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IS的黄山市生态文明旅游发展研究

2016-10-31王秀云

关键词:黄山市旅游景点缓冲区

叶 伸,王秀云,王 欣

(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基于GIS的黄山市生态文明旅游发展研究

叶 伸,王秀云,王 欣

(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目的 依据黄山市当前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借助GIS软件对黄山市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黄山市生态文明旅游发展目标与创新模式。方法 以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黄山市旅游资源影响因子,并对各旅游景点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借助于GIS软件对评价数据进行内插、几何代数叠加分析,得出黄山市旅游资源总评分,并对交通线进行缓冲区及地图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旅游资源总评分高分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好的县区,并由高分值逐渐向低分值区域过渡;80%的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交通路线上,具有很强的交通便捷性。结论 遵照点-轴模式,结合黄山市旅游资源特征,提出了黄山市“两极-两轴-两区”的战略目标,为黄山市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坚实的空间骨架。

生态旅游;层次分析法;GIS;黄山市

0 引 言

2015年5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见国家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近年来,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支撑的建设管理成为一个热点,许多规划部门已经开始或准备投入较大的投资进行GIS的应用开发[1]。GIS早已广泛地应用于林业、农业、水利等许多领域,但将GIS应用于旅游规划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2]。GIS在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从生态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和利用现状方面着手,深入探讨各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同时生态旅游观念、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等理论、意识已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对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于GIS技术对黄山市的生态文明旅游发展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对于解决黄山市生态文明旅游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态旅游规划发展的效率,并且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全数字化建设。基于GIS的生态文明旅游发展研究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黄山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为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地跨117°02' E~118°55' E,29°24' N ~30°24' N之间,全市总面积9 807 km2,以山地为主,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黄山市旅游资源丰盛,如素称黄山“五绝”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冬雪,令全球游客叹为观止。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3]。特别是玉屏楼,峰顶玉屏卧佛被称为“观松绝胜处”。

2 研究方法

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分析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GIS空间内插分析、栅格代数几何分析、地图相关分析等。

2.1 层次分析方法

AHP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并支持决策。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产生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并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并为决策提供最佳方案的选择依据[4]。

本文结合AHP分析法将影响因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目标层,即旅游资源评价层;

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3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下包含有影响因子;

第三层为影响因子层。“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6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2项评价因子;“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5]。

2.2 GIS空间插值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的空间插值方法为反距离权重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IDW是一种加权移动平均方法,基于相近相似原理,即两个物体离得越近,它们的性质就越相似,反之,离得越远则相似性越小;它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离插值点越近的样本点赋予的权重越大[6]。反距离权重法的公式为:

(1)

式中:P是数据点的权重;Pi是待插值点到数据点距离平方的倒数,Zi为待测点的属性值(若属性为高程,则公式为高程内插)。

2.3 其它分析方法

其它分析方法包括缓冲区研究方法、地图相关分析等方法。缓冲区方法主要是对点、线、面地理实体或主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确定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7]。如文中对黄山市区的总交通线路进行1 km、与主要交通线路进行2 km的缓冲区创建,并分析交通线路对旅游景点的影响。地图相关分析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制作的旅游影响相关因子系列专题图进行地图分析。

3 黄山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首先收集研究区概况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区概况分析,综合研究旅游资源特征及旅游业发展定位,确定旅游资源影响因子,选定AHP方法确定研究区旅游资源影响因子、影响权重。再按照评分原则对各旅游景点(区)的影响因子进行评分。同时对研究区栅格底图进行配准、分层矢量化(各类交通道路层、行政区划界层、旅游景点层等),将各景点影响因子评价结果录入为旅游景点的属性数据,并内插、叠加、栅格运算出研究区的评分与总评分。最后对道路进行缓冲与景点叠加分析,参考相关资料,提出黄山市旅游资源“两极-两轴-两区”的发展模式。

4 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

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处理、分析与GIS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等。

4.1 统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主要包括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与各景点影响因子综合评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名是对黄山最好的赞誉,同时又表明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旨在开展欣赏徽州文化,一揽雄奇壮丽美景的旅游。因此,对黄山市旅游资源影响因子的确定要注重旅游资源质量和生态保护方面。

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文中对黄山市旅游资源影响因子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黄山市旅游资源各影响因子权重[5]

为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对其后期发展规划更具指导意义,文中选取了一些较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对黄山市旅游资源的可利用价值与开发前景进行综合评价。图1右侧各项为选出参与影响因子评价的开发利用适应性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反映了图2左侧所列出的旅游资源评价中所涉及的各项影响因子,并且增加了对旅游设施、交通状况2个要素的考虑[8]。据此得到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应性综合评价的结果,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适宜阶段和等级目标提出建议。

图2 影响因子与开发利用适应性要素的对应关系

等级评价主要是对各旅游景点影响因子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对象为黄山市旅游资源总体。数量、质量根据各景点自身条件分为具有优势、不具有优势、存在劣势3个等级。

