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16-10-28

电影评介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好莱坞跨文化文化

刘 荔

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刘 荔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与延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作为最深层次的文化,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以及对事物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观念,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1]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跨文化交流传播中,电影具有其他文化形式难以相比的直观性和高效性。放眼当今世界,好莱坞电影的世界市场最大,即它的全球化程度最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好莱坞电影在跨文化表达方面的努力与成功。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表达及传播,最为主要的是以所谓普世价值观形态出现的美国价值观,其次是为迎合专门市场而努力表达的相关文化及其价值观。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是好莱坞电影在跨文化表达方面的理念及方法,因为这是其获得更多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不仅决定了电影全球化,目前基本就是好莱坞化的客观现实,而且也决定了好莱坞电影能够非常有力地帮助美国文化获得全球文化传播的支配地位和主导地位。

一、 好莱坞电影政治正确的文化传播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文化输出是一个国家对外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社团意识、宗教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民族文化记忆,促使其与美国的信念和价值融合。所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向全世界推销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产品。在罗斯福执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则成为推销美国形象、美国民主,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美国政治家及好莱坞电影掌门人们的这种认识及行动,正如美国政治哲学家汉斯所认为的那样:“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征服人们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两国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它们通过自己优越的文化或更具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进行劝说或诱导,特别是它的政治意识形态连同其他一切具体的帝国主义目标能够征服他国,这比军事征服和经济控制更稳固、更彻底,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它的优势地位,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或经济目标。”[2]

以上所述,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我们认识好莱坞电影传播始终坚持不懈的政治正确策略。众所周知,奥斯卡第82届金像奖关于最佳影片的角逐时,全世界很多人都认为非《阿凡达》莫属,但是卡梅隆最后还是败在了前妻手下,因为他的前妻拍摄比他特别具有政治正确的电影《拆弹部队》。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很多人解读电影《阿凡达》时说其中让人看到了美国越战的影子和中国的野蛮拆迁,但是它在以种种数字技术及电脑特技打造出一个个影像奇观,吸引全球电影观众眼球的同时,其内在同样蕴含着很强的美国精神。这也就是说,《阿凡达》在向全球影迷提供空前视觉盛宴的背后,同样传播着“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或美国精神,比如电影中特别强调的:“个人的尊严,人人平等,人人皆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权利,公正,机会均等。”[3]应该认识到,好莱坞对于美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文化工业的经济作用,同时也通过电影形象推销美国的商业、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影响世界各民族社群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努力制造美国式的全球趣味。

作为美国文化产业重大支柱之一的好莱坞电影,几乎一直都把美国勾勒成一个充满无数机会的国度,将城市拍得很美,科技拍得很先进。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裕的生活,付出都有回报。好莱坞电影传递给人们的这种观念非常容易深入人心,有意无意地教导人们:只要努力奋斗,按规则比赛,你就有机会前进。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可以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达成最初的梦想。虽然美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各国的社会现实都非常骨感,但是好莱坞电影主流给人的感觉却一直都非常丰满。

电影《拆弹部队》剧照

二、 好莱坞电影人物形象传达的美国精神

好莱坞电影几乎从来都有“美国精神”的精彩注脚,在人物想象塑造方面则更是如此。在卓别林的著名无声电影《淘金记》中,流浪汉夏尔洛个人主义的积极进取、追求成功、自我实现的精神,同时具备普通人价值观与人生哲学,这就是银幕上较早体现“美国精神”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迈之躯,驾驶着改装的车,历尽千辛万苦实现自己的目标,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阐释。《海底总动员》中,通过父亲马琳克服千辛万苦寻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经历,讲述了小丑鱼父子之情,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勇敢的、永不放弃的寻找孩子的温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坚信自己的无辜,通过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来争取自由,这样的勇气正是美国精神的绝佳体现。《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杀手雷昂虽然是杀手,却有一颗善良、坚韧、勇敢的心。《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以他75分的智商,成功演绎了美国梦的实现历程,表征了美国精神的巨大影响力。还有,诸如《教父》中的家庭观念,《独立日》中的美式完美家庭,《哈利·波特》中的极端个人主义,《黑客帝国》中的爱的力量大于邪恶等等,都极力宣扬尊重私有财产、事业进取心、家庭观念、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等美式精神生活信条。

