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2016-11-05彭国华

当代贵州 2016年32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经济社会人文精神

彭国华认为,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为核心内涵的贵州人文精神,既继承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形势下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 丽/摄 )

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为核心内涵的贵州人文精神,建基于贵州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升华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新形势下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冲出“经济洼地”,打造绿色发展的“精神高地”和“实践高地”。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华人文精神在贵州的鲜明体现和生动实践

中华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其本质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为核心内涵的贵州人文精神,既继承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形势下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生态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贵州秉持和创新发展“天人合一”理念的鲜明体现。从词源学与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天人合一”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一个鲜明特征。《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们在考察“人文”一词在中华文化中起源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由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天”与“人”、“天文”与“人文”,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国古人体察四时之变,既有修身养性的价值取向,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也有道法自然、不违天时的价值取向,正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而道法自然、不违天时的价值取向,正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息息相通。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山川秀美、林木丰茂之地。近些年来,贵州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整治石漠化等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不但保持了传统的生态优势,而且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特色之路,书写了“天人合一”的时代篇章。

后发赶超、推进跨越式发展,是贵州秉持和创新发展“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提到“知行合一”,人们立刻就会想到王阳明,谈起他的“龙场悟道”。而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力倡“知行合一”,都是在贵州完成和实现的。这一方面得益于阳明先生自身的学识与修养,同时与当时贵州的人文环境、民风民俗也不无联系。“知行合一”,重心在行、在实践。正如阳明先生所说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思想和我们党倡导的“实干兴邦”的理念不谋而合,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担当精神”“钉钉子精神”内在一致。近些年来,贵州秉持人文精神传统,发扬我们党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知行合一”的理念和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了新的活力与光彩。

在弘扬贵州人文精神中开创贵州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进一步形成绿色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是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绿色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三个言简意赅的重要论断,对此作了生动阐释和系统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社会财富,凸显了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强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打造贵州绿色发展高地,需要我们进一步形成绿色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进一步形成绿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影响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成效。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具体说来,应形成“绿色”问题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思考,着力解决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形成“绿色”创新思维,用新方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克服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旧思维、老路子;形成“绿色”底线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不突破环境承载能力底线;形成“绿色”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绿色发展,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引领、规范、促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系统思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来把握,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避免顾此失彼、单兵突进。

进一步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支撑、主要载体,直接决定绿色发展的成效。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就是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产业包括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业等,致力于提供少污染甚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清洁产品和服务。发展绿色产业,要求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加强废弃物处理,促进从产品设计、生产开发到产品包装、产品分销的整个产业链绿色化,以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进一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践行力,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基础意义、关键作用。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也就是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应为。这个“应为”,就是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坚持节约优先,强化集约意识,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推广绿色服装、提倡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时时可做、处处可为。大到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小到减少塑料购物袋、餐盒等一次性用品使用,以至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都是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都是在为绿色发展作贡献。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需要坐而谋,更需起而行。只要我们坚持知行合一、从我做起,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换来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就一定能开创贵州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理论部部务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室主编 责任编辑/朱 江)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经济社会人文精神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