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漠里的水龙头

2016-11-01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37期
关键词:水龙头新闻周刊体制

在《去哪儿上学——中产的教育焦虑》这个专题中,我写了3个“回归体制”的故事。3个家长,他们都曾经考虑过、或者已经让孩子离开了体制内教育,但经过各自的权衡与尝试,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正轨”。

身为一个从小接受体制内教育,后来又去国外读书的人,我深知国内所谓的“体制内教育”存在怎样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也无比清楚地知道,此中的种种困境,并非一句“改革”或“逃离”那么简单。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身边总能看到太多太多焦虑家长的原因。他们有人斥重金抢购学区房;有人带着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在每一个周末辗转于各种课外班;有人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甚至小小年纪直接出国;还有人则选择了在家上学、私塾、读经等小众的“特色教育”……

家长们总是费尽心思希望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东西。面对日趋固化的社会阶层、沉重的生活压力、不平等的教育资源,中产家长们的“教育焦虑”难以避免: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和社会底层相比,他们有太多东西不能放弃。

事实上,我无意“为体制内教育辩护”,但我也确实觉得,在现阶段让诸多国人口诛笔伐的体制内教育,虽然有很多欠缺,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真没那么糟糕(当然,我是指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大众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与少数个体的诉求存在矛盾,但很多本质的东西仍有相通之处:知识的教育、学习习惯的养成、孩子身心的平衡发展……

要缓解有关教育的焦虑,我们需要一个更多元的教育体制,一个相对公平、更有效率的社会环境。而坚硬的体制与社会现实之外,比某条特定的、通往成功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

曾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某个国家召开一个国际会议,来宾中包括一些来自沙漠地区的人。他们住在会议中心里,最感兴趣的不是开会而是卫生间里的水龙头。水龙头一拧,水“哗啦”就流出来了。他们觉得这好神奇啊,平日在沙漠里为了找水,他们常常要找上几天几夜。因此,会议结束后,他们就买了一些水龙头带回去了。

可是,在沙漠里,这样的水龙头能拧出水吗?

封面反馈

@段子姐:焦虑其实是中产的必然属性,因为想上,也因为不想下,炒房的炒股的都是这个阶层居多,对教育格外焦虑,因为也就这事儿焦虑下还能有结果,能掌控住。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低龄出国留学好与不好,的确因人而异。对于那些独立、胆大的孩子,早出去,有 利于更好地融合当地的文化;而对于那些内向、胆怯、被过于保护的孩子,可能是煎熬。(龚佩娟)

休刊启事

适逢国庆假期,本刊2016年10月10日休刊一期。祝广大读者假期愉快。

《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部

猜你喜欢

水龙头新闻周刊体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推理:左扭扭,右扭扭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空中的水龙头
声控水龙头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