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作文题立意解析与备考探析

2016-10-31张如兰

成才之路 2016年30期
关键词:备考高考作文语文

张如兰

摘 要:通过对2016年高考语文Ⅱ卷作文的命题意图和立意进行解读,指出应从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主流;思辨思维能力培养;关注生活,以小见大;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四方面进行语文作文的备考。

关键词:语文;高考作文;立意角度;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0-01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一、命题意图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很好地贯彻了关于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传统文化不断流失,青少年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立意解读

对于2016年高考的这道作文题,与其名曰“任务驱动型”,不如说是“驾轭鞭轨型”,不要求立意创新有多大的发散,只求驾在轭中的牛,在牛鞭驱使下顺着规定好的路线或犁沟往前拉。如果不能入轨于“上述三条路径”,或立意只偏执于说“语文素养”之于“人的终身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的自信”的作用、意义等,这就算未执行“任务指令”,脱题了。“比较上述三条路径”a.课堂有效教学,b.课外大量阅读,c.社会生活实践。这里的“比较”一词大有文章。并非是比较论述三条路径的高下优劣,“比较”是一个“考证→识别→甄选→抉择”的构思立意过程。于是选择立意的角度只能在 “任务指令”下组合:a、b、c、ab、ac、bc、abc。当然,立意角度要“正中下怀”,以杨玉环在李隆基前起舞作比,剥一句《长恨歌》诗句,最好是“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眸吻题别”。如果你只盯着“课堂”,只算是“凝眸”,是顺着说,跳的是“国标”,不抓眼球;如果你关照“课外”,却有“含情”,是接着说,跳的是“芭蕾”,有点意思;如果你触及“实践”,更为“亲吻”,是“兜底说”,跳的是“探戈”,拓展有力。于是立意视角的价值取向就很明确了,“课堂教学”小于“课外阅读”小于“生活实践”,即“顺着说”小于“接着说”小于“兜底说”。从内容的丰富充实、表达的全面深切、发展的特色凸显而言,上列七个角度中前三个角度胜于后四个角度,两组内细择优选,可形成如下两个不等式:a

三、备考启示

1. 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主流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它既要有选拔的功用,也要引导社会的舆论方向。因此,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完善作文题目的选材或提高作文题目自主编拟模拟程度,进而提高作文备考的效度,更好地训练考生的审题意识与选材意识。

2. 注意思辨思维能力培养

Ⅱ卷的作文题可谓侧重于思辨思维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大途径时,需要思辨地看待问题。三大途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径优缺点的全面思考中来思辨地论证分析。在备考时,教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3. 关注生活,以小见大

高考作文常从生活切入,然后来探讨一个有一定价值引导的问题。Ⅱ卷通过语文学习来探讨语文素养,进而谈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过漫画奖惩之后来探讨教育的相关问题等都是属于这种思路。高考作文选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内容呈现,因此在备考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题目的命制或选择中注意选择的标准。

4. 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体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Ⅱ卷写作要求有“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个体生活,表达个体感受,而一些考生在这方面显得稚嫩,在表达个体的体会和看法时,文字单调,思维浅显,甚至是记账式的呆板。所以,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人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作文备考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四、 结束语

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与日俱增,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备考中应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思辨思维能力、对生活的关注以及表达看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学军.作文稳中有变 不断推陈出新——从辽宁卷作文题十年的变化看备考[J].语文知识,2014(06).

[2]章家谊,胡笙.60年来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角色预设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猜你喜欢

备考高考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古诗难懂之因探微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