影响因子所对应的适应性要素按以下方法进行评分:

若某景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优势,则评为0.7~1.0分;

若某景点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具有优势,则评为0.4~0.7分;

若某景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劣势,则评为0~0.4分;

景点总评分值根据各影响因子加权累计计算得到,即:

Gij=(∑Mk)/bVi=∑WijGij

Gij:第i景点第j个影响因子得分;

Mk:第i景点第j个影响因子所对应的第k个适应性因素得分;

Wij:第i景点第j个影响因子所对应的适应性因素的个数;

Vi:第i景点第j个影响因子权重;

Vi:第i景点总评分;

Vi的数值越大说明该旅游景点拥有很好的旅游价值或开发条件。

4.2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

将1∶50万黄山市旅游交通图纸质地图通过扫描输入计算机,进行坐标配准后,完成交通、行政区界线、旅游景点、行政中心等图层的矢量化,同时将收集到的黄山市各旅游景点名称、类型等与权重数据、各类评价数据作为属性数据录入各层对应的地理实体,以供后期GIS空间分析。

对各旅游景点进行反权重内插分析,得出结果如下(图3~图6):

从图3可以看出,黄山市开发利用现状较好的旅游景点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东部山区、北部及西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旅游景点拥有长远的开发利用价值;从图4看,旅游价值评分较高的主要是一些风景优美的古村落和名山,这些景点民俗浓郁,体现了典型的徽州文化;从图5可以看出,拥有铁路、省道、高速公路经过的旅游景点交通状况较好,少部分景点由于深处山区,交通不太便利。从黄山市旅游景点总评分反距离权重插值图(图6)中可以看出,黄山市旅游景点总评分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区,并由高分值地区逐渐向低分值地区过渡。分值最高的是西递、宏村、黄山风景区等地,这些旅游景点交通便利、民俗浓郁、风景优美,是国家5A级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分值较低的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黄山市的东部区域和西部小部分区域,这些地方由于身处交通不太便利的山区,缺乏国道和长距离运输的铁路等,也由于旅游景点自身特点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开发和管理等级有待提高,因此总评分较低。

4.3 交通线缓冲区分析

根据黄山市生态旅游特点可以确定,能够满足游客欣赏徽州文化、游览黄山美景,交通设施与景点的距离要适中。游客可以选择旅游专线或者徒步方式。考虑到目前黄山市交通设施的分布,将主交通线周围2 km作为缓冲区域,与各旅游景点联系起来分析,研究黄山市旅游资源总体布局状况与旅游景点在地区尺度上的交通便利性。由于一些景点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固定性,景点的开发也受限于交通设施的完整性,将黄山市所有县道公路周围1 km范围作为缓冲区进行分析,用于研究黄山市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状况与旅游景点在小区域尺度上的便利程度。

缓冲区分析借助ArcMAP软件作图,得到黄山市主交通线2 km的缓冲区图和总交通线1 km的缓冲区图。对黄山市交通线缓冲区以及旅游景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图7、图8所示。

由图7和图8得知,在黄山市主要交通线2 km缓冲区分析图中,黄山市境内涵盖的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路线2 km范围内,集中了16个旅游景点;在黄山市总交通线1 km缓冲区分析图中,所有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交通路线1 km范围内集中了24个旅游景点,说明即使旅游者通过徒步的方式从交通干线到达景点欣赏美景,到达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只需要花费0.5~1 h的时间。说明黄山市旅游景点在大部分游客能够接受的时间距离之内,交通便捷性很好。

5 黄山市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

5.1 规划目标

运用GIS进行旅游景点评分和交通线缓冲区的综合分析,再结合黄山市旅游管理手段,使黄山市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多方面得到统筹发展,最终实现黄山市从单一观光区域性目的地到功能多样化的综合型终站式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5.2 点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点轴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优势的轴线地带,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和轴线地带集中布局,从而以点带轴、由轴及面,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9]。采用旅游景点带状发展模式可以加大区域经济密度,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比据点发展模式效果更为显著。

5.3 发展目标与创新模式

黄山市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景点分布、民俗特征及各地民俗异同,按照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遵照“点-轴”模式,结合黄山市实际,确立黄山市“两极-两轴-两区”的战略目标,为黄山市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坚实的空间骨架。

两极:屯溪、汤口;

两轴:东西向旅游线、南北向旅游线;

两区:遗产保护区、自然风光区。

5.3.1 两极:旅游中心地

1)屯溪

旅游发展的交通枢纽,内外部旅游调度中心。

游客集散中心,搭建旅游接待与旅游购物的平台。

2)汤口

旅游发展的交通次枢纽,黄山风景区所在地。

游客集散次中心,搭建旅游接待与旅游服务的重要平台。

5.3.2 两轴:旅游线路

1)东西向旅游线

黄山市东西向旅游线以屯溪区为旅游接待与旅游服务的中心,以西向的“黄山-景德镇”高速公路和东向的徽杭高速公路相连形成的东西向交通纽带。该旅游线将祁门县、黟县、休宁县、屯溪区、歙县5个县区内重要的旅游景点联系到一起,同时对黄山市联系上海、杭州、武汉等近中距离旅游资源市场发挥重要的交通引带作用。

