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耦合作用机制
——以山西省榆次后沟为例

2016-10-24刘宏红

关键词:古村村落耦合

刘宏红,蔡 君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浅谈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耦合作用机制
——以山西省榆次后沟为例

刘宏红,蔡 君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快速发展的历史村落旅游在村落社区发展与旅游开发博弈过程中突显出矛盾复杂化、过度旅游化等问题,因此景区型历史村落作为村民生活的社区,与旅游发展的景区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以系统科学的思想构建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一体化系统,从空间要素、社会功能和组织结构3个方面对耦合系统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山西省榆次后沟为例探讨同一地理空间范围的景区型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耦合作用机制,指出后沟古村社区与景区互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旅游发展弱化了社区功能,景区管理受社区制约较多,景区功能尚不完善,并提出了后沟古村社区与景区耦合发展的建议。

历史村落;社区;景区;耦合作用

历史村落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独特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及优美自然风景的载体,截至2016年我国有4批共3 305个村落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它们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发展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村落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不少村落社区以景区形式发展旅游。社区在本文中指实体社区,是由一定地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文化和制度、凝聚力和归属感、公共服务设施5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整体[1]。景区指以明确空间界限为载体,由自然、资源、经济、文化等要素组合起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其提供一种审美或愉悦体验的地域系统[2]。将社区与景区两种不同的社会表现形式置于同一地理空间发展,安徽宏村、福建洪坑村是景区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历史村落作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社区的同时又作为旅游景区为游客服务,两种社会系统在发展博弈中突显出矛盾复杂化、过度旅游化等二者发展不和谐的局面,如何推动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耦合互动,是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山西省榆次后沟古村探讨景区型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的耦合作用机制,为景区型历史村落在旅游开发中兼顾社区居民生活改善、历史和文化保护、景区持续运营等多方面的利益提出对策和建议。

国外关于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关系的研究更强调乡村社区这一主体,对社区参与模式以及社区共管研究较多。社区共管作为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是指“政府机构、当地社区或资源使用者、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就所管理的资源或者具体区域进行协商权利和责任而形成的合作关系”[3],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旅游地管理中。Pearce[4]认为对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调查对于景区的规划和管理至关重要。Sebele[5]提出深度的社区参与模式和与管理当局的交流、信任管理等互动可以取得维护居民权益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双赢。Olsson P[6]以湿地资源为例,通过社区共管的思想,分析研究了在湿地环境下实施社区共管的可行性。Masud[7]研究了社区共管作为积极影响湿地社会经济管理的方式,但大多数居民只认识到共管带来的经济利益,并提出全部居民应该参与到共管的从决策到管理各个阶段,而不仅只是实施少数管理者制定的措施方案。国内关于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的互动关系研究多是从社区参与二者互动模式来探讨。颜亚玉等[8]从4个维度对政府主导、股份合作、社区主导的3种不同经营模式下的古村落社区参与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龙茂兴[9]用博弈方法分析了社区与景区的互动关系;郭永昌[10]阐释了乡村旅游社区—景区共生模式的内涵、演化过程及模式构成,梳理社区—景区共生模式的基本运作过程,并对该模式的效益进行评估;Su等[11]以新疆图瓦历史村落为例,从游客和社区居民的角度探讨了民族旅游发展中游客与社区居民的不同互动模式以及影响互动的因素,并指出理解这些互动模式对于村落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总体上,国内外关于历史村落旅游中的社区参与研究多结合案例分析社区参与模式、影响因素、参与类型与阶段等[12],对于景区与社区互动发展的研究则不多,尤其是将历史村落看成景区与社区的同一系统空间,依据二者的属性和功能进行研究的更少。但是历史村落在开发过程中作为旅游景区的身份不可否认,研究如何通过景区发展强化社区功能,进而指导历史村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系统概述

(一)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界限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现已开发为旅游景区、有门票收入的景区型历史村落,特指村落保持原生态风貌、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的同时,作为景区对游客开放并收取门票,由景区管理者进行管理和运营的农村社区。这些村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特点等因素不同形成了多样化的开发模式,以适应村落自身特点,促进村落经济发展,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从地理空间角度划分主要有:①“社区与景区叠置型”,如安徽黟县宏村、湖南湘西王村;②“社区与景区分离型”,如乌镇的西栅;③“社区与景区交叉型”,如乌镇的东栅。由于旅游发展涉及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探讨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的耦合作用机理,有必要先厘清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的界限,因此下面主要从地理空间、组织机构和社会功能3个方面阐述景区与社区界限。

