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乡村治理实证分析

2016-10-29金丽华

2016年29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农民

金丽华

摘要:文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选取了湖南省道县5个村为样本,深入乡村,从农民的主体地位出发,发现道县乡村面临着民民、官民、保护与发展间的3大矛盾和以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建设为首的3大建设盲点,并据此探索出一条以“钱”为核心,以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官民理解,科学管理村级资本;了解农民需求,高效利用村内资金为手段的基层乡村治理之道,以期为基层乡村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农民;乡村治理;乡村矛盾;乡村;实地调研

乡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1],“四农”(农村、农业、农民、农民工)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治理势在必行,而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2]。

一、研究区概况

2015年7月,北京大学联合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开展了《城市返乡回流人口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调研工作。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的5个样本区分别为:寿雁镇寿雁村、祥霖铺镇石家村、富塘街道富塘村、万家庄街道下洞村、白芒铺乡白芒铺村5村为样本区。

道县,古称道州,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的南部,属南岭地区,生态环境优美。地处湘粤桂三省交汇区,是湖南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以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为代表的理学文化,以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玉蟾岩为代表的稻作文化等特色文化,曾与衡州(今衡阳)、郴州、永州并称湘南四大古城。现辖道州辖7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4个乡、2个林场,1个农场,585个行政村,面积2447.8平方千米,人口76万。目前,已被列为粮食生产先进县、生态文明先进县和“中国脐橙之乡”等(详见表1)。

二、现状分析

(一)乡村矛盾重重

在乡村这个看似简单的地方,与农民访谈后发现,以下三组主要矛盾极大地影响着乡村的和谐与发展。

1、民民矛盾

民民矛盾将影响着和谐乡村氛围的营造。经过深度访谈与观察发现,目前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钱和老人赡养问题上。市场经济的刺激使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强烈,他们偏重努力挣钱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4]。农民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这是由农民的居住方式和文化水平决定的[5],村民之间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村民内部消费的不合理,村民之间由于能力不同,收入差异而产生的一系列嫉妒心理,因田间地头、蝇头小利的自私心理所致的摩擦的现象时有发生,厚重的婚嫁礼金分歧是乡村民民矛盾点之一。同时,乡村地区的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孝道意识逐渐淡薄,兄弟姊妹间常因老人赡养问题产生矛盾甚至反目成仇,而“女不养老”等错误的观念让一些老人孤老无依。被调查者对邻里关系满意的比例占99.1%,不满意的比例仅为0.9%,说明道县的调研区农民间虽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并不突出。

2、官民矛盾

官民矛盾是政府及其官员的服务与村民期望之间的差距所产生的矛盾。在访谈中,少量农民认为部分官员求稳不作为,在管理上缺乏头脑。某村也反映村内无专干,一些职务空缺,村支书一人操办全村事务,选举权名存实亡,农民对村内资金的去向一无所知。农民打心底渴望政府及其官员廉政爱民,体察民情,积极做事,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日积月累的不满情绪使农民对政府和官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大大降低,致使官与民相分离,将不利于乡村事务的开展。

3、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处理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道县乡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村镇、生态环境等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道县拥有不少历史文化深厚的古村落,由于缺乏资金与规划,并未进行开发,更谈不上保护。古村落居住环境阴暗潮湿,已成了典型的“993861”村。有关官员反映,偷盗与损毁的行为频频在古村落里发生,一些古村申请保护,但迟迟未给予批准。当谈到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环境,道县的鬼仔岭坚守住了保护生态的底线,山中有多处天然泉水,矿泉水公司的开发要求却被多次拒绝,他们选择了保护山下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命源泉。但农民的消费需求日趋增长时,保护与发展,该如何选择,孰轻孰重?保护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基本利益与生存权利为代价,要在被保护对象与农民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二)乡村满意度有待提高

在道县的5个样本村中每村选取外出打工回流者16人,从未外出打工者7人,道县共参与调查村民为110人,共发放问卷数115份,有效问卷数110份。主要对乡村的环境质量、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垃圾处理、污水排放、耕作便利性等19项指标,分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种等级对本村进行满意度评价。道县的样本区内,很满意占对乡村的整体的5.36%,满意的比例为62.34%,认为一般的比例为19.38%,觉得不满意的比例为12.11%,仅有0.81%的比例为很不满意。农民对乡村整体满意度为87.08%,不满度为12.92%,说明农民对乡村的整体建设是认同的,但也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唐承丽等(2014)认为,中国农村发展已逐步转入生活质量追求阶段[6]。随着乡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农民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被调查的5个村,基本都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不满程度最高的项即为是乡村缺失的项目和乡村建设的盲点,也应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

