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以“许三多”为代表的底层影像群体

2016-10-24张杰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突击寓言底层

张杰巍

(中国人民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100072)

聚焦以“许三多”为代表的底层影像群体

张杰巍

(中国人民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100072)

关注底层,从艺术的角度,以影视为载体,这是消费时代价值解构与重建的一道风景。底层正在成为并已经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从知识界到文学界,从媒体到社会公众,都能听到这个一度被遗忘的角落。表现底层的生存、挣扎,诙谐和冷峻,将人的抗争与坚韧纳入时代大环境的价值内省和反思,从底层人物的命运走向寻找艺术赋予人类的内在诉求。本文以电视剧《士兵突击》“许三多”为代表的另一种底层目光的聚焦回望一个出生中国乡野的特殊群体的变迁,在底层影像的集结和历史中是特别的一群。

底层;农村兵;“许三多”

“底层”,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文艺创作一个抢眼的词儿,可谓备受关注。在主流社会看来,所谓底层,主要是指生存于社会或组织结构的底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处于弱势的那一部分人群。当然,目前人们对这一名词的解释和理解仍然众说纷纭,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和艺术家们对底层的倾情表现。

作为出身中国广袤的乡野所组成的百万军队中的士兵,作为来自底层的一个特殊群体,大众眼中的中国士兵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迁,他们是淳朴勇敢的庄稼汉,有血有肉的壮士,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王宝强是那种扔到人堆里根本找不出来的普通农村小伙子。当这位“傻根”出现在《士兵突击》里以特种兵许三多的角色出现的时候,你很难觉得他会成为一个偶像。许三多和我们记忆中的士兵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六十多年里,无论是现实里,还是影视作品中,士兵的形象不断变化,一些深入骨髓的特质却是这些士兵们一脉相承的。

现在,中国士兵的农民烙印,也许是世界上最深的。这个国家有亿农民,农村为这个国家提供了稳定而可靠的兵员。“从改革开放之后,一些艺术家开始把军人特别是农村士兵重新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这是没错的。”知名影评家周黎明说,“但是有血有肉,和单纯生硬地添加爱情戏是两回事。”周黎明举“文革”前影片《柳堡的故事》为例子,十八岁的哥哥和小英莲之间的爱情,就是一种淡淡的爱情,没有充分展开。如果这种爱情写得太实太碎,就没有了味道。“在军人都是英勇无敌的正面形象的时候,有一两个关于爱情的细节能打动观众。在“文革”时期,电影中的这些细节都被取消。战士们说一样的话,说正常人不说的话。其实你到部队去过就知道,每个军人性格不同,说话的方式也不同。让他们每个人毫无分别,就是把他们变成机器人。”每个角色的个性化是《士兵突击》的一大亮点。直到今天,在百度“士兵突击”吧里,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粉丝”支持,喜欢班长的,喜欢三多的,喜欢袁朗的,喜欢成才的都有。这部没有女角的电视剧一样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兵。而无论是世纪年代的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士兵们,还是年代的英雄是雷锋、王杰、欧阳海,这三位的事迹表明一支善战的军队在和平建设岁月里同样是道德楷模。那个时代的电影屏幕上,战士们千篇一律的纪律严明、英勇善战。除了年代末、年代初《高山下的花环》中喜欢发牢骚的英雄靳开来有点“抹黑”英雄之外,其余无不是高大全的形象。但渐渐的,当艺术家唱起《血染的风采》,解放军叔叔在各个小学做报告,戴着红领巾接受孩子们的敬礼,在年代战士们蹲猫耳洞的日子里,社会也在悄然变化。在“士兵”这个特殊的群体形象以个体被各种艺术形式或奉为完美的“政治偶像”,或被直接无视、只字不提甚至矮化到泥土中。直到很多年后,《士兵突击》以所有人都不曾预料的低调姿态重新改写了士兵的“形象”,并且以不着痕迹的淡然水墨渲染出极为浓烈的情感意象,许三多以其一个普通农家娃的出身,靠着中国农民特有的天然的淳朴征服了阳刚的军营,当“功臣名就”但却依旧一脸孬相的许三多被连长高成“数落”“明明是个强人,天生一副熊样”时,许三多用“不抛弃、不放弃”生动诠释了一个中国底层农民的“外柔与内刚”。

在《士兵突击》之后,诸如《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陆军一号》等现代军官戏出现得很多,却在火热一时后逐渐被观众们疏远。相反,《士兵突击》这样把目光投向基层士兵、重拾农村兵传统的电视剧,却吸引了观众。

以许三多为代表的农村兵有着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农民的质朴性格,他们善良、真诚、宽厚甚至敦厚得有些钝性,但勤勉、执著、踏实的韧劲仿佛一缕清风让我们这个浮躁的世俗,这些浮躁的城市人抓住了一棵似乎可以救赎心灵的稻草。底层群体第一次负载着不再悲苦、不再荒诞、不再残酷的文本意义衍生着另一种生命的过程,但前提是这个底层群体穿上了军装,他们的身份以国家赋予的特殊权利被置换,他们的个体命运融入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当中,涂抹着下层的底色,却散发出低调而华丽的人生寓言式的折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这个寓言当中,感受着这个寓言的内涵和外延,和寓言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打着或多或少的交道。至于这个“寓言”的载体具体是军队还是其他什么单位,和这个寓言的结构与性质并无关系。所以许三多等农村兵的光芒凸显,更多的是依附于军队的外壳来讲述一个底层人成长的故事,这是当下特别镜像中对一个特殊的底层群体另一种目光的回望。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士兵突击》:互联网上聚集几十万“兵迷[J].新世纪周刊,2007(09).

[4]尹鸿.尹鸿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蒋俊,王晖.“底层”如何影像[J].电影艺术世界,2007(03).

J905

A

1005-5312(2016)11-0153-01

猜你喜欢

突击寓言底层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抗疫当中,国企这样“多线突击”
蛟龙突击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空降突击兵
坦克兵突击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