2)南北向旅游线

黄山市南北向旅游线以屯溪区和汤口为旅游接待与服务的2个联系点,以北向的合铜黄高速公路和南向的“黄山-婺源”高速公路相连形成南北向交通纽带。该旅游线将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3个县区内重要的旅游景点联系到一起,同时对黄山市联系南京、合肥、南昌等近中距离旅游资源市场发挥重要的交通引带作用。

5.3.3 两区:旅游区

1)遗产保护区

该旅游区范围西起南屏与秀里两处古村落,东至渔梁古镇,南抵屯溪老街,北达黄山风景区。该区包含了黄山市现有3处5A级旅游资源: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城和牌坊群文化旅游区。而黄山风景区周边的九龙瀑、翡翠谷、凤凰源等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点发展已日趋繁荣,休宁县、徽州区、歙县境内的大多数具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古村落也都基本涵盖在该区之内。

2)自然风光区

黄山市范围内除遗产保护区之外的旅游资源都属于自然风光区,包括屯溪区东北部、黄山区北部、徽州区北部、歙县东南部、休宁县西部、祁门县大部分区域。这些旅游区具有一些已经得到开发的旅游景点如齐云山风景区、花山谜窟―渐江等,也有很多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具有较高自然风光价值的旅游景点如祁门牯牛降、新安江山水画廊、呈坎等。这些景点由于与黄山市的优秀旅游资源属于同类景点而缺乏竞争优势,也因为交通不便利限制了游客的前往。目前,合福高铁已经建立,给予了黄山市优越的交通便捷性,这些景点在开发过程中必将会呈现出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6 结 论

通过收集黄山市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等资料,借助于GIS软件对各景点各类评价结果进行内插、叠合分析,得出黄山市旅游资源总评分;对交通线进行缓冲区分析及地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黄山市旅游景点总评分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区,并由高分值逐渐向低分值区域过渡。在黄山市主要交通线2 km缓冲区分析图中,黄山市境内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陆上主要交通路线2 km范围内,集中了16个旅游景点;在黄山市总交通线1 km缓冲区分析图中,所有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交通路线1 km范围内集中了24个旅游景点,具有很好的交通便捷性。根据黄山市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景点分布、民俗特征及各地民俗异同,按照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遵照点-轴模式,结合黄山市实际,确立黄山市“两极-两轴-两区”的战略目标,为黄山市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坚实的空间骨架。

[1]艾乔.基于GIS的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邬彬.基于GIS的旅游地生态敏感性与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赵琳琳.大美黄山天成冬韵[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23):84-85.

[4]徐斌.基于GIS的黔东南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

[6]胡鹏,黄杏元,华一新.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17-125.

[7]黄杏元,马劲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4-168.

[8]黄山市旅游局,中山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7-18.

[9]李岳峰,张军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类型比较[J].开发研究,2008,(01):29-33.

[责任编辑:王荣荣 英文编辑:刘彦哲]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urism in Huangshan City Based on GIS

YE Shen,WANG Xiu-yun,WANG Xin

(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Spatial Informatics,Suzhou University,Suzhou,Anhui 234000,China)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Huangshan city,with the help of GIS software,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goals and innovation mod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urism in Huangshan city were put forward.Methods Taking th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uangs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the impact factors of Huangshan city tourism resources were determined.And the evaluation of impact factor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was conducted.With the help of GIS software,interpolation and geometric algebra analysis of superposition for the evaluation data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total score of Huangshan city tourism resources,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buffer and the map on traffic line was made.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e areas with high total scor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counties with traffic convenience and goo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high scores gradually changed to the low scores;80% tourist attraction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raffic routes with convenient traffic.Conclu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ong point-axis model,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shan city tourism resources,the strategic goal of “two-pole,two-axis and two-area”in Huangshan city was put forward,which builds a solid space skelet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Huangshan city.

ecological touris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GIS;Huangshan city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379024);宿州学院第九届大学生科研项目:“基于GIS的黄山市生态文明旅游发展研究”(KYLXLKZD15-07)

叶伸(1994-),男,安徽黄山人,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在读学生。

王秀云(1974-),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GIS制图与空间分析。

F 592.99

A

10.3969/j.issn.1673-1492.2016.07.010

猜你喜欢

黄山市旅游景点缓冲区
“全家福·幸福时刻”摄影作品
——部分获奖作品(黄山市)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关于高中阶段函数教学的几点思考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一类装配支线缓冲区配置的两阶段求解方法研究
关键链技术缓冲区的确定方法研究
初涉缓冲区
多目标缓冲区生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