由于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有对英雄主义的强烈幻想,想象着能像英雄一样保卫世界和平,维护人类的尊严。所以好莱坞电影一直不遗余力地针对这一点进行艺术加工,努力发挥到极致。不论在西部片、警匪片,还是励志片中,主要人物不是单枪匹马、勇闯虎穴,历经艰险在最后一刻战胜了邪恶势力,就是尽心尽力保护家人、支撑家庭、维护社区……仔细分析近年来进口的好莱坞大片可以发现,其经典的叙事模式之一,就是在危机出现时,总是有一个英雄人物挺身而出,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战胜邪恶。值得强调的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不仅以不同身份出现,而且往往并不完美,有的甚至有非常明显的缺陷,这其实是在暗示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杰出之人的美国梦内容。

近年来,好莱坞灾难片和奇幻大片均是特别具有全球化传播效果的影片。在这些电影中,拯救地球的英雄几乎都是美国人,这几乎就是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化传播中占据领导地位或支配地位的直接象征。在《独立日》中,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儿;《世界大战》中,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地球停转之日》中,外星人只是来到美国——因为他们觉得只有美国能够引导世界。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在潜意识里就认定了自己是世界的领导者,能够代表地球与外星人交涉。好莱坞电影则是这方面最为有力的传播者之一。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登载200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的这样说法:“美国是独裁者的最大敌人,而好莱坞很可能被证明是这个国家最强大的武器之一。”[4]《好莱坞相当于几个师》的作者引用法国防务社会学家让·皮埃尔·瓦朗坦在《好莱坞、五角大楼和华盛顿》(2004)一书中的话:“美国电影是美国国家安全霸权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国家公务员英雄人物化,把国家神圣化,把官方定义的、美国集体想象的威胁形象化……所有这一切都宣扬了这样一种观点:美国是神奇的、不可战胜的。政治、国家战略和电影业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美国国家权力的独特性质所在”。[5]

三、 好莱坞电影专门市场跨文化传播诉求

好莱坞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以来,一直是世界电影的大都会,居于电影市场向外拓展扩张的制高点。上个世纪末叶,好莱坞电影为了保持并发展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特别重视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尤其是巨大的中国市场。与这种电影市场方面考虑密切关联的,就是好莱坞对于专门电影市场的特别关注,甚至不惜工本创作所谓特供制作,其中以针对中国的最为突出。

在著名的《功夫熊猫》之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好莱坞一直在进行更大范围占领中国电影市场的努力。其中最先开始、也特别注重的是中国题材,比如现实题材的《末代皇帝》和历史名著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动画片《花木兰》中,有关花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代父从军的故事主干没有改变。花木兰从军过程中,凭着坚强意志,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各种战斗,为击退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的事实得以保留。这是中国观众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部分。由于将一首诗篇所记述的内容演绎成一部标准的影院动画电影,离不开对相关故事内容的想象性补充,因此,好莱坞电影创作者,就在这想象性补充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植入了某些美国精神,或者说是比较明显的西方价值观。比如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对代父从军这件事是这样说的:“也许我不是为我爹,是想证明自己的力量。”在此,本来渗透在中国花木兰故事中的忠孝之道,悄悄地被英雄主义、个人主义这些具有浓郁美国精神和西方价值观所取代。很显然,这并不为很多中国观众很好接受,但是在西方世界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地区则毫无问题。

