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彬县大佛寺:仙人漂翩下云台

2016-11-02宿小白

南风窗 2016年21期
关键词:大佛寺阿弥陀佛佛像

宿小白

一个阴日的清晨,我到达了位于陕西彬县的大佛寺石窟。在泾河南岸、清凉山下,凿空在红色山体间的壮丽佛寺出现在我的面前。经佛缘之线牵引,我跋山涉水来到这里。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窟内主像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为石泥塑彩绘。阿弥陀佛像不仅高大壮观,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它所传达的充沛圆满的形象,即佛家所云的“具圆满相”:面方耳垂,额宽唇厚,肌肉丰满,目光柔和注视前方,有一种泰然自若的风貌和悠然博大的力量。唐代塑像所具有的稳固的安全感和沉稳浑厚的包容力,从佛像周遭自然而然地溢出。有人认为,这尊佛像绘入了唐太宗的面容。

根据柯律格,西方净土主佛—阿弥陀佛崇拜在5世纪的寺院中开始流行,到唐代成为中国最强大有力的佛教信仰之一。这一方面由于政治权威的竭力推崇,西方净土世界的瑰丽壮观图景很容易让人与大唐盛世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则导源于佛教自身的世俗化,在阿弥陀国中物质极大丰富,“随意所欲,应念即至”,能满足修行者死后栖息于富饶之地的心理欲求。

大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和信仰的力量,右侧为大势至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佛家有言:信则能入,智则能渡。两尊菩萨面相丰润,方面广颐,含蓄恬静,衣饰随风翻飞,流畅的动感呼之欲出,形神无不展示出天国的至善至美。

大佛洞两侧分别是罗汉洞和千佛洞,为唐高宗时期开凿。这一时期,唐朝的雕塑工艺达到了顶峰,人物造像风格趋于成熟。从大佛寺的塑像可以看出,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体丰满健康,有的菩萨呈现出女性般的身体轮廓,不再笔直地站在佛的身旁,而是把头微微地像佛一侧倾斜,丰腴的胯部向一侧扭动,身体呈现出优美的“S”型。“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我惊叹于久远古代的工匠们,竟能这般生动、大胆、直率地展现人性的内心世界,创造出如此光彩照人的雕塑杰作。

这样的艺术造型,肇始于张僧繇绘画风格的影响,于北响堂山石窟身体微曲的胁侍菩萨之中初见端倪,经过隋代的酝酿发展,到了唐代逐渐成型。与北魏时期那种超凡绝尘、不食人间烟火的造型不同,唐代造像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不但极力表现身体姿态之优美,还有意识地突出菩萨安静祥和、关怀现世的神情,力求拉近人与神之间的距离。

千佛洞内一对菩萨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并肩而立,容貌相似,恍如孪生。二者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披罗衣之璀璨,珥瑶碧之华琚,曼妙腰肢朝同一方向轻轻扭动,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而那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则完美刻画出菩萨的婀娜和妩媚,让人忍不住久久凝视。

仔细欣赏这组菩萨,你会发现它们是唐代造像艺术的完美代表,堪称“东方的维纳斯”。丰满的胸部、纤细的腰部、娇艳的面庞、朦胧的眼神以及嘴角露出的神秘微笑,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你面对的放佛是两个人世间高贵文雅、丰满苗条、健康美丽、活泼可爱的少女,居然有了呼吸,有了灵魂。

在唐代,思想、信仰与感受,仿佛获得了肉身,故而是可见的、可感知的。佛像的神采,亦在出世的超越与尘世的关怀间,获得了微妙的平衡。

每个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雕塑、绘画因此亦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自宋元以降,佛像风格日趋写实,菩萨的神情姿态趋于内敛自省,仿佛陷入无尽的冥思之中,唐人的“丰颊厚体”及对饱满大气之美的崇尚已经远去了。唐代的精神,大概就是要不负此生、尽情尽兴。如今的时代,流行的是骨感美,纤纤细腰锥子脸成为王道。我们大概忘记了,在辉煌的大唐,女人曾经可以那样健康、自信、自由地舒展自己的身体—爱我就连同我的赘肉。

猜你喜欢

大佛寺阿弥陀佛佛像
大佛寺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张掖大佛寺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扉页版画探析
刘红卫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中《阿弥陀佛》、《毗卢舍那佛》与《天藏菩萨》的图像内容研究
张掖大佛寺相关问题辨析
致我越来越小的母亲
御製四體合璧《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碑——章嘉國師、文本及多語體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