1.地理空间

社区是一定地理界限的人口集合[13],具有明确标准的地域界限。我国的历史村落传统上属于农村社区,是以行政村或自然村划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区域共同体。我国景区型农业社区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单一的农业结构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前景产业,对农业社区空间建构影响逐步扩大[14],景区型农业社区逐渐发展。景区型农业社区是社区旅游的一种载体形式。社区旅游是以社区为资源,把社区当作产品出售的一种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社区居民的生活都受到影响[15]。我国历史村落景区有的是在原来村落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后成为景区,有的是以村落为辐射中心,在村落附近形成商业街、古村体验、民俗展示的综合型景区。

2.组织机构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行动单位。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历史村落和一般农村一样,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社区的权利组织,用来协调和管理社区居民的利益和社区居民关系,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景区是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有机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的独立管理区(《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我国现在的历史村落景区是根据不同的开发模式设置不同类型的管理单位,有的是村民组织自行管理,有的是政府管理、企业单独承包或者是不同管理形式的组合形式。

3.社会功能

社区主要是人居功能,农业的生产水平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地域空间能够提供适宜人们生活的环境条件。历史村落社区一般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因此传统上,社区人口结构比较简单,农业是其主导产业,自给自足水平相对较高,自然环境优美,村落居民日常生活比较淳朴[1]。景区在于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其提供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凭借提供的设施和服务达到景区吸引力散发及扩大市场的目的[2],同时具备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商业功能。历史村落景区开发的目的是在保护村落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以村落资源为基础,开发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兼顾社区居民、开发者、游客各方面的利益,以实现历史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景区型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一体化系统

本文研究的主要村落类型是基于同一空间范围的景区型历史村落,这类历史村落作为景区功能与社区功能的共同载体,由景区和社区两个子系统构成,由于二者在空间、功能、组织机构方面的高度渗透和交叉,因此提出“社区与景区”一体化系统阐述二者的耦合机理。

1.历史村落社区子系统

在历史村落社区子系统中,居民(社区主体)、地域空间(发展前提)、生产生活(文化载体)、基础服务设施(基础要素)、居民之间的关系、村委(保障性要素)这6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它们是村落社区完整性的表现,也是体现社区功能的重要条件。作为社区,居住功能和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功能是历史村落的首要功能,它的存在首先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满意的生活。此外,在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协调居民之间的关系也是社区功能的重要表现。

2.历史村落景区子系统

历史村落景区子系统中,景区吸引物(前提条件)、游客(表现条件)、旅游接待(支持条件)、旅游开发管理者(保障条件)4个要素有机组合为游客服务,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并对旅游地进行宣传。历史村落作为一个景区,是旅游投资开发主体具备投资开发、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景区日常设备管理,维修、资金等管理)、提供就业机会、产品宣传与推广等职能,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通过旅游发展为景区开发者和社区带来一定的收益,上文4个要素统一起来为景区的这些功能作支撑。

3.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一体化耦合系统

耦合互动(coupling interaction)在社会科学领域,多指合作双方之间因具有契合性和相互依赖性,为达成目标在行为过程中发生的交互作用,并进而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社区、景区本是两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二者耦合作用并不是天然形成,由于两个单体在空间、功能、发展条件、目标等方面交叉重叠或一致[2]。因此发展演变中社区的旅游化与景区的社区化使两个系统发生了耦合互动关系,进而形成一个多变量组成的“社区与景区”的耦合系统(见图1)。这在我国很多历史村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4.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系统耦合作用层次

