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买不起房的三朝宰相

2016-10-24陈良发自湖北黄岗

清风 2016年7期
关键词:杨国忠玄宗寺院

文_陈良(发自湖北黄岗)

买不起房的三朝宰相

文_陈良(发自湖北黄岗)

姚崇画像(资料图)

姚崇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过宰相,然而,这位资深望重的宰相,即便是在唐朝国力达到顶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他依然“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由于清廉,只拿“死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所以他买不起京城市区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离朝廷较偏远的郊区。

那时候京城街道虽然宽阔,但住在郊区,上班也颇为不便。为了不影响工作,姚崇每次上朝处理政事之后,就近到一个叫罔极寺的寺院留宿,而没有回家去住。有一次,姚崇得了疟疾,只好叫家人来寺院照顾自己;没有要朝廷指派专人看护,也没有索要护理费。住在寺院,他仍旧带病坚持工作,协助另一位宰相源乾曜处理政务。每有重大事项,唐玄宗就命令源乾曜去寺院与姚崇商量。姚崇的清廉勤俭,着实令源乾曜敬佩感动,于是他奏请玄宗让姚崇搬进四方馆(中书省官邸)里住,玄宗当即批准。但姚崇认为四方馆豪华又藏有机要文件,住进去不合适,故而谢绝了。玄宗派人对他说:“四方馆原本为官吏而设立,你住进去也是为了社稷;我恨不得要你住进宫内来呢!让你入住四方馆何必谦辞?”

开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当时国家富足强盛,社会上流行厚葬风气。去世前夕,姚崇对古代先贤薄葬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奢侈厚葬存在种种弊病;要求自己死后,只穿平常衣服入殓,不要紫衣玉带,也不要抄经画像。此外,他还嘱咐子孙:“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作为三朝宰相,日子过得那么俭朴寒酸,不说他为大唐盛世抹黑,至少面子上没有增光添彩。但从根本上看,恰恰是姚崇等高端要人崇俭尚廉成就了强盛的时代。试想,如果朝中大臣崇尚奢华,就会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要维持骄奢淫逸的生活,必然要谋取大量钱财,因此难免不出现权力腐败。腐败并不创造财富,只能将民脂民膏转入贪官污吏手里,终将导致仓禀空虚,社会萧条,民生凋敝。这一点,已被历史无情地证实。

玄宗后期怠于政事,纵情享乐,自恃国库殷富,视金帛为粪土,赏赐贵宠,动辄巨万。杨国忠掌权以后,大肆聚敛天下财物,源源不断输入京城供玄宗挥霍。与此同时,杨国忠恣意弄权,拿官职做买卖,广收贿赂。他弄权谋取的钱财极为可观,仅受贿的细绢就达3000万匹,相当于当时国家一年的调绢总和。杨国忠带头贪腐,吏治日益腐败,贿赂公行,民怨沸腾。这也客观助推了“安史之乱”的暴发。烽火连绵的内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大唐王朝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能重现盛世的辉煌。

姚崇、杨国忠,先后做过玄宗的宰相,一个廉俭,一个贪奢,两样品行,两样命运。贪奢,让杨国忠成为千古罪人;廉俭,却成就了姚崇的贤相美名。其实,姚崇作为一代贤相,不仅为开创盛世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所提出的《十事要说》,既是解决当时问题的救世良方,也是值得后世借鉴的治国要领。《五诫》系列短文,字字珠玑,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他的执政理念与吏治思想。在《持秤诫》中,他倡导“为政以公、毫厘不差”,为官要“存信去诈,以公灭私”,并指出“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执镜诫》中,他告诫为官要“内涵虚心,外分郎鉴”,“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在《辞金诫》中,他提出官吏应 “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 强调“凡所从政,当须正已;诫往修来,慎终如始”。在《冰壶诫》中,他赞扬君子为官“内怀冰清、外涵玉润”的冰壶之德,抨击“当官以割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卑劣行径,倡导“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的价值观。

三朝宰相竟然买不起城区房子而家居偏远城郊,在一些人看来也许只是一个传说,对于贪官来说更是不可思议。不少贪官以为,职位高能耐大功绩大理应多捞多得。论职位,哪个贪官比姚崇更高?论能耐,论功绩,哪个贪官比姚崇更大?如若贪腐算是能耐的话,这一点姚崇倒是望尘莫及。不过,在任何文明社会,贪腐终究是丑恶的,理应受到法纪制裁。时过境迁,姚崇仍是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任何贪官都应该自惭形秽,都不应为贪腐寻找任何借口。为官做人,若以姚崇为标杆,牢记他的《五诫》,起码不会陷入贪腐的泥潭。

猜你喜欢

杨国忠玄宗寺院
狡黠
杨玉环是“安史之乱”的背锅侠吗
宽恕
拜佛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宰相儿子考试不好怎么办
梦中相聚
悟道