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2016-10-31杨荣清

江淮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文化景观

杨荣清

摘要:文章从空间的概念入手,认为城市空间是权力和资本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治理者要充分利用城市空间传播与重构区域特色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借助城市空间予以传播,并且在空间中通过景观语言进行生产、传播并重塑区域文化。在文章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探索了城市空间中通过语言生产建构与重构区域特色文化的可能性。

关键词:区域特色文化;城市空间;文化景观;语言生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5-0160-004

国家统计局显示,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6.1%。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快速聚集到城市,空间成为重要的稀缺资源。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如何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建设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从而避免“千城一面”、毫无个性的发展趋势,城市空间中景观的语言生产极为重要。

一、空间思想溯源

空间,是一种具有长、宽、高等物理属性的存在。但是空间又不是简单的存在,它通常具有社会意义。空间批判家就认为,空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社会经验的产物。[1]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的空间思想批评家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空间意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空间不是静止的舞台,也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物质表达,而是一种“精神的场所”。在列斐伏尔这里,空间既是物质的存在,也是一种形式的存在、社会关系的容器。在1974年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强调空间实践在沟通城市与人的关系时的意义,指出城市生活展开于城市空间之中,位置、边界、领域、地位、立场、流动、核心等,透露出主体建构自我与异己的边界。[2]他特别强调空间在资本生产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知识性的(也即既能表达政治理想,又包含着知识群体通过精美设计表达出的美的理念)。空间是中介、手段、工具,也是媒介[3],它可以作为管理者的表达思想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整个社会表达的手段,同时,空间还是社会消费的对象。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空间成为资本逐利以达到剩余价值目的的场所,比如通过商业体的建造、商业开发、空间利用,以达到获取利润的商业目的。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品,他认为整个社会的关系、模式、方式都出自特定的空间,也即在物质化过程中,空间成为实践的场所。商业广场、写字楼、步行街、工厂、地铁等城市空间被巧妙的利用,城市生产关系沿着前述空间来构建,空间不仅成为城市物质的载体,更是一种自我生产。以街道为例,街道不仅是美丽、时尚、前沿的载体,同时,也是当前消费主义生产主阵地。列斐伏尔的空间批判思想对于城市空间中景观的建造与维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概念的,更是意识形态的,城市空间中的景观不仅是区域文化传播的场所,也是再生产区域文化的路径。

空间研究另一集大成者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福柯注意到“19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和时间主题纠缠,人们迷恋历史、发展、循环、死亡等时间议题”。福柯认为空间在描述历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维度,因为空间是各种权力的历史。这是一种社会研究的转向。[4]福柯认为空间是一种规训,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借助边沁“全景敞视监狱”的概念,认为空间是一种权力,是权力的空间化处理。通过“全景敞视监狱”这样的空间,监视者可以发现被监视者的一切行为,而被监视者却无法发现。在这里,空间成为权力行使的途径,并最终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地发挥作用。[5]现代社会的空间,虽然仍有福柯所言的“监视”内容,但是从城市景观设计来说,则无法起到上述作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实际上也是一种权力,它表达出的内涵并不比“监视”的作用少。当每日数以万计的人经过城市景观并对其投以注目时,景观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足以“媲美”任何权力体系。

二、区域特色文化与空间

区域特色文化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惯习、风俗、行为方式等。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是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保育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目的。[5]

从西方来看,区域特色文化的表达方式比较多,通常有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国家公园等。以欧洲为例,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索勒特索煤矿区就建立了戴瓦兰生态博物馆,建设目的是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工业文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台湾兴起了造村和社区运动,日本因农业人口流失严重,所以提出一村一品口号,打造乡村特色,吸引旅游资源;台湾通过“人、文、地、景、产”等核心理念,发展社区旅游,以传承和保留社区文化。[6]

区域特色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因地而异。首先,包括历史文化遗存。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下同),历史文化遗迹对区域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包括以包公为代表的廉政文化、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文化,以及三国文化等,多种文化遗存的汇集,形成了合肥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其次是自然资源禀赋。以逍遥津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环城公园为代表的社会景观、以明教寺为代表的古刹寺庙、以蜀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等,构建了合肥特有的文化气质。第三,以名人为主题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名人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精神气质对一个区域影响至深。周瑜、包拯、李鸿章、刘铭传等构成了江淮大地独特的名人主题景观。第四,名优特产与名俗文化。名优特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也负载着当地文化。名俗文化则是流传民间、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庐剧、洋蛇灯等民俗文化,在普通百姓中流传很广。

