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活动对外报道的“创新”与“变通”

2016-11-03于晶波

对外传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新社选题马云

于晶波

G20杭州峰会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会议,为全球所瞩目。数千名海内外记者同时将镜头对准杭州,同场竞技如何取胜?本文以中新社G20杭州峰会报道为例,从实战角度探讨如何创新议题设置提升传播效果,如何“曲线救国”实现选题“变通落地”,如何兼顾会场内外、将静态新闻做“活”,以期为我国外宣媒体在国际新闻大战中,提升选题策划质量和落地效果提供借鉴。

“会议一箩筐” 选题须创新

G20报道链长,配套会议多,几乎从年初横跨至年末,包括财政和央行行长会议、青年会议、贸易部长会议等一系列配套会议。G20峰会周开始后,更是“会议一箩筐”,协调人会议、B20会议、G20峰会、金砖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做好会议的动态报道是外宣媒体的“分内事”,但在做好程序性会议报道的同时,精心设置议题,发挥原创采集能力,做好“自选动作”,更是展现媒体战斗力的“关键指标”。如何做好“自选动作”,可谓“功夫在诗外”,选题要先行。

G20峰会九月初登场。早在2月份,中新社就对G20系列选题进行了精心推敲和策划,并在每一个报道节点,如倒计时一百天,倒计时一个月,接力推出。特别是进入8月中下旬,策划选题密集“打包”推出。

在此次G20报道的议题设置上,中新社凸显“三个注重”:注重“政经兼顾”,注重宏大主题“软着陆”,注重“借嘴说话”。

所谓“政经兼顾”——

G20不仅是经济盛会,更有不少政治意涵。因此,从前期的选题策划中,除了经济议题外,中新社还策划了《杭州峰会再启“主场外交” 中国将亮软实力与硬干货》《大外交也有民生温度》,从主场外交梳理和外交对民生影响等角度,外延了G20议题。

所谓宏大主题“软着陆”——

G20峰会影响深远,主题宏大,但宏大主题如处理不好,很容易将普通民众和海外受众“拒之千里”。因此,中新社在策划“全球经济治理”选题的时候,从民众耳熟能详的“杭帮菜”入手,把杭帮菜的慢炖、创新融入文中,将中国饮食的精致主义、好客主义嫁接到G20全球治理平台,最终成稿《G20精烹“合作大菜” 全球经济治理博采众长》:

……

杭帮菜调和中见功力。一方面讲究调料和食材的融合,另一方面,口感注重鲜咸合一,易博得南北食客的喜爱。

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G20既要兼顾各方需求,又要充分吸纳各国经验和建议,才能做好各方满意的菜品。

调众口,需要各国默契配合,更需要东道主“和”的智慧。中国举办G20,主场外交尽地主之谊,重在“博采众长”,做好融合引领者的角色。

……

通过杭帮菜的“软切口”,“索引”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硬题材”,实现了宏大主题的“软着陆”。

所谓“借嘴说话”——

G20杭州峰会不是中国自弹自唱,需要G20其他成员的支持和认同,从这一点看,借台发声、借嘴说话,充分反映国际社会的认同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贯穿整个会期,中新社精心设题,努力突破,围绕杭州峰会核心话题采访了诸多外国知名智库人士、专家、政要人物,从预热到热评,从会前、会中到会后,请他们从“外眼”的角度远观G20,从而实现了“站在世界看中国”。

调整路线图 “曲线能救国”

“功夫在诗外”,选题要先行。但由于种种原因,选题落地遇阻的情况在对外传播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在G20这样的大型国际会议上,常常“计划不如变化快”。这就要求我们的“指挥部”及时调整作战路线图,善于变通,实现“曲线救国”。

G20峰会在杭州举办,东道主马云是大热人物,早在会议召开之前就上了不少媒体的专访名单。但马云“档期满满”,专访显然无法一一实现。专访不到马云怎么办?中新社记者敏锐发现,马云担任B20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组主席,又在峰会周与多国政商要人互动频密,阿里巴巴更成为不少外国领导人竞相造访的“明星企业”。因此,结合马云的峰会周日程表,在峰会周落幕次日,中新社播发了《“G20时间”多国政要缘何与马云热络互动》一稿,对马云和各国政要互动进行了梳理和盘点,并对背后原因进行了分析。此稿虽非专访,但文章更具新闻性和综合性,在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尼等多国媒体落地。

