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点

2016-11-07陈龙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本同学

陈龙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42-01

初中时期是学生思想发展、人格魅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这门课程,让身心处于发展时期的青少年,为其自我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实践性极强的教学科目。初中时期是重要的转型时期,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无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想培养方面等有显著意义。该课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思想品德课程切合新课改

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广泛深入及贯彻落实,使思想品德课一改传统教材陈旧、枯燥乏味的现象,一改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质量差,在应试教育下思想品德课程难教厌学的困难局面。新课改下初中思想课程教学一改常态,切合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要求,既让学生牢固掌握教学知识,又从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教学大纲,有目的性及针对性地对教材中的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的细致讲解,教学考点进行习题精练。在作业评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进行仔细评讲,帮助学生寻找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及时进行纠正,做到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对尺度:教材与大纲的尺度,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尺度,练习难易程度与考试试题的接近尺度。

2.推行新教学理念下思想品德学科考核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与调控;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向多元;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模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

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打破常规教学评价的单一体系,采用多元化的三结合对课程学业进行评定,即考核形式上的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考核内容上的认知行为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掌握情况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体系,利于学生对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升知识整合水平。

3.引导学习

3.1“讨论采访”引导学习法。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时,教师讲授第一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家庭)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讨论,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然后,让一位同学以记者的身份对同学采访,让同学们面对全班同学谈变化谈感受。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3.2“游戏活动”引导学习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笔者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一些游戏活动,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需要共同目标―团结一致"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拔河游戏。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拔河,再与从同一个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4.抓住主题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摆在当今每个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得在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否则,会导致一些学生更加缺乏兴趣,上课做小动作,做其他学科作业等现象的不断发生,教师叫苦不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制作"活动,学生根据实际,动手制作如:"青年自护卡"、"小名片"、"警示牌"等形象生动而有趣的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成长少年的天真、稚气,又有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理想和追求,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在抓主题活动的同时,还注意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材料的"故事"、"图片"、"说一说"等栏目,将它设计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己体会并表现出来。既深受学生欢迎,又能引起学生对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5.运用小组交流,提高学生积极性

随着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只是学习书本中的简单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感受书中所要揭示的深刻内涵,了解这本书的用意何在,这也是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要求。所以思想品德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用生动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在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同学们协作的意识,在互相激励的讨论中提高对书本内容知识的领悟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的课本中,学习"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一章节时,我会先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包含的几层内容,再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一遍。为了激发同学们共同学习的热情,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把这一章的内容编排成一个小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以自己对课本的领会去营造一个"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氛围,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故事。

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热情高涨。同学们出于对这种教学方法感到新鲜和好奇的心理,积极地加入到小组故事的表演和学习中,探讨长辈和晚辈各自应该充当的角色。同学们各就各位,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扮演"父母"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其健康成长。扮演"孩子"的同学要用合适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让"父母"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同学们的表演极其丰富多彩,真实地还原了家庭中人物的内心,真正达到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效果。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会尊敬长辈、孝敬老人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这样的课堂气氛很自然很活跃,帮助学生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是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教学的真实目的。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把抽象理论与社会现象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本同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