世纪之交,李安导演根据武侠小说改编的《卧虎藏龙》,获得了空前成功,其标志不仅是获得了奥斯卡奖,关键是为数量特别庞大的中国大陆观众和世界华语观众都普遍叫好。这给好莱坞以更多的鼓励和信心,也给好莱坞关于发展中国题材和中国市场方面更多的启迪和经验。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系列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成功实践之中。《功夫熊猫》并没有相对应的文学名著,但这又是一个更为具有世界性的中国符号。虽然这个中国符号并不自然表征特定的中国文化符号及意义,但是其能够比较自由地连结很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人物、中国故事和中国场景,当然也能够非常自然地连结美国精神和西方价值观,因此这对中国观众和世界观众、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都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该系列电影故事都讲述一个出身平庸的熊猫阿宝,某一天突然成为上天选定的“救世主”,在各种极其巧合的情况下获得了功夫秘笈与超人的能量,最终拯救苍生,成为大侠。在这系列电影故事中,熊猫阿宝虽然身材肥胖,动作也不如他人灵活,但是他敢于追求自己梦想,勇于将梦想付诸行动,永不放弃的精神,终于使他获得了成功。阿宝的这种成功,既印证了“只要执着追求就能成功”的道理,又体现着普世的“励志”主题,可以说得上既中国又世界,两边讨好。换句话说,《功夫熊猫》的成功,其实就是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成功,是好莱坞电影人将中国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精神进行很好结合的成功。有评论者因此认为,好莱坞对中国思想文化层面的借鉴“不再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简单抄袭和套用,而是文化形式在‘互融’与‘相异’两维张力作用下对他文化的合理利用及对中国文化市场敏锐察觉后的精确的商业切入”。[6]这是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市场中成功“开疆拓土”的重要策略之所在。

好莱坞针对拓展中国市场的努力,开始很早,总体比较成功,但是也有比较简陋甚至令人反感的部分。正如有研究者曾经这样指出:“在很多中外合拍片中,其实还有部分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可以称之为‘中国特供片’。2012年9月28日上映的《环形使者》中,许晴饰演的布鲁斯·威利斯妻子,作为情感线索人物是布鲁斯穿越到过去的动机,国际版本中许晴的戏份不多,总长度不超过5分钟,一句台词也没有,对于上海外滩、弄堂的镜头也是一扫而过。中国大陆版在删减一些暴力血腥色情镜头之余,许晴和布鲁斯·威利斯的对手戏中增加了‘我不想和一个杀手过日子’等台词,末日战场的地点从巴黎移到了上海,上海外滩的镜头增多,东方明珠赫然在目。除了大陆版中方演员戏份有所增加外,‘中国特供片’与国际版相比还有这样几个差异:中国植入广告增多,例如《蓝精灵2》中《中国梦想秀》综艺节目品牌的植入;相关剧情更改,例如《僵尸世界大战》中‘莫斯科流感’被更名为‘中国流感’,最先发现病毒的是一个中国科学家。”[7]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也是美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全球实施意识形态控制的有效武器。近百年来,好莱坞电影已将意识形态内化成一整套成熟的流水化操作模式。在快速更新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好莱坞电影通过面向未来的题材选择、简单化的叙事结构、凸显个人的角色设置、意味悠长的情感表达以及贯穿始终的受众意识,建构起鲜明的好莱坞电影叙事特征,借由成熟、严密的营销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向受众推销美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好莱坞电影的经验告诉我们,电影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成功,完全可以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但是需要超越民族主义的局限,要努力在为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传播。

[1]张穗华.媒介的变迁[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00.

[2](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阁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90.

[3](美)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51.

[4]George Melloan.Don’t Take Hollywood’s Cultural Exports Too Seriously[J].Wall Street Journal,15 February 2000:A27.

[5](法)让·皮埃尔·瓦朗坦.好莱坞、五角大楼和华盛顿[N]//2好莱坞相当于几个师?参考消息,2004-08-08(6).

[6]李骐.中美电影对中国文化元素运用的比较分析[J].电影评介,2009(16):12.

[7]王福来,倪祥保.“与狼共舞”和“星球大战”——大片引进20年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思考[J]电影新作,2015(2):33-34.

刘 荔,女,吉林吉林人,无锡太湖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教学法及英美文学研究。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重点课题《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5jsyw-09)成果。

猜你喜欢

好莱坞跨文化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