三、乡村治理对策建议

(一)核心问题

经实地调研,对现状分析发现,乡村矛盾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钱:民与民:钱多钱少;官与民:“无钱不谈”;保护与发展:钱从何出。乡村建设不尽人意多是源于缺钱,所以解决好乡村与钱相关的问题:乡村从何来钱、如何管钱、怎样待钱,也就为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

(二)治理重点

建设和谐乡村,成就美丽道州。打造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更深层次的美丽乡村。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乡村作为一个独特的大家庭,农民是主体,更需要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农民内部和谐并团结起来,才能处理好农民与外界的关系,齐心协力使农业、让乡村走上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上。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着手乡村治理:

1、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乡村治理应以提升农民素质为前提,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目标。

农民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利于缓解民民矛盾,利于官民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内部因素。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农民素质的提升应注重3方面:第一,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注重孝道与礼仪、远亲不如近邻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第二,注重提升农民的保护意识,唯有人们保护意识得到提升,才能守住道县乡村厚重的文化积淀与优美的生态环境。第三,狠抓乡村子弟的教育,以规避农民贫困代际相传。囿于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应采用电视广播、文化宣传墙等传统形式,运用手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等实体平台作为农民素质提升的信息与文化交流传播的有效方式。用村内自筹、社会众筹、政府支助的方式筹集农民素质提升资金,用于村民无业失业人员上岗培训,上学困难的家庭的教育补助等。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7]。在农民素质提升的前提下,保障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道县应把握目前国家对农民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指导意见、休闲旅游开发等国家政策,制定适应本地区的就业、创业和财政补贴措施。1、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以文化娱乐为主的公共服务、进行环境整治,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2、以借机开办农产品加工集体企业、休闲旅游等方式进行农业多功能开发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加村庄认同与就业岗位;3、建立村内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劳动技能培训,鼓励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去。

2、增强官民理解,科学管理村级资本

刷新官员形象,理性地看待基层官员。要明确的是基层工作有三大特点:事务琐碎、时间不定、职能不清。乡村领导不仅要抓经济与生产,还要抓文化和道德建设。调查过程中,听得最多的基层官员说的一句话就是:“上面一根针,基层一根线”,将基层官员的工作性质描述得淋漓尽致。面对的是为了生存而不断打拼且文化素养不太高的普通百姓。群众工作大多是处理“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日常细碎。村民所需处理的事务有时根本不分昼夜,只要群众有需求,再晚再累村干部也得出面调解。在乡镇,有些村民不清楚政府职能,更不清楚办事流程,所以官员常常需要处理职权外的事务。应该客观的看待基层官员,要看到他们的“不易”与“作为”。扩大第三方的桥梁作用,培养有知识、有影响力的村民和群众认可的官员等作为第三方,深入群众,为民发声,增强官民理解,努力营造“官为民,民护官”的和谐景象。

在官民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财务监督与管理。加强管理信息化,收支入网。实行村级财务卡与县镇村三级代表手机信息绑定制度,由村内农民代表公布公开。同时,提升村级财政队伍的服务意识与工作素质,明确基层官员是财政资金的管理人而非所有者,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在监督上,可采取县级定期统察,村财乡镇代理,村内民主监督的模式,努力实现村内资本官民共管。

3、了解农民需求,高效利用村内资金

基层乡村治理应选择以问题为导向的由下而上到从上之下的路径。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道县乡村治理应将资金主要用于以文化娱乐为主的公共服务建设和以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农民收入、搞好环境卫生、落实公共服务。第一步应是了解以农民为主体的需求所在,急群众之所急。建立健全的信访制度,开通微信、短信等多方平台,由村民反映上访,基层政府及官员收集逐级上报,作为县镇向下决策的依据。1、官员下乡驻村,收集一手信息。一村一个“包打听”作为官民纽带,一方面定期向上级组织汇报村民问题,另一方面向下传达上级信息、政策、制度;2、注重与从事乡村研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享调查研究的资料与成果。

四、结论与讨论

只有农民素质提升,收入不断增长,才能有心有力关注村内事务,将村内事务当作自家的事来管,在农民富足基础上建立的民主和村民自我管理也才是可靠的。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增强官民理解,官民共同管理村庄事务,高效管理利用村内资本,将重点放在村内以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建设、以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为主的环境整治以及以干群关系为主的村庄管理上的现实需求上,从而达到基层乡村治理的目的。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应当在基层乡村规划治理中得到有效的运用。然而,乡村治理是综合复杂的工程,应以更广泛的视野观察乡村生活,才能增加研究的运用价值。(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贺雪峰著.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 谭德宇.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03:80-83.

[3] 孙居涛,张铭.新时期的干群矛盾:特点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473-477.

[4] 姬会然,云书海.当代农民价值观现状实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2:4-6.

[5] 林海.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J].理论导刊,2003,04:28-30.

[6] 唐承丽,贺艳华,周国华,曾山山,肖路遥.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4,10:1459-1472.

[7] 刘振伟.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7-9.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乡村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