与专访马云相比,专访奥巴马的难度显然更大。但此次杭州峰会作为奥巴马G20的“谢幕演出”,其本身就极具新闻性,对于各路媒体而言,显然不容错过。因此,虽然专访无法成行,但中新社记者“曲线救国”,通过奥巴马在杭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发出现场特写:《奥巴马在杭州“作别”G20》:

……

自2009年就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参加了历届G20领导人峰会。如今离别,他难免感慨,“这是我第10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席G20峰会,真是时光飞逝”。

回首自己的10次峰会,奥巴马首先感谢此次杭州峰会东道主中国的热情款待,感谢在美丽的西湖边举行峰会,“谢谢”,奥巴马特意用中文说。

……

文章用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和直接引语,让受众在只言片语间感受到了这位即将卸任的大国总统的离别情怀,“迂回战”再度奏效。

G20峰会文艺晚会美轮美奂,是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最受海外受众关注的文艺晚会之一。但由于证件原因,中新社记者无法深入晚会现场,为了“不缺席”此次晚会报道,中新社“亡羊补牢”采访了多位参演人员,发出《揭秘G20文艺演出幕后:精心准备换来完美谢幕》,还原了晚会准备和演出盛况。

此外,对于备受民众关注的G20“国宴”,中新社亦“曲线救国”采写了《揭秘G20“国宴”上的杭帮菜:博采众长 包容创新》,通过对杭帮菜大厨的深入采访,解密还原了国宴菜单;对于世界瞩目的第九次习奥会举办地,采写了《杭州西湖国宾馆的前世今生:从1972中美破冰到G20习奥会》,弥补了“虽不能至”的报道缺憾。

旧菜可新作 动静能转换

每逢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举办地都会配套推出一系列本地采访线路,用以“搭车宣传”。会前和会中,浙江省、杭州市宣传部门就为媒体记者准备了多条采访路线。但与会场内的冠盖云集相比,浙江本地的新闻人物显得没那么“令人瞩目”,新闻本身的份量似乎也“稍逊一筹”,更具挑战的是,这些外围新闻不少是静态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旧闻”,如找不到合适的新闻切入点,很容易沦为“官样文章”。如何翻炒出新,由静入动,摒弃宣传味,是对各路媒体的一大考验。

杭州是此次G20峰会的举办地,对杭州的城市宣传自是题中之义,如何做好杭州的城市宣传?使其既无宣传味,又有新闻性,颇费思量。

G20峰会首次花落中国,但并未选择一线城市北上广,而是选择杭州,其实这本身就是新闻,经过中新社社长章新新点题,“G20峰会,为什么是杭州?”在此思路下,中新社记者采写播发了《信息经济成“一号工程” 杭州踏准全球经济前沿“鼓点”》,道出杭州作为“天堂硅谷”,既拥有灿烂历史,又驶上了通往“未来”的信息经济高速公路,是其得以跻身G20峰会举办地的深层原因,从而实现了旧菜新作,并获得了海外落地。

此次G20峰会还推出了京杭大运河、乌镇、跨贸小镇等外围采访线路。中新社报道组在“实操”中发现,将静态的城市宣传与新鲜热络的G20峰会巧妙结合,就会发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如此次中新社推出的《G20峰会召开在即 杭州将运河文化展现给世界》《“G20时间”访乌镇:互联网“点亮”千年古镇智慧生活》《“G20时间”探访杭州跨贸小镇:一隅买卖全球》,将当地相对静态的新闻,加上G20这一动态调料,从而成功让静态新闻“动”起来,实现了“旧闻”的新闻性落地。

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4年的北京APEC,再到2016年杭州G20,每一次新闻大战,都是对我国外宣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一次“检阅”。深挖创新,善于变通,在大战中积累更多的“实操”经验,创造更多融通中外的传播案例,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中新社选题马云
海外视角 新锐表达
新年刊
马云不卖“一句话”
选题有误
打个平手
如果是马云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倒立的马云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