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品课思辨性话题研究

2016-10-31陆洪涛

成才之路 2016年30期
关键词:学生

陆洪涛

摘 要:从思辨性话题的选择应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思辨性话题的设计应有利于初中思品课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思辨性话题的处理应成为激发学生道德践行的动力源、思辨性话题的讨论应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四方面,对初中思品课思辨性话题进行研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思辨性话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践行。

关键词:学生;思辨话题;道德内化;道德践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10-01

初中思品课教学应以思辨性话题为载体,通过思想矛盾的冲突与斗争,使学生逐步学会道德推理、判断与选择,不断走向道德成熟。

一、思辨性话题的选择应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

在苏人版八上“三思而后行”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了“四川达州老人摔倒事件”的新闻材料。选择这样的教学案例受到了部分教师的质疑,他们认为不应该让未成年学生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而这位教师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难以选择的,就避开这样的教学案例。因为这样的情境案例是真实存在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碰到的,它是贴近学生生活,紧跟时代节奏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样的话题的分析,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才最有可能促使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其实际的道德行为相符,才能激起学生道德践行的自觉性。

二、思辨性话题的设计应有利于初中思品课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价值观目标是初中思品课的核心目标和灵魂,在思品课教学中忽视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初中思品课存在的合理性。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道德素质是初中思品课的本义。在“三思而后行”的教学中,面对以上思辨性话题,学生已经在道德判断上产生了困惑:面对摔倒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在今后面对这样的道德抉择时,就会选择逃避和不作为,这显然是与我们初中思品课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一思辨性话题精心设计,进行层层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最终才能达成初中思品课教学的价值观目标。

三、思辨性话题的处理应成为激发学生道德践行的动力源

在“三思而后行”的教学中,学生看到以上新闻事件中好心帮助他人反而受到诬陷的情况,在道德判断上就产生了困惑:一方面,助人为乐、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正义与良知的体现,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施以援手;另一方面,助人为乐的代价是不但不能受到赞扬,反而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给家人带来麻烦。那今后自己遇到摔倒的老人,还该不该扶呢?针对学生以上的困惑,需要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论中去辨明观点,最终解决这一思辨性话题。为此,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如果你是当事人小云,看到蒋老太摔倒,听到老太让你去扶她时,你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你会怎么做?”由于受教学案例中小云助人为乐不但没能受到赞扬,反而给自己带来压力和给家人带来麻烦这一结果的影响,学生考虑到帮助老太可能带来的风险,所以除少部分学生选择寻求大人帮助和报警外等积极行为外,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走开和只当没看见等消极行为。紧接着教师用以下问题追问:“你明知应该去帮助老太而选择了走开,你内心会是什么感受?如果摔倒的是你的亲人,你希望有人帮助你的家人吗?如果他人也像你那样走开,又会给你的家人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通过层层设问,就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道德问题的思辨中,就逼着学生通过思想矛盾的冲突与斗争,去学着推理、判断与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接着再问:“那有没有方法既可以帮助老太又可以保护自己呢?”有前面问题的铺垫和引导,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可以选择报警、向路人求助、寻找证人等方法。这样,在这一思辨性话题的处理过程中,教师根据情境的不同发展阶段,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想矛盾的冲突与斗争,逐步学会进行道德推理、判断与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如何去“三思而后行”,如何“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方法,又提高了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可以激发他们进行正确的道德践行。

四、思辨性话题的讨论应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以上思辨性话题的讨论解决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相左甚至激烈争辩的场面。比如,有些学生仍然会坚持不能去扶老人,对于这些与教学目标不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这部分学生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挖苦、讽刺、看低他们,而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提高思想认识。教师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在课堂讨论中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争论中去发展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促使其选择恰当的道德行为。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思辨性话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争论,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践行。

参考文献:

[1]唐福军,雍艳琼.思想品德课教学“五字诀”[J].宁夏教育科研,2010(03).

[2]王金明.反思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4(01).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