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对山西焦化企业固话通信网的优化改造

2016-11-03苏丽萍

中国新通信 2016年19期

苏丽萍

【摘要】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软交换技术的研究,结合山西焦化企业通信网络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合理的技术方案,对山西焦化企业的PSTN交换网进行改造。网络核心层采用IP技术,网络边缘采用ZXMSG5200接入设备替代原来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实现固定电话双绞线接入。既有效利用了原有通信资源,而且实现PSTN交换网与宽带数据网的融合,减少了投资,使网络维护更加方便。

【关键词】 PSTN 软交换 ZXMSG5200 优化改造

PSTN作为提供话音通信的优质网已经为用户服务了几十年,但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用户对丰富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它终将被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所代替。基于电路交换的程控电话交换机虽然可以提优质的语音服务,但它的业务种类单一,需要增加新业务时,改造设备的难度很大。软交换网络通过基于IP传输的协议实现呼叫、业务的控制和语音、数据的传输,不仅解决了目前PSTN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交换网和数据网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多种灵活丰富的业务提供方式。

一、山西焦化企业通信网络现状分析

目前,山西焦化企业通信网包括两大网络:一是基于电路交换的程控交换电话网络,主要适用于五个生产区域现场岗位通信;二是基于IP交换的FTTH宽带数据网络,主要适用于四个住宅生活小区的宅电用户,实现电话和宽带的接入,两个网络互相独立。

1.1山西焦化企业现用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

1、电话交换网络与宽带数据网络相互独立,设备出现冗余,通信资源不能有效利用,造成建设维护上的投入较大。

2、程控电话数字交换机已用十几年,设备已经老化,备品备件缺失,一旦发生故障,将无法修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更换程控交换机投资大,而且交换核心层设备也在不断淘汰,更换新的程控交换机已不是长远之策。

3、生产岗位用固定电话,如果淘汰程控交换机改为FTTH方式接入,五个生产区域需要敷设大量光纤,通信网络需要重新设计,造成大量设备投资,原有固话网络通信电缆资源浪费。而且生产岗位要求通信可靠,如果生产岗位采用FTTH方式实现语音,岗位分散,不能对终端ONU实现统一可靠的供电,一旦发生停电,终端ONU失电,将造成通讯中断,起不到应急情况下通讯畅通的效果。

4、化肥厂程控交换机、焦化厂程控交换机、甲醇厂程控交换机出中继为一条传输路由,当传输设备出现故障时,将造成大面积通信中断。

1.2山西焦化企业目前网络架构

1、固定电话网络结构图

山西焦化企业共有四套程控交换设备,通讯楼程控电话交换机、化肥厂程控电话交换机、焦化厂程控电话交换机、甲醇厂程控电话交换机。通讯楼程控电话交换机通过622传输和2.5G传输与中心局形成两个传输网路环路。当一个传输路由有故障时,所有业务可以通过另一路正常运行。化肥厂程控交换机下挂广胜寺传输。只有一条出中继路由,当路由出现故障时,将影响正常通信,存在很大隐患。焦化厂程控交换机机与甲醇厂程控交换机下挂2.5G环路,与太吉、道觉、后河头、南郇形成小环路。也只有一条路由,同样存在很大隐患。

2、宽带网络结构

山西焦化通讯楼机房宽带接入设备ZXA10 C300与焦化厂机房宽带接入设备5683T通过通讯楼机房的汇聚交换机S9306到洪洞中心局汇聚9312。宽带接入设备C300覆盖山西焦化瑞祥小区和裕祥小区,宽带接入设备5683T覆盖山西焦化汇祥小区和运祥小区。采用FTTH的宽带接入方式,满足山焦企业四个住宅小区的宽带和固定电话接入需求。

二、山焦固话网络的优化改造

分析目前网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采用软交换技术将语音交换网与宽带数据网络融合,网络核心层采用IP交换技术,网络边缘采用ZXMSG5200接入设备、宽带C300接入设备、宽带5683T接入设备,满足固定电话网络、宽带网络要求。

优化改造后,山焦4套ZXMSG5200分别通过两个路径与山焦通讯机房的汇聚交换机S9306连接。S9306上行通过两个路径与中心局连接。实现了路由的备份。也实现了固话网络与宽带网络的融合。

山焦所有固定电话利用ZXMSG5200设备接入,ZXMSG5200支持双绞线,原有固话网络资源得到利用,满足网络末端生产岗位固定电话业务所需。山焦所有宽带业务通过通讯楼机房的C300和焦化厂机房的5683T宽带接入设备接入,满足山焦宽带数据业务需求。所有山焦通信业务通过汇聚交换机S9306与中心局连接。

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对山焦企业PSTN通信网的优化改造,实现了山焦固话网络与宽带数据网络的融合,利用了原有固话资源,节省了投资。山焦企业整个通信网络也向前推进了一步。

参 考 文 献

[1]《软交换的工程实现》 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罗国庆 2004年3月

[2]《软交换组网与业务》 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糜正琨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