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心相通 无远弗届

2016-11-03刘永钢

对外传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一带转型

刘永钢

《东方早报》/澎湃新闻是媒体融合转型的一个产品结合体,其中《东方早报》创刊于2003年7月,是一份传统的纸媒,澎湃新闻上线于2014年7月,是一个移动新闻客户端。他们由同一个团队运作,采编风格和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但他们现在的传播效果却有惊人的差异:《东方早报》目前每天发行量在10万左右,澎湃新闻的移动用户已接近6000多万。

我们认为,澎湃新闻的成功是媒体融合的成功,是传统媒体人的专业精神、理想初心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成功。

今天,传统的媒体与古老的丝绸之路都发展到了一个转型跨越的关键点。我相信,无论是媒体还是丝绸之路,当我们坚守传统和初心,同时张开双臂拥抱现代技术和文明,必将产生新的强劲的生命力。新媒体和“一带一路”的新结合、新实践,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民众,民心相通、无远弗届。

消除发展鸿沟:“一带一路”为全球合作带来新机遇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这份文件提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媒体合作等6类合作形式,将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要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这几年,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持续低迷使多国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今年,英国“脱欧”公投又使得当前的全球化走到了“减速转型”新变局的风口。有不少专家认为,上一轮全球化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就是普惠性和共享性不足,发展中国家和小微企业缺少公平参与、共享红利的机会。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涵盖了人口占全球63%、经济总量占全球30%的广大区域,这一倡议以平等为基础推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将有望在全球化“下半场”的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个关键性的转变过程中,媒体负有重大的使命,应该成为前瞻者、解释者、说服者,媒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全球的战略枢纽地带、民族冲突地带、宗教重叠地带和能源密集地带。因此“一带一路”需要一个精细的、全面的、同时又是充分体现差异化和包容性的国家传播战略。为此,中国媒体与沿线国家的媒体迫切需要展开持久而深入的交流合作。

消除数字鸿沟:移动互联网为媒体转型提供新路径

今天,媒体已经进入了转型的激烈风口。近几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呈井喷之势:统计数据显示,至2016年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9.8亿,而在网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活跃数量达到9亿,这几乎赶上了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这一发展趋势,颠覆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流程,也颠覆了媒体的内容与产业流程。

澎湃新闻(The Paper)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澎湃新闻由上海报业集团主办、《东方早报》团队运作,是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新媒体,主打时政与思想。与大部分门户和聚合类的数字媒体不同,在强化技术跟随和突破的基础上,澎湃新闻把主要人力和成本都投向内容原创,我们希望既能坚持传统媒体的初心和匠心,同时又能紧紧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步伐。自2014年7月22日上线以来,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澎湃新闻移动用户数已经接近6000万,日活跃用户数接近500万,已经成功跻身中国互联网媒体第一阵营。并且与传统媒体广告营收断崖式下滑形成鲜明对比,澎湃的广告营收和版权收入同比去年增长率超过100%。

作为加强媒体对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一步,今年4月6日,澎湃新闻团队又出品了全英文数字出版物Sixth Tone(第六声),Sixth Tone的主旨是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的日常故事,让海外读者能在偏见和误解之外读到一个真实、人性、生动同时也很复杂多元的中国,我们的目标是让Sixth Tone成为英文世界了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重要入口。几个月下来,Sixth Tone已经在西方主流媒体和对华外交、学术圈中初步建立了口碑。

互联网技术对传媒的颠覆性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全球媒体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互联网作为这一转型的技术核心,使得传播成本极大降低、传播渠道极度畅通、传播模式有了无限可能。比如,澎湃新闻目前特别聚焦在视频和大数据,也很快会有这方面的成果出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和内容的结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今天,谁能在传统和现代、技术和内容的结合方面先行一步,谁就能在新媒体发展中赢得先机,谁就能掌握对内传播的主动权和全球传播的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更可以通过新媒体带来的新机遇,一举改变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不利地位,消除其中的数字鸿沟。

消除交流障碍:构建媒体融合平台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合作,《东方早报》/澎湃新闻一直很用心很努力,我们组织了不少的采访,形成了不少的作品,也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认可。比如将于12月4日举行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大选,我们国际新闻部主任就已受邀作为国际观察员。

在全球化与媒体的双重转型窗口来临之时,我们必须抢占新媒体新技术“话语权”,我们必须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媒体的互通与合作做点什么。为此,我建议按照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享的理念原则,尽快设立“一带一路”新媒体合作新机制,构建“一带一路”媒体融合平台,破除文化壁垒,做大传媒“朋友圈”。具体建议包括:

第一,建立新闻信息共享和采访相互便利机制。通过独家新闻、专稿的互换共享,相互设立合作媒体的展现平台与专栏,通过既有内容展示和未来需求定制,开展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新闻生产的内容合作。

第二,建立社会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传媒社会资源、传播渠道与数据库共享机制,互通有无,在新闻操作理念、技术创新与运用上,广泛开展媒体从业人员培训合作与互访交流。可以合作推出互动性活动,如跨国主题的征文比赛,与各国政商界、普通民众的交流活动。

第三,设立“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协调的固定机制,尽快从战略高度,研讨设立媒体融合与合作的顶层平台与数字化载体,定期召开线上、线下推进会,推动在新闻采编与传播、媒介管理与经营、传媒技术与创新等各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与应用合作。

以中国上海为大本营的《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愿意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媒体合作,愿意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融合平台而全力以赴。我们认为,这个过程、这种合作,无论是对于媒体本身还是对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大有意义的。

(本文系作者在2016“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猜你喜欢

一带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地方高师转型的归因、模式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