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引入导师制探析

2016-11-02罗建岚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生公寓导师制党建

罗建岚

【摘 要】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阐述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的重要意义,从导师遴选、导师确定、导师职责、工作模式、工作保障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公寓 党建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21-03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将党建工作推进到学生公寓,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其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大学生党建特别是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一、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现状

(一)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浮于表面。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赋予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对高职院校而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主旋律。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在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办学体制改革、专业课程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提升等多重任务,加上高职院校间存在比较激烈的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的竞争问题,加剧了校内“重行政、轻党务,重实用、轻思想”的现象,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受到影响。学生公寓党建作为大学生党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才在高职院校慢慢开展,学校层面往往缺乏统筹安排,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尚未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在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更是比较滞后。

(二)工作力量薄弱导致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发展缓慢。当前高校主要以专业、年级、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尚未有计划、系统性地将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学生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学生公寓中来。然而,我国高职现行学制一般为三年,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后,需顶岗实习一年或半年。在这样的教学安排及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公寓更加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建立“公寓党员之家”这样的临时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一方面,由于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多隶属于院系内基层组织,对参与学生公寓党建活动有较大灵活性;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党建主力军的辅导员和支部书记,其日常事务太多,党务上主要忙于发展党员,较少将工作精力投入到学生公寓管理,使得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力量比较薄弱,难以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延伸和突破。

(三)党建阵地缺失导致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效果欠佳。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式发展逐步转型的过程中,对硬实力提升的重视依然多过软实力,加上生源跨地区流动的进一步放开,区域间、区域内院校竞争加剧,一些高职院校更多把有限办学经费安排在短期内看得见的建设方向上,对学生党建特别是公寓党建的投入不多。这也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往往浮于表面,党建活动多停留在党员挂牌、上墙等表面工作,公寓内少见固定的党员活动场所,就连宣传栏都比较少。据笔者参与的针对广西高校基层党建的专题调研,在数千名被调查的高校师生中,34.6%认为当前党建工作活动场地及设备不足;48.1%认为当前党建工作内容比较枯燥,形式比较呆板,吸引力不够;84.0%认为可以通过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及形式改进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涯内过半时间都在公寓内度过的高职学生而言,党建阵地的缺失对公寓党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党建阵地的加强也将对公寓党建活动的丰富度、参与的积极度、效果的深入度有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的必要性

(一)引入导师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高校作为高知识分子的密集区和集聚地,各种思想在这里交锋,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各种信息在这里扩散,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淡化、诚信意识缺乏等问题,甚至一些大学生党员都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党员意识不强、宗旨意识不强、不崇学不善学等问题,这反映出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客观需要的现实差距,说明这项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而学生公寓党建可谓是薄弱环节中容易忽视的一环。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青年价值观这“第一颗扣子”扣什么和怎么扣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这就对学生党建以及学生公寓党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相当于在学生和教师间搭建起经常交流的桥梁,使教师能够打破专业、年级、班级的限制,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关注和培养,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使学生党建能够更加深入学生内心,富有情感。

(二)引入导师制是理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机制的重要推手。在愈发紧张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投入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如果学生公寓党建缺乏活力,无法调动起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能把学生凝聚起来,那学生公寓仅能成为学生的休息场所,无法转化为党建和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据笔者参与的针对广西高校基层党建的专题调研,58.8%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或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因联系班级较多、自身业务繁重,学生党员平时也忙于学习实践,他们都很少能将工作延伸到学生公寓中。通过引入导师制,选择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党员担任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导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等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规划、帮助和指导,可以成为学生公寓党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有效执行的有力保证,能够较好地改善过去学生公寓党建活动因缺乏引导而流于形式、简单枯燥、空洞乏味的不良现象,使之更具针对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更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引入导师制是提升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有益实践。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真正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关键在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在导师与学生交互的过程中,在学生激情活力的感染下,还能不断激励导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促使导师增强政治意识、本领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优势和个人魅力,走到学生身边开展深入持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导师的循循善诱中受教育、长才干,让导师在学生的困惑与释然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引入导师制的路径探索