1)空间要素上,历史村落景区以村落行政区域为基础,尤其对于景区与社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叠的村落来说,两个系统的地域要素有很多交叉,同一要素载体对于系统关系人群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村落社区各要素贯穿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又有机组合构成历史村落的旅游吸引物,如村落的民居(居民自有居住房屋且不愿对旅游者开放之外的民居)、宗祠、民风习俗、自然环境等,都是作为旅游吸引物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反之,景区各要素在作用于游客的同时也对社区产生作用,如旅游接待设施(如乡村饭店等)同样也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旅游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社区居民产生互动甚至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相互映射,积极的方面包括旅游者对地方文化呈现、卫生、设施条件的要求,促进社区居民在旅游接待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自身文化传承和保护,改善乡村卫生条件以及提高服务和接待水平。而淳朴的民风和宁静的田园可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休整,二者通过旅游活动这一主导因子彼此作用和影响。

2)社会功能上,社区的主体功能是人居功能,景区主要是旅游和商业功能。景区的社区化和社区的旅游化使历史村落从原来的生产生活场所依托转变为景区后,出现了场所功能重叠和功能多样性,甚至出现居住和生活空间以及观光游赏空间交叉重叠,如江西婺源晓起村入口处较大的商业走廊和李坑入口处农田西南部面积超过700 m2主要售卖工艺品的商业区,在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中为景区增加购物功能。社区在原有功能上增添了旅游功能,使乡村旅游的功能得到扩展和完善,从而增加村落社区作为景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景区的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更加凸显。景区在旅游开发管理中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增加收入渠道,以及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等,改善了社区环境,使社区人居环境功能得到强化、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提高。

3)组织管理上,引入“社区共管”理念,形成居民、村委、旅游开发者三者协调管理的格局。历史村落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是一个有居民生产生活的“活着”的村落,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及行为至关重要。此外发展旅游也是政府与旅游开发者进行村落扶贫、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古村遗产保护及提高古村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居民、村委及旅游开发者协调管理,从村落发展定位、规划到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收入分配、宣传等方面都要兼顾社区发展与景区运营两个方面。

4)目标上,历史村落社区作为发展主体,其目标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社区经济收入水平,实现社区不断发展。村落景区作为开发主体,其目标是满足旅游者需求,提高景区知名度,实现景区经济效益提高。景区和社区的共同目标是景区社区协同发展,所以相关的利益主体,即居民、村委、开发者创造耦合共生条件,实现景区、社区双赢发展。

二、山西省榆次后沟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系统耦合应用

(一)山西省榆次后沟古村概况

后沟古村位于山西省榆次区东赵乡,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来看,可追溯到唐代,现以明清时期的窑洞居多,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的古建筑。此外展示古代人民智慧的地下排水系统仍然保存完好,近年来荣获“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现有村民75户,250多人,作为村民世代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居所,社区功能延续存在。2005年9月底,政府将后沟古村开发成为后沟村景区;2007年,由中宇集团入主管理,后沟古村正式进入运营阶段;2013年,由于政府收到分红后基本不承担管理责任,主要由中宇集团进行管理,形成“企业—居民”的二元格局,基本只停留在门票收入的共同分配层次。近年来,后沟古村旅游不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游客接待量近5万人,且逐年上升。数据显示2014年“五一”小长假,后沟游客接待量约3万人,2015年“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3.41万人[16],主要吸引着晋中、太原、北京及周边省份的游客,此外还有来自欧洲、日本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外游客。现有旅游住宿、基础设施和导游等旅游服务,景区特征越来越明显。

(二)后沟古村“社区与景区”耦合作用存在的问题

后沟古村从空间结构和社会功能上属于社区与景区高度重叠的历史村落。古村社区参与旅游业的形式主要是旅游经济活动,社区受益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以及生活质量和生活便利程度的提升。由于两个系统耦合机制的不健全,旅游发展对社区的负面影响及旅游发展中来自于社区的阻力逐渐显现,如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激化、接待设施滞后等问题,这使得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之间理想互动关系有了非良性互动的表现。

1.社会功能上,旅游发展弱化了社区功能,进而影响景区吸引力

后沟古村的常住居民比例较高,参与旅游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居住、生活主体等社区功能还比较完整。作为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社区功能出现了弱化表现,进而影响到旅游的发展。近年来,为了迎合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满足开发商利益,后沟古村大量重建古建筑,开设大量店铺,这不仅使得古村落的原有风貌遭到破坏,与古村落古朴的生活方式极不协调,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居民生产生活也受到影响。如村民商业(饭店、土特产销售等)竞争意识增加,打破了原有和睦的村民关系,村里的环境卫生(空气质量下降、垃圾过多)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满意度,以及村落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进而影响旅游发展。

