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6-11-07巴珍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品德文本

巴珍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38-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 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思想品德课 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教育过程的程度。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然后,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明确课程目标,把握基本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3.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3.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3.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4.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渎溪江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四五个村子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青山水库这一段江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江面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品德文本
角色扮演游戏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