区域特色文化在城市空间中以物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彰显城市的个性——同时也重构城市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表达主要有三个因素:人、事件、活动空间。人是区域特色文化表达中最活跃的因素,既是传播的主体又是传播的对象。事件则是区域文化发生的中介,只有通过不同事件的发生,区域文化的传播才成为可能。活动空间则是区域文化表达的场所,只有物理场所的存在,区域特色文化才有了载体。

如果从区域特色文化的视角来观照当前的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我们发现有几个趋势:一是文化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在经历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冲击后,城市发展进入个性化、特色化阶段,其中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区域文化的介入。二是碎片化依然突出。虽然城市空间的表达已经被城市治理者所重视,但是缺少系统性、科学性的建设与拆除仍然严重。三是语言化越来越凸显。所谓的语言,就是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要会说话,能告诉公众这个设计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景观语言”成为风景园林核心理论的原因。

三、语言景观是城市空间表达

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这里的语言不是狭义的话语,是语言地理学意义上的广义语言。城市空间中语言景观的表达通常包括交通路牌、广告牌、地名、沿街商铺名称、街道与小区名称、政府公共标识、建筑造型、雕塑样式、公共交通等。由于语言景观的广泛存在,不少地理学家潜意识地把它作为典型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和城市地理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样本。[6]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千城一面的背景下,城市空间中的语言景观彰显区域文化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国在城市空间的语言表达上也存在断裂。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缺少景观建构的根基,特别是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存在“多快好省”等价值观念,很少城市能静下心认真思索景观语言表达区域特色文化问题,使原本很有价值的地方文化没有通过城市空间表达出来。加之国外文化体系的进入,我们在追求高楼大厦与整齐划一中甚至割裂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建筑,最终使城市在一片整齐划一、热闹繁华中丢失了个性。

作为城市设计者或者城市空间景观的设计者,如何通过景观语言表达区域特色文化,是必须思考的内容。设计者不仅需要考虑空间构造的风格、特色,还要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其中,让居住者找到“精神的家园”。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居住成长的城市之所以产生依赖,是因为传统文化给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的情感基础与归属感,人们可以找到自我,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从而确定审美环境的发展前景。”[7]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景观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衍生与传播,也是创造美感、构建城市风格的组成部分。通过日常景观的设计,在视角语言中,表达城市的情感、倾向、内涵、意义。

景观是生活的场景,是教育的设施,是意义的载体。[8]它具有语言所有的特征:形状、结构、材料、构成和功能。景观语言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感知,它能使人产生从害怕到高兴和怀旧等在内的不同态度,对景观的态度又通过人们利用和改造景观的方式反映出来。[9]对于区域特色文化来说,景观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强化区域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一般都是流传较久并有一定知晓度的文化,景观语言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文化。对于本地居民来说,景观文化是一种熟悉感,亲近感;对于外来居民来说,景观文化是了解、知晓、认同的载体。二是传播区域文化。景观文化带有一定的隐喻特征,比如书本隐喻知识的重要性,西方雕刻意味着城市的开放性。城市可以通过景观传递区域文化特点,让人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区域文化。三是塑造区域文化。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并非意味着文化一成不变,相反,文化是在不断纳新吐旧中不断发展的。城市可以通过空间景观语言的传达,重新建构新的区域文化特征。

四、城市空间景观语言生产的路径探析

语言符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叙事工具,特别对于文化景观而言,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事件需要通过景观语言的生产来表达。[10]我们在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不同层面运用语言符号。从形式、逻辑以及景观的内涵、空间上构思并最终完成设计。[11]城市空间中景观语言表达区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设计时考虑意义的建构。不少城市景观的设计一味追求新潮、流行、美观,未能在区域特色文化的表达上下功夫。优秀的景观设计既要照顾公众欣赏水平,又不能媚俗。其次,要注重设计语境的引导性。引导性是指景观作品对区域特色文化的呈现具有导向作用,把观看者导向文化的层面。此外,还要考虑公众的接受度、参与度等。