2.组织管理方面,景区管理受社区居民的影响制约较大,景区功能尚不完善

后沟古村现在是“企业-居民”二元格局,但主要管理控制权属于开发企业,居民更多的是被动地参与到其中,因此也带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首先,由于门票等利益分配失衡问题,村民的红利和年底分红基本形同虚设,在旅游开发中的获益远不及中宇集团,但居民必须承受旅游发展带来的压力,这对居民与开发者的合作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合作受到影响。据研究,2015年“五一”小长假比2014年同期游客接待量增加4 100人次,但门票收入却下降了3.1万元,原因可能是居民自行带入游客而造成收入漏损。其次,景区和社区尚未形成责任共同体意识。景区对社区的教育培训及垃圾处理方式等缺少沟通和有效的改进措施,导致后沟景区的导游和接待服务水平较低,公共卫生间、游客食宿等相关接待设施和服务尚不完善。

(三)基于功能层次的后沟古村“社区与景区”耦合作用机制

景区型社区的历史村落,是由处在同一空间中的景区与社区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地域系统,这些要素对于社区居民、游客、开发商的功能各不相同。因此,须促进其进行各自功能的完善和耦合互动。

1.社区资源和旅游产品功能耦合,满足居民、游客、开发企业的不同需求

后沟古村作为旅游资源,每一个文化因素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因此要树立全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理念,引入“第三代生活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17]。依托后沟村落风貌及传统文化,以体验文化、创新艺术为引擎,适当引入智慧旅游的理念,与社区居民一起,对后沟的农耕文明、古建筑艺术、生活习俗等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开发,提供更加多样化、家庭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让游客体验农耕文明,在四大坊(酒坊、醋坊、油坊、豆腐坊)进行DIY等体验性更强的活动,而不仅是吃农家饭、观赏村落风貌等低层次旅游活动,也能提高居民的收入和减少村民间的不良恶性竞争。这样不仅增大古村落的吸引力,同时也能实现古村落的“活态”传承。通过旅游产品这一媒介,二者在功能上相互促进。景区进行投资开发,后沟居民作为旅游产品主要服务人员,将日常生活作为特色旅游产品供游客游览体验,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渠道,不仅提高生活水平,也促进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使古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2.组织管理,引入社区共管理念,形成真正的“企业-居民-村委”协调管理格局

在整个系统的运营管理方面,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应该在各方面进行耦合,引入社区共管理念,调整形成适合后沟古村的共管模式。①组织管理上,结合股份制和村民主导两种开发模式的核心,引入共管理念,中宇集团与后沟居民、村委协商确立责权利明确的共管组织和合理人员结构,形成后沟古村共管委员会,针对后沟景区的发展目标、利益分配、产品服务、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契约式的管理,以确保社区居民的权益和耦合互动的顺利推进。②财务管理上,后沟古村门票、有偿基础设施服务等公共资源的收入应公开透明,通过共管组织机构,与历史村落共同协商制定门票管理及公共收入的分配比例,用于景区运营管理基金、遗产保护修复基金、公司利润、居民分红,使得在让居民共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促进景区运营管理和村落遗产修复和保护。③教育与培训方面,后沟共管委员会应将社区居民纳入到人员教育与培训体系中,形成社区居民教育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互动。中宇公司负责管理人员和社区代表的定期培训,主要集中在服务技能、古村讲解、景区运营等服务素质方面,以提高景区的运营效率。社区教育主要是由社区代表不定期对居民的语言交流、农耕文化、习俗历史等方面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古村的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其服务能力与素质,参与旅游的形式不仅仅是销售土特产,而是从事文化讲解、景区管理等更高层次的就业形式,这样不仅能缓解古村的就业压力,还能吸引更多外出打工人口返乡就业,平衡现在村落主要为中老年在家的人口结构,缓解村落空心化问题。④营销方面,中宇公司可以利用集团优势,通过互联网、平面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对后沟古村进行宣传策划,加大后沟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客源。后沟居民则利用现场服务优势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如对游客的欢迎态度,合理的土特产销售价格,使游客口碑形成无形的宣传渠道。

