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企业艺术品收藏优缺及未来走向

2016-10-25

公关世界 2016年14期
关键词:藏品美术馆艺术品

国内企业艺术品收藏优缺及未来走向

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介入艺术品收藏和投资领域,机构收藏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甚至艺术生态的影响已经显现,不少业内人士均表示,由“散户市”走向“机构市”是国内艺术品市场未来的趋势,也是市场正规化、专业化的表现。

国内企业涉足艺术品收藏

国内企业涉足艺术品收藏最为轰动的案例,无疑要属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夜场中万达以1.72亿人民币买下毕加索的名画《两个小孩》。而大连万达集团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他们此前主要收藏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知名油画家以及当代艺术家,目前已经收藏了吴冠中、赵无极、吴大羽、石齐等多位现当代书画名家的多件精品力作。而此次购藏毕加索的作品,则是大连万达集团首次尝试西方艺术品收藏,并且一出手就如此的大手笔,因而立即引起各方的关注。大连万达集团的收藏策略是收藏那些他们认为作品有价值的艺术家的作品,收藏标准其实主要参照艺术家在美术史的定位,选择价值已经得到确立的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大连万达集团也正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美术馆,他们准备将自己企业的收藏面向公众展示。大连万达集团的这次高调购藏毕加索的作品,可以看成是近几年国内企业艺术品收藏发展的一个缩影。

桔多淇《白菜的幻想》摄影

事实上,国内艺术品市场从不缺乏企业、机构的参与:2004年,南京天地集团在北京翰海春拍以6930万元将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买下,创下当时中国书画的最高价;2005年起,湖南电广传媒每年固定斥资买进徐悲鸿、李可染等现代名家书画;2007年,泰康人寿以4032万元拍得陈逸飞《黄河颂》;2009年,新理益集团花费12亿元左右,买进了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等多件藏品;2010年,新理益集团又以3.08亿元拍得王羲之《平安帖》;2012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2.162亿元拍得“过云楼藏书”……

“大型企业和机构进入市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谈到。他认为,机构收藏的活跃说明国内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新的、更加成熟的阶段。“就像股票市场,过去以散户为主,市场显现出一种无序、稍显混乱的状态;而有了机构参与之后,市场的购买力在深化,各个层次的艺术品都有了自己的购买人群,这对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很有好处。”在他看来,现阶段的国内艺术品市场属于散户和机构并存的时代,未来市场仍会是这样的格局。

“首先是买家群体丰富了,需求增加了,参与的力量和购买力都强大了。市场的分级会越来越明显。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和机构或者‘团购’意义上的艺术品基金,会更多地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购买一些精品。”

企业收藏艺术品益处多多

企业做艺术品收藏不仅是企业资产配置、财务安排的得力手段,而且还是对企业品牌、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战略性建设,更是彰显企业文化形象和软实力最好的一种方式。

提及最早和经典的案例无疑要追溯到1959年美国摩根大通开始以企业的名义进行艺术品收藏,这项企业收藏事业的开启者是大卫·洛克菲勒。大卫·洛克菲勒作为公司的主管和一位狂热的艺术品爱好者,建议公司可以开始进行艺术品收藏,既可以来装点办公室,也可以同时鼓舞员工。迄今,摩根大通集团已经收藏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7800多位艺术家的近3万件作品,这些藏品分别收藏在摩根大通在全球的450个分公司中。摩根大通的艺术品收藏从萌芽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公司中一位重要人物对艺术抱有相当高的热情,当然这个重要人物既要有足够多的资源,又要在公司拥有最高的话语权,才可以促成企业艺术品收藏政策的建立。

常磊《中国文明-青衣》120x100cm 布面油画

企业收藏的发展,通常会经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收藏爱好形成规模后,最终转换成一个企业的收藏行为。此阶段艺术收藏发起人的个人收藏趣味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通常会成为一个企业收藏的主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二阶段是企业收藏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定的积累和水平之后,企业收藏会与企业开展的主营业务方向产生某种关联。比如国外很多知名企业尤其是奢侈品牌都有关注自己的品牌历史和文化,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收藏。这类收藏一般都有一个或多个大型主题,也会逐渐形成收藏的序列。第三个阶段是借助企业收藏,推动企业收藏制度的建设、艺术教育的发展。这时的企业收藏就不仅仅只是一个企业的自身行为,而是赋予了企业收藏更多的社会责任,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收藏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企业收藏意识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也会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对企业收藏、免税捐赠等文化政策的出台,促进艺术品收藏的多元化和良性发展。

将会向“私”到“公”发展

由于大机构、大企业通常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系统性、规模化的收藏,很多人也期待未来国内机构收藏能够走出私藏的“深闺”,仿照西方机构收藏模式,行美术馆、博物馆之实,促进全社会的艺术教育。

