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是解放60年的最大收获
——专访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院士

2016-10-25于占波邵子桐

商用汽车 2016年8期
关键词:商用车卡车自主

本刊记者 于占波 邵子桐 文/图

“自主”是解放60年的最大收获
——专访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院士

本刊记者 于占波 邵子桐 文/图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Is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Interview of Mr.Li Jun,President of R&D Center of FAW

Abstra

July 12, 2016, the day before the off-line of Jiefang Anniversary Edition, reporter of <Commercial Vehicle>magazine conducted an exclusive interview of Mr.Li Jun, President of R&D Center of FAW and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Over the two-hour communication, in a honest and practical manner, Mr.Li talked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condition of FAW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outlined a clear picture of future trend.

历史给了一汽一个舞台、一次机会,让一汽的自主事业能够走到今天。如果合资,一汽的自主事业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2016年7月12日,在解放卡车诞生60周年暨纪念版车型下线仪式前一天,一汽解放公司组织媒体和用户代表来到一汽技术中心走访参观。与很多老企业的研发中心类似,一汽技术中心给人的印象沉稳、庄重而又神秘。走访过研发历史馆、负责动力总成HIL测试的“红楼”以及动力总成试验室之后,让我们对这个承担着一汽自主研发事业的机构多了几分了解。随后在技术中心动力总成楼会议室,本刊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进行了独家专访,采访的话题从解放60年间开发的6代卡车产品的收获开始,到外界普遍关注的解放新一代商用车J7开发情况,再到对于商用车研发前沿技术的发展规划,在近2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李骏院士以坦诚和务实的态度,时而宏观、时而微距,将一汽商用车自主研发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清晰地描绘出来。

只有自主,才能掌握核心技术

60年,6代车,解放之于一汽乃至中国汽车工业都意义重大。在每一代解放卡车诞生的过程中,一汽技术中心功勋卓著。回顾这段历史,作为一汽技术中心的负责人,李骏院士如数家珍,从第1代解放卡车引进生产,到独立自主研发出第2代到第6代解放卡车,他为我们简要梳理了6代卡车的迭代进程,以及一汽技术中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谈及收获,李骏院士开门见山:“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主。”在他看来,解放的历史,其实就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到完全自主创新的过程。第1代解放卡车CA10完全从前苏联引进,由一汽生产制造完成,从第2代解放CA141开始,解放才开始了真正的自主开发,由于当时零部件供应商稀缺,小到一个活塞,大到整个发动机,都是一汽自己独立生产。随着整个汽车工业的进步,在前两代产品基础上,解放第3代到第5代产品的研发周期大为缩短。李骏院士认为,真正能够体现一汽自主研发实力的,则是历经6年自主开发、2007年上市的第6代J6高品质重卡。

李 骏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汽技术中心主任

“无论是发动机、底盘、驾驶室,还是车身,真正从一张白纸上画出来的车就是J6”。

在关于解放J6的一段文字资料中这样写道:“解决技术难题1 500余项,实现技术创新300多项,其中46项为首次在国内卡车上采用,获得国家专利197项。”这组数据直观反映出解放J6自主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解放J6在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我清晰记得,5年前李骏院士领奖当天在北京接受采访时的情景,如今坐在记者对面的他依然低调务实,没有过多谈及荣誉,而是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一小段不为人知的插曲。

2002年在决定开发解放J6时,有一家欧洲汽车企业与一汽就建立卡车合资项目开始进行谈判,按照外方提出的大屋顶品牌战略,设定了3个过程:从一汽品牌到外方品牌,到双方联合品牌,再到只有外方品牌而不保留一汽品牌。由于这个设想直接关系到解放品牌的生存问题,一汽方面自然不能同意,于是,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在这一过程中,一汽并没有放慢开发解放J6的步伐。当时,在没有任何重卡产品基础可以继承借鉴的情况下,一汽技术中心实现了全系列产品的全新设计。起初,外方企业并不相信一汽能从零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卡,而随着谈判深入,外方人员每次来到一汽都看到J6平台正逐渐成型,最终当他们看到J6产品诞生后,双方选择了心平气和地分手。

讲完这段故事,李骏院士掷地有声地说:最终的事实证明一汽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历史给了一汽一个舞台、一次机会,让一汽的自主事业能够走到今天。如果合资,一汽的自主事业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听完这段话,此时记者也终于理解了李骏院士“自主”二字的深层次含义,已完全超越技术层面,这种“自主”是民族汽车品牌和企业发展命运的“自主”。

如今,当新一股合资大潮再次席卷中国卡车业时,一汽依旧耐住寂寞,坚守自主,而这种坚守价值连城。我们可以感受到,如今的外资品牌在与我们的卡车企业合资合作时主动放低了姿态,中方企业的话语权有了显著提高,合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对中方更加有利,品牌的去留也不再成为谈判的焦点。

李骏院士自豪地告诉记者,能取得这样的局面,正是源自于以一汽为代表的中国卡车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只有通过自主把整车做强,才有可能分享到国外企业的总成和零部件技术,“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把整车的优势也丧失了,就没有人再跟你分享像发动机这些重要的核心技术。”同时,他也对合资合作之路充满担忧,很多事实证明,很难通过以市场换技术这种方式换来真正的核心技术,中国卡车企业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开发体系,培养出自己的研发人才,才能实现对核心技术的突破。为此,一汽技术中心在研发中明确提出了“四出”目标:出产品、出技术、出体系、出人才。最后的落脚点是出人才。“人才,这是无价之宝。”60年来,一汽技术中心积累了几代技术人才,他们中很多人亲历了几代解放产品的开发,从一名年轻的参与者,到现在的项目经理、项目主管、总监人才等,一路成长前行。正如李骏院士所说:“只有自主的舞台才能造就出自主事业的人才。”