三、结 语

推进历史村落景区与社区良性耦合互动发展,保有和维护历史村落社区功能是村落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历史村落景区功能健全的重要途径。不断强化历史村落的社区功能、完善村落景区功能,是旅游开发大背景下历史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空间要素、社会功能和组织结构3个方面理清了社区与景区的界限,构建了景区型历史村落的“社区与景区”一体化耦合系统。以后沟古村为例,从功能层次探讨了基于同一空间的景区型历史村落的功能耦合作用。后续研究可以从耦合作用层次,研究后沟或者其他景区型历史村落的社区与景区耦合系统的具体耦合度及耦合模式,也可以从社区共管的视角,具体探讨历史村落旅游发展中微观层面的社区共管模式和实施计划,提出促进历史村落遗产保护和村落发展更详尽的建议和方案。

[1] 蔡禾.社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孙诗靓.景区—社区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

[3] CARLSSON L,BERKES F.Co-management:concepts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75(1):65-76.

[4] PEARCE J A.Host community acceptance of foreign tourists: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0(7):224-233.

[5] SEBELE L S.Community-based tourism ventures,benefits and challenges:Khama Rhino Sanctuary Trust,central district,Botswana[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1):136-146.

[6] OLSSON P.Social-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the development of adaptive co-management of a wetland landscape in southern Sweden[J].Ecology and Society,2004,9(4):2.

[7] MASUD A M.Social-economic benefits of for resource user groups in Alua Beel[EB/OL].[2011-03-31].http:∥ewcbookstore.org/fox/FoxRuralLivelihoods001-frontmatter.pdf.

[8] 颜亚玉,张荔榕.不同经营模式下的“社区参与”机制比较研究——以古村落旅游为例[J].人文地理,2008(4):89-94.

[9] 龙茂兴.论社区和景区建设的博弈关系与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4):226-227.

[10] 郭永昌.乡村社区—旅游景区共生模式研究[J]旅游资源,2011(2):187-189.

[11] SU M M,LONG Y,WALL G,et al.Tourist-community interactions in ethnic tourism:Tuva villages,Kanas Scenic Area,China[J].Journal of Tourism&Cultural Change,2014,14(1): 1-26.

[12] 杨效忠,张捷,唐文跃,等.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及影响因素——西递、宏村、南屏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8(3): 445-451.

[13] 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黎莎莎.旅游景区带动型新农村社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5] MURPHY P E.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Methuen,1985.

[16] 张彰.村落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利益相关者——以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8):144.

[17] 任国才,韦佳.古镇古村的三代旅游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5-01-28(11).

(责任编辑 孔 艳)

Research on Coupling M echanism“Community and Scenic Spot”in a Historical Village:A Case Study of Hougou of Yuci in Shanxi Province

LIU Hong-hong,CAIJu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100083,P.R.China)

With the rapidly developing tourism of historical villages,some problems such as contradiction complicating and villages hollowing out emerge in the game process of villag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spot historical village and community life of the villagers living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The article will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coupled system between“Community and Scenic Spot”in historical village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system theory,then explore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Community and Scenic Spot”of scenic-spot historical village in the same geographic space range while taking Hougou of Yuci,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Regarding social functions,tourism weakened the functions of community,therefore reduced the attractions of scenic spot,thus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nd develop the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coupling featur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ourism functions,and so that is satisfied the different demands of residents,tourists,and tourism enterprises.On themanagement,due to constraints from community residents,the functions of the scenic spot has not been so completed yet,the concept of co-management community should be introduced,i. e.,really forming th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pattern of“tourism enterprise-resident-village committee”.

historical village;community;scenic spot;couplingmechanism

K982.5

A

1671-6116(2016)-03-0029-06

10.13931/j.cnki.bjfuss.2016035

2016-04-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5ZCQ-YL-04)。

刘宏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遗产旅游。Email:962146069@qq.com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责任作者:蔡君,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遗产旅游。Email:junecai1102@live.cn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猜你喜欢

古村村落耦合
《古村小巷》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