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生态:久久为功的大事业

2016-11-05岳振

当代贵州 2016年32期
关键词:贵州文明绿色

岳振

绿色发展、知行合一,贵州懂绿、爱绿。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绿色发展才符合“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最佳路径选择。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说,贵州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但是十分脆弱,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8月下旬,中办、国办《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公布,因“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贵州成为三个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意见”强调,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对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大生态之路,做好大生态这块“长板”,是贵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新理念一系列战略部署的重大决策。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厚植生态保护的基础,发展山上经济林下经济厚植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厚植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贵州发出了大生态时代强音,以切实有效的绿色化行动充实着大生态的内涵。

绿水须长流 青山应常在

今年2月,黔东南州锦屏县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正准被免职,同时被免职的还有锦屏县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张屏。这是全国首例环保部门败诉的行政公益诉讼案带来的问责结果。

锦屏县检察院在开展督促起诉专项工作中发现,县里7家石材公司在未依法建设环保设施的情况下长期违法生产,并将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直排清水江。今年1月,锦屏县人民检察院诉县环保局行政公益诉讼案一审宣判,法院审理确认,锦屏县环保局对鸿发石材公司、雄军石材公司等企业污染环境怠于履行监管职责的行为违法。

清水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生态破坏兹事体大。修复、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利用,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

为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7月初,贵州省下发《关于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工作方案》(下称“黄金水道污染防控治理方案”),强调“将修复我省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水质考核、污染物排控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方面明确了水环境监管目标。

此方案把水质“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各级政府水环境质量的责任底线;严禁在赤水河、乌江、清水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江、河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

这是厚植生态保护基础的重大战略考量。流域生态治理已成为贵州环境质量改善政策的重中之重,流域治理改革取得的成果需要巩固。早在2014年8月,贵州就在乌江、沅水、都柳江、牛栏江—横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等八大流域全部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

河长制严格明确了责任人的监督职责,通过“约谈”、评优创先“一票否决”等机制,充分激发了“总河长”“市级河长”“县级河长”的监督、协调主动性,增强了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环保责任心。

在赤水河流域,实行双向生态补偿机制成为生态改革典范。其运行模式是:当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二类水质标准,下游受益的遵义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劣于二类水质标准,毕节市则缴纳生态补偿资金。

河长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将在贵州全面铺开。“黄金水道污染防控治理方案”明确,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任期内出境断面水环境质量恶化、水污染问题突出、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的,要依规追究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在开展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乌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基础上,在省域内其他主要流域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

绿水长流,还要青山常在。2015年初,《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开始实施,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到2017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015年,贵州完成营造林431万亩,全省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全省共建有78个森林公园、104个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40个湿地公园。2016年要达到的目标是,森林覆盖率增长2个百分点,达到52%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强调,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贵州环保设施总量不足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保住贵州良好生态品牌,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

在正安县乐俭镇,有一位名叫刘洪的“茶叶经纪人”,常常驾驶着自己的小货车,奔走在大大小小的茶园间,组织和指导茶农进行茶叶管护,为零星散户茶农提供管理和采摘技术服务,并负责代收茶叶。每年经刘洪代为收购的茶叶有5万斤以上。这位“茶叶经纪人”,也是当地茶农的“致富经纪人”。

要致富,先认路。乐俭镇海拔较高,有适合茶叶生长的自然优势。2007年,正安县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乐俭镇也积极动员村民种茶管茶,走山地生态茶叶之路。而今,乐俭镇茶园面积已达23899亩,成熟采收的有15000多亩,户均5亩茶以上,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的脱贫致富道路。

乐俭茶叶铺就致富路,是山地特色农业的有效实践,是产业与生态协奏出的大生态进行曲。“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推动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是大生态理念的重要内涵。

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立足大生态寻求脱贫攻坚的出路,山地特色农业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搭建产业平台。贵州特色农业的着力点,是做强粮食产业、生态畜牧业、茶叶产业、蔬菜产业、烟草产业、马铃薯产业、精品果业、中药材产业和核桃产业9大类主导产业,做优特色食粮、油料产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渔业和林业特色经济5大类特色产业。这些都是贵州的生态宝贝。

基于环境友好的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贵州经济发展造就了新的增长点。大数据增长态势令人瞩目,2015年,贵州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2014年增长102.0%;2016年上半年,大数据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3.6%。各地以大生态为基础的大旅游、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贵州大生态战略得到中央及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今年6月,国家林业局与贵州省签署《林业科技扶贫对接合作协议》,双方在新一轮林业科技对接合作中,将通过林业科技项目合作,培育和提升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充分利用贵州的山区林业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复同意《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要求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大生态也成为政绩考核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规定,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此条例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为贵州严守生态底线构筑起一道法治保障。2014年10月,贵州取消10个贫困县GDP考核,考核重点转移到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

“绿色发展、知行合一”。贵州省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从体制机制建设、环保责任落实、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集中发力,大力度、大范围清偿生态历史欠账,努力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还给大自然、还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方百姓。

贵州懂绿、爱绿。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型关键时期,坚持绿色发展才符合“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最佳路径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清醒发展自觉,生态文明建设与坚持大生态理念的贵州故事越来越精彩。

(责任编辑/蒙 珺)

猜你喜欢

贵州文明绿色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再造绿色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