正视差距,协调自主与合作关系

回首10余年来,一汽技术中心成绩斐然:掌握了动力总成控制产品核心控制技术,掌握了网络架构、动力总成标定及整车电子电气试验技术,具备了覆盖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整车电子电气设计、开发、试验、验证的产品开发全流程能力。相关技术的掌握,使一汽技术中心成功实现解放J6整车电子电气平台架构开发,电控系统、喷油系统和尿素喷射系统,商用车AMT执行器耐久性、离合器精确控制、换挡力自适应控制、动力总成协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不仅打破了行业垄断,更为全行业降低整车制造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正是由于坚持走自主道路,让解放卡车产品在“三力”(整车商品力、关键总成竞争力、核心技术创新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尤其在关键总成方面,解放自主总成在“QCTPF”(质量、成本、技术、计划、费用)5个方面竞争力已经完全凸显,解放卡车2016上半年销量逆势上扬为此做了充分证明。

自主对于一汽而言,意味着对于品牌和关键技术拥有了更强的掌控力,但一汽搞自主绝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孤芳自赏。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的关系,成为一汽技术中心的新课题。“我们不排斥与国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李骏院士表示,在立足自主的同时,一汽会根据不同情况寻求各种方式的外部合作,尤其是那些使用外部资源成本更低的技术。

李骏院士和他的团队成员在奥威发动机前合影

之所以要进行开发合作,更是因为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卡车企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在提速,但产品水平与欧洲品牌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这个问题上李骏院士没有回避,他坦陈目前产品差距主要体现在整车轻量化、发动机热效率、产品品质以及使用寿命方面,如何才能尽快缩小这一差距,“首先要冷静看待差距,咬住目标,坚持跟住不掉队。”同时,他认为,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服务,都需要转型,产品背后的技术、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才最终构成产品在客户心中的品牌形象。

进展顺利,J7将为用户带来更大价值

当解放J6上市即将走过10年时,外界将目光纷纷投向解放第7代卡车J7身上。

李骏院士告诉记者,根据产品开发计划,解放J7的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按计划在2018年上市。J7研发建立在与欧洲产品全面对标分析基础上,同时结合中国市场实际需要,对开发指标进行3方面定位:一是必须达到的基本技术指标,二是有些方面要超越欧洲产品的指标,三是增加更符合未来中国市场发展的指标。

据主持解放J7开发的一汽技术中心中重型车部部长郭立群介绍,J7已经通过两轮验证,整体开发目标已基本达成,单从整车寿命方面来看,就分解了1 053个部件指标,要达到150万km使用寿命的要求。郭立群说,在开发J7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技术、质量、成本之间找到平衡,对整个体系协调和沟通花费了她大量时间。她相信,通过技术、管理、体系上的创新,J7能为用户带来更大价值。

同样,李骏院士也对J7信心十足,他说,解放一直是公路汽车之王,J7会进一步致力于牵引车市场,形成如轻量化、信息化、安全辅助等方面的重大标志性产品特征。为实现关键技术指标,一汽技术中心采集了覆盖全国95%的公路信息,目前各项性能指标都已达成。在J7主要开发工作告一段落时,李骏院士进行了阶段性总结:J7采取了以指标达成为导向的全新开发理念,依托开发J6时培养的一批优秀人才,整个团队基于对J6的感悟来开发J7,开发过程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开发团队表现成熟。

在参观一汽技术中心时记者了解到,在J7开发过程中,应用了诸多先进的设备和开发手段。例如,J7高配车型在安全性方面要达到C级乘用车水平,在投放市场之前会利用硬件在环仿真系统(HIL)在虚拟条件下对车辆的安全指标进行验证,这样还能大幅缩短整车开发周期。

技术为本,未来还要依靠自己

由此可见,解放J7的技术先进性已毋庸置疑,但J7可能同样会面临J6上市初期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如何有效将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一直都是解放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技术并不等于有市场,但是没有技术肯定不会有市场。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如何策划出客户喜欢的产品,都需要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撑来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技术没有未来,这是根本。”李骏院士说,纵观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公司,从来不会吝惜在研发上的投入,即便在企业下行时首要想到的也是投入研发。因为他们深知,强大的技术体系是翻身根本。同时要时刻感知市场、感知用户,做出强有力产品,然后让二者形成合力,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大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于中国自主企业而言,在这方面还很难做到兼顾。就一汽而言,虽然在商用车方面积蓄了很强的技术实力,但还需要通过不断摸索用户需求,解决如何将其转化为市场优势的问题。“解放品牌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依靠新技术、新市场给客户带来更多价值,给企业带来更高利润。”

目前,从全球商用车发展趋势来看,欧美行业巨头在大功率柴油机、新能源、无人驾驶等热点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这对于中国商用车行业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李骏院士表示,在一汽“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科技创新列入其中,计划每年投入上亿元,做基础研究,重点放在具有前瞻性的产品战略上。在中国工程院,李骏院士主要负责汽车工业的二氧化碳控制研究,他认为商用车的发展趋势就是“三化两高”——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品质、高收益。未来的商用车将是一个信息集成设备,如果过去说解放卡车是挣钱机器,那么未来解放卡车将成为智能的挣钱机器。

采访最后,他谈到了解放的未来,除了建立在自主发展信念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在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利用上,“未来我们还是要靠改变,必须战胜自己,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商用车卡车自主
商用车联合制动系统分析
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
2019年1月汽车产销比上月均呈下降商用车降幅更为明显
2019年11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商用车表现好于乘用车
卡车赛收官对决
忙碌的卡车
卡车天地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