 芳草起航
The image“lotus”in I gather lotus blooms across the steam
萋萋芳草忆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