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遴选导师是基础,工作模式是关键,制度建设、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估是保障。只有把想干懂干真心干的导师遴选出来,以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方式开展党建工作,用制度保障导师制正常稳定持续开展,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一)导师遴选。导师必须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爱党护党为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有”好老师标准,敬业修德,奉献社会,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管理服务能力较强,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高职院校遴选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导师,可以重点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业务水平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教师党员,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广博学识,把学生党建工作和综合素质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对以实践教学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这样的导师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也容易产生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崇学善学,主动走进专业课堂、参加实习实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的同时,勇于创新创造,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做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表率,如此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党的建设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在遴选导师时,除在职教师党员(含辅导员教师党员),还要注重发挥服务意识好、有奉献精神的离退休教师党员作用,管理服务部门的党员干部也是有益补充。

(二)导师确定。不同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名导师联系一名学生党员(1对1),一名导师联系多名学生党员(1对N),或者多名导师联系多名学生党员(N对N)的模式,开展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在导师的确定上,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以双向选择为主、组织调整为辅。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等多种方式,在本人同意的前提下,经过遴选形成学生公寓党建导师库,对导师的情况予以介绍及公布。学生党员可以结合日常学习实践及公寓居住等情况,单独或组团提出配备导师的申请,申请时应附上学生党员的专业、兴趣、性格、需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学生申请为基础,导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初步对接,学校组织部门在综合考虑师生实际及人数等客观因素情况下,对导师配备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和引导,最终确定形成1对1、1对N、N对N的“对子”。

(三)导师职责。配备导师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参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大学生党支部职责要求,明确导师的几项重点职责:一是以学生公寓为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在大学生党员中的贯彻落实,对学生公寓里产生的错误思想和传播的错误言论进行抵制,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协助做好学生公寓里党的建设、学风建设、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配合院系级党组织及学生党支部做好公寓内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在公寓内党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协助做好公寓内学生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三是定期深入学生公寓关心服务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学习生活情况,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主动帮助学生做好思想疏导、化解冲突矛盾、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学习帮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工作模式。在1对1、1对N、N对N模式下导师制的开展,主要以结对子的形式进行,要把握好工作节奏,才能适应高职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应建立定期与不定期工作机制。导师在与所联系学生党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定期联系机制,定时间定专题定目的深入学生公寓调研和工作。此外,要把握好重点时期、重点活动等特殊情况下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不定期到学生公寓开展工作。无论是定期还是不定期的工作机制,(下转第55页)(上接第22页)都要建立在有良好的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顺利执行,否则导师制会变得有名无实。导师通过对学生党员的指导,能把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工作学习作风进行传授,使学生党员受到感染、得到快速成长;而学生党员进一步将所学所思传递给公寓内日常相处的更多同学,如此层层传递,可以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加深入、全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工作保障。要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导师制,做好学生党员状况的动态收集、反映及响应制度,将导师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位,用制度规范导师在学生公寓的党建工作,形成制度健全、操作规范、响应及时的运行机制。要加强对导师的教育培训,帮助导师“上岗前”明确工作职责,熟悉工作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案有所掌握,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公寓党建工作。要注意对导师的考核评估,适当量化导师制活动指标,重点考察导师的指导方法、指导成效、学生评价等,在探索中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导师评价机制,对优秀的导师加大宣传,予以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对工作不力的,予以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央、国务院发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2016-04-20].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2]李雄德,金小军,程志山.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1)

[3]张宇.高校“公寓党员之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6-04-20]. 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模式研究——基于导师制‘党员之家进公寓的实践与思考”(2013ZZZ047)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学生公寓导师制党建
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模式探析——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公寓为例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学生公寓“五进”工作法治化的路径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二次开发的学生公寓漫游仿真的研究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安徽:《学生公寓用梳棉胎》地方标准修订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