城市空间中景观语言的表达牵涉几种类型。约定型,主要是区域中约定俗成的形象、含义,比如包公的形象,具有公众容易识别的特征。创作型,指按照区域文化特征重构或创作新的形象,比如日本广岛的和平公园桥,创作者隐喻新的出发之意。

首先,城市空间中景观的设计要确定区域文化表达的主题。不少城市设计者没有考虑到区域文化问题,认为流行的或前沿的就是好的,忽视了区域特色文化的特征。区域特色文化是公众认同的内容,很容易得到认可,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把区域文化表达放在首位。

有品位的城市空间表达有主次之分,关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内容肯定放在主要方面。比如留园、拙政园始终把隐逸文化放在首位,其他如君子文化、吉祥文化居其次。在主次之别中还要注重层次性,即区域特色文化中从最核心的内容到边缘内容的表达,要有一定的层次关系。比如合肥的核心文化是包公的廉政文化、李鸿章的淮军文化和三国文化,其他佛教文化、有巢文化等则属另一层级。在城市意象的建构上,要注意区域特色文化表达的虚实结合。有些区域文化要表达得清晰、明白,要受众一眼就看明白;有的文化则要含蓄,让观者揣测良久,滞留赏析才好。

其次,要善于运用语言符号表达出区域特色文化的内涵。师法自然是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大自然蕴含着千变万化的内涵,只要你有发现的眼睛,就能于自然中发现美,并把这种美贯彻到设计中去。比如福建土楼就是对天圆地方的阐释,很好地代表了闽文化。比如北京城市景观的设计,运用轴线、高墙、深宅、雕梁画栋等诠释了皇家文化。

要注重对不同景观语言表达关系的处理。有些设计需要“向心”。所谓“向心”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有中心点、核心之处。比如合肥政务文化新区的“中央公园”。有的设计则要互相映衬、互相包含。比如不少徽派建筑的设计中讲究方向的不同、进退的差异、高低的错落,既展示建筑的形式美,又寄托了马头墙层叠的“五岳朝天”的象征意义,从造型上还可以达到防火、防盗的目的。从进退的差异可以看出,空间土地的有效利用,就是一种与邻里间的相互包容。

第三,善于在解构、重构中表达地方文化特色。景观语言表达中可以对既有内容进行解构,即进行创造性处理。“文似看山不喜平”,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也是一样,出人意外的表达总能让人印象深刻。当然,这种创造不是鼓励“无厘头”的表达,而是在区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表达。解构的同时,也就是在重构,通过空间景观语言的生产,重新建构区域文化特色。

注重象征、隐喻等景观手法的运用。对于区域特色文化的表达可以通过数字、谐音、色彩、方位、解构等来进行象征性表达。比如,可以用荷花表达廉洁自律的品格。

第四,借助西方现有理论来实践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在欧洲现代生活中,注重文化特色和品质生活越来越重要。亚历山大就用“模式语言”来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12]

第五,通过具有传播特质的设计增加设计的传播性。城市空间景观语言的生产,最终需要传播才能完成其设计目的,没有传播的设计是不成功也是不必要的设计。城市空间中景观语言生产后,要通过传播、营销、体验等手段,让更多人接触、接受。

参考文献:

[1][法]列斐伏尔.空间的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

[2]吴宁.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J].社会,2008,28(02):112-127.

[3][美]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

[4]刘红旭.社会学理论的传统继承与当代转向[J].江淮论坛,2016,(1):138-143.

[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226.

[6]徐茗,卢松.城市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5,(1):21-25.

[7]赵慧宁.当代城市特色与景观文化视觉语言[J].艺术百家,2015,(2):139-143.

[8]安妮·惠斯顿,斯本.景观的语言:文化、身份、设计和规划[J].张红卫,李铁,译.中国园林,2016,32(02).

[9]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01):70-79.

[10]陈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语言符号叙事——基于景区营销、文化传播与旅游体验文本的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2):121-127.

[11]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12]王云才.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1):33-41.

(责任编辑 焦德武)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文化景观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探讨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