“西方的机构收藏,之所以能转化为社会化的博物馆、美术馆,首先是因为遗产税等法规的引导,购置艺术品并建立美术馆,一方面可以躲掉遗产税,一方面可以保证藏品的整体性存在,子孙后代还可以依托于基金会拥有固定的职务、过优越的生活;而这方面的法规,我们目前是缺失的。其次,西方有着被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文化中有‘公益’事业的传统,而对中国人而言,自古以来收藏家都是‘私藏’,东西是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将‘私有’的藏品转变为‘公有’,对于当代绝大多数收藏者和机构来说,都是短时间内难以接受的事情。”季涛分析认为,对于今天中国的收藏机构而言,走西方的道路不是没有可能,但需要漫长的时间,机构收藏实现为社会服务是发展的最终趋势。

洪恩标《玩具》50x40cm 布面油画

刘勃麟《隐藏于市》摄影

“其实国内机构收藏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公益性已经初步有所体现,很多企业和机构已经建设或正在准备建设自己的美术馆、博物馆,把他们的收藏拿出来与公众进行分享。然而收藏毕竟是个人行为,是否能由‘私’入‘公’还是看机构本身的意愿。”马学东说。他表示,针对眼下很多机构准备做民营美术馆开放收藏,政府应该出台对于民营美术馆的相关扶植、鼓励发展政策,同时也要把好审批的关,防止鱼目混珠,保障和促进民营美术馆的良性发展。

国内企业收藏存在的问题

正如马学东提到,国外的企业进行企业收藏可以免除或者抵扣部分企业所得税,但国内尚无类似的政策能使企业收藏艺术品获得部分企业税收的减免或抵扣。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支持企业收藏相关的配套发展和扶植政策,切实地鼓励和支持企业艺术品收藏的发展。

另一面,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艺术高校设立的时间已经有十余年,但是面对国内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艺术产业,这些人才却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机构对于专业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质量艺术管理人才的缺乏也制约了企业艺术收藏的发展。

在国内企业收藏艺术品萌芽的过程中,除了外界的因素,企业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目标定位不明确

国内很多的企业收藏依然属于临时性的行为,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安排,容易受到市场面的左右,导致在收藏面貌上的重复和单一化。

2. 决策程序随意化

由于国内企业收藏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制度管理相对薄弱,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趣味好尚往往成为企业收藏的决策依据,决策和程序的随意化制约了企业收藏的学术性高度。

南溪《福点》127x97cm 水墨

刘全《阳光灿烂的日子》80x72cm 摄影

3. 藏品管理意识弱

藏品管理是企业收藏专业化的重要考核指标,也是提高企业收藏效用的重要依托,藏品管理既包括了如何做好日常的藏品登录、藏品保护等工作,更包括了藏品学术研究、藏品展览策划、藏品画册印刷出版以及藏品衍生品开发等内容,而目前国内企业收藏的藏品管理意识淡漠,管理队伍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而直接影响了藏品管理的发展水平。

4. 收藏亟待专业化

现在国内企业收藏处于一个“收”的阶段,还远没有达到“藏”的阶段。从“收”的角度而言,企业收藏什么样的作品,怎样通过合理的机制去有效建立起自己的收藏,这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仅依靠企业负责人的喜好就选择收藏什么类型的作品,或是仅凭借一两位专家帮助企业来建立收藏,这样的机制不能够保证建立起一个好的企业收藏。好的企业收藏是基于美术史价值判断基础上呈现出企业收藏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才会使收藏目标定位明确、富有特色。在建立企业收藏的过程中,企业美术馆必须先行在藏品收藏、藏品策划、藏品研究和藏品管理等方面做足功课。

5. 缺乏研究

已经初步建立了企业收藏的企业或者集团目前大都还没有能够对于收藏的作品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梳理和研究,艺术品的价值和研究对于艺术品而言很重要,对藏品透彻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发现艺术品的价值。因此,国内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赵利民《西游记》185x138cm 布面油画

结语

未来中国国内企业的艺术收藏将会继续快速发展,企业收藏艺术、赞助艺术将不会只是企业与艺术之间一种简单交换资源的方式发展,而是会更加强调双方的互动及参与程度。在企业赞助艺术的策略性合作规划中,企业的参与程度会逐渐增加,并且不再只是单纯的金钱资助和等着利用艺术所带来的附加值收成。未来企业收藏艺术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企业品牌与艺术品牌的对等合作、强调企业与艺术的互动也就是加强企业的参与度、企业与艺术都强调顾客的体验与参与、企业与艺术将会更多的跨界与多元合作方式。

(文章来源:艺术投资)

ADVANTAGES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ART COLLECTION

猜你喜欢

